电子报
电子报

捕捉那淡淡味道的微风







  擦身而过的邂逅 瞬间交流的眼波 我迷恋的不是这座浮城 而是可以捕捉你淡淡味道的微风这是写在台北市交通局2009 记事本封页上的几句话,形象地描述了交 通这样一种行为,也让台北这座川流不息的城市诗意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关于城市和交通,以前并没有想太多。自从调入城市轨道交通学院,才 渐渐关注起来。资料表明,2007 年,全球的城市人口已经超过了乡村人口, 成为城市化的一个历史性转折点。而城市化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城市的急剧 发展引发的交通危机就是挑战之一。私人小汽车和摩托车用量的快速增长 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威胁,交通堵塞、交通事故、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 都是严重的问题。今年7 月,台湾中华大学和我校联合主办2009 海峡两岸 学生轨道暑期营,我有幸率团前往位于新竹的中华大学。期间多次与台北交 通局长、台北捷运局高层和台北大众捷运公司高层交流,切实感受台北的交 通环境,探寻台北市在化解城市交通难题上的作为,从而对这些问题有了深 一层的考虑,可说是此行的一个额外收获。
  台北市的常住人口大约是260 万,更有很多前来寻找机会的外来 人口,是一个可以与苏州市区相比拟的城市。由于市区面积比苏州要 小很多,可以想象,交通是一个大问题。地铁或轻轨也许是解决这些问 题的最好选择,早在1986 年,台北市就成立捷运工程局,1988 年动工 兴建台北捷运系统初期网络,1996 年第一条城轨投入商业运营。至今 营运路线有9 条,路网长度90.5 公里,营运车站82 个。台北捷运已经 形成网络,去年平均运量达到每日179 万人次,大大改善了台北的城 市面貌,缓解了台北的交通拥堵。尽管如此,台北交通局并没有满足, 他们提出了“乐活台北,人本交通,永续发展”的理念,通俗地讲,就是生活在 台北,要有好环境,要过好日子,出门要安全,到达要便捷。那么,这个理念又 有怎样的内涵呢?或者说,有哪些具体的内容来支撑呢?
  首先是大众运输优先,改善乘坐公交的环境,启用舒适的低底盘公交车 和油电混合动力低污染公交车;其二是无缝隙运输,地铁出站必定有公交车 站,有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到小区或家门口的最后一公里有市民小巴服 务;其三是提倡绿色交通,鼓励搭乘捷运,鼓励乘坐计程车时拼车,鼓励电话 预约计程车而不是在马路上拦车,鼓励骑自行车,为此建了自行车专用道, 形成市区自行车路网;其四是关怀弱势群体,提供需求反应式服务,启用配 有轮椅升降设备的小型康复巴士,组建敬老爱心车队,为年老者和身障者提 供多元服务;其五是关注交通安全,这里要说到台北一景,那就是摩托车,每 次路口交通灯由红转绿,首先冲向十字路口的便是呈现辐射状的摩托车群, 十分壮观。摩托车是台北年轻人的最爱,也是最大的交通安全隐患。这次我 们在台湾,中华大学的陈武正院长说的最多的就是不准许轨道营的台湾营 员用摩托车载我们的学生外出。对于这个问题,台北交通局的观点是以疏导 和管理来改变现状,因此他们成立了安全驾驶中心,就驾驶道德、驾驶行为、 驾驶技能、法规常识、安全防御驾驶观念等对摩托车驾驶员进行课程培训, 对戴头盔立法,取缔摩托车当街随意停放。其他还有整合美化道路景观,建 立交通信息中心,提供即时资讯和订单式服务等等。
  其中有些现象值得一说。比如虽然捷运很方便,但不可能地铁站设到家 门口,因此如果没有其他交通方式的配合衔接,台北人还会选择开私家车和 摩托车,另一方面,公交车也会担心捷运抢了他们的饭碗。于是交通局提出 无缝运输的概念,重新规划公交路网,每个地铁站必定规划有公交车接驳, 把公交的重点转移到跨县市路线,并且承诺公交车8 年不涨价(马英九当市 长时就承诺了,至今10 年有半),结果公交车运量不降反升,皆大欢喜。
  又如最后一公里服务,那是由区公所、里长、民意代表以及公车业主共 同规划的路线,必须有需求才能开通,一旦开通,里长和民意代表有责任和 义务鼓励所在地居民乘坐小巴,以使得从业者不至于亏本,也有利于他们自 己在下一届选举中连任。现在这样的小巴在台北有9 条。
  还有所谓公交车礼貌运动,上车要说“嗨”,下车说“谢谢”,“再见”,“小 心后方来车”等。我们刚来台时不知道,碰上这样的事让同学们印象深刻。有 位同学感叹地描述:公车上的司机居然跟我们大家一个一个地问好:‘好 啊!’我被吓了一跳,公车司机在大陆根本不会跟乘客打招呼嘛,台湾公车司 机居然主动跟我们大家打招呼。心想:这还不能体现台湾人素质高吧,这也 许是他们规定的服务态度。后来听了台北交通局的报告才知道,他们在很久 以前开展了一个活动,要求国小生上公交前要对司机伯伯打招呼,久而久 之,司机便养成了与人打招呼的习惯,这就是素质啊!
  还有,教授出身的台北交通局罗局长身先士卒,带头实践绿色交通理 念,每天上班从家里出来,先搭乘公交车,然后转乘捷运,再骑甲地租、乙地 还的自行车直达办公地点,害得局长的小车司机抱怨没有加班费可领。
  …也许有人会说,这些都很平常啊。是的,台北的交通正是在平常之中润 物细无声地悄悄改变,一如那需要捕捉才能感受的淡淡味道的微风。
  不可否认,今天的苏州,同样把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视为第一要务, 城市交通也在跨越发展,也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两地的许多做法,有很大 的相似性。我想,这是不是意味着城市交通的重点已经从为车辆运行提供空 间转向关注人们对出行空间的可获得性和出行安全性的需求上?答案是肯 定的。通过对城市交通的规划、建设和经营,让每个城市都成为人类休养生 息、永续发展的美好家园将是我们共同的愿景,也是我们这些所谓专业人士 的职责和使命。 (作者系城市轨道交通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