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成顶
对于荆门人而言,我是个外乡人,但对于外乡人而言,我却是个很地道的荆门人。我不是荆门人,因为我并非故居荆门,而是在她的哺育下念完大学,因而我对她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至于说我是外乡人中的荆门人,是因为我比外乡人便懂荆门,更了解它的历史……
在这里有碧波万顷的人工湖区,有卷跌浩繁的古文化遗产,从屈家岭到明显陵,从黄仙洞到大洪山……无一不彰显着大楚的风姿魅力。荆门历史丰厚而卓越不凡,慕免千言,正是这里融入了我对她深深的爱……
放眼荆门,苍翠群山,连绵不断,让人流连忘返,盎然的诗意饱含我的无限情愫,那便是对她由衷的敬佩和欣赏。李白曾在《秋下荆门》中写道:“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忛无恙挂秋风,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这首诗非我所写,却诉我的心曲,言中一个即将辞别荆门的学子对这里无限的眷恋,不为佳肴而来,却为远志而去,这里是多出人才俊杰的地方,有第一循史孙叔敖,有第一孝子老莱子……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当咏起杜甫的这句诗时,我不禁拍手称快,因为这首诗不仅融入作者对荆楚的热爱,更是嵌进我对荆楚真实的情愫。每当看到博物馆里那张《金秋迎宾出行图》,我是感慨万千,惊叹不已,一种强烈的愿望牵在心头,我多想再游古楚一遭,哪怕仅是瞬间的一眸,也不枉我对大楚的这片热忱。可是,时不待我。不禁慨然谈下,我想这天文合一的艺术一定是艺术家毕生追寻的夙愿。
莫愁湖畔听歌声,白龙山顶寻诗意,上泉寺边听流泉,掇刀石上抒胸意……踏在这片热土上我心绪荡漾,在这里我们依旧能够追寻到楚辞大师们的足迹,是他们激励着无数荆楚儿女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奋斗向前。这里的一山一水我是如痴如醉,对她执着的爱浅言难表,我歌颂荆楚,更是为出土于郭店楚墓的竹简驰名海外而自豪。
追溯历史,我们会发现“荆”“楚”是西周晚期到春秋中期才合二为一的,它的文化根基是中原文化和南蛮土著文化。据史查证,在西周初年,楚人南下与江汉流域土著居民融合在一起,随着多年的发展,二者逐渐融为一体,客观的说楚国的兴盛得益于这片蛮夷之地,正是这种大融合局面的形成才使得大楚文化源远流长。据《史记·齐太公世家》:“楚成王收荆蛮有之”。这是有关“荆”“楚”合二为一可追溯的最早历史,尔后,荆楚人便因蜀地而得名。
今天,当我坦然漫步在荆襄的驿道上,感触颇深,“公安派”诗人袁中道在《荆门道上》写道:“三国荆襄道,沮漳旧往来,虎牙真是险,驿路几时开?地瘠须刀火,年荒尽草来。”穿越时空的我和诗人同时踏在荆襄这条驿道上。隐匿的是我们共同的情怀,对这条古道的无限怀念。
我有幸亲眼目睹荆门的章华台,它被称为天下第一歌舞台榭。我不敢鼓吹他如何奇特诡异,而是一种真切的感受,那是一种天当绝顶我为峰的气概,是一种情怀,是一种赋予志向的蓬勃朝气,仅凭这阔然的胸襟也激发了我们无限奋斗之 力。
踏在这片热土上,不仅可以喝到清沌甘甜的漳河水,更可以体验这里清幽典雅的书斋讲堂,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八棱翘角的东宝塔,在这里我们可以欣赏到精湛的雕琢工艺,那巧夺天工的壁画,别有一番情趣。也许是触景生情吧,这些独特的景致总是可以令我浮想联翩,这里有令人神怡的古城风姿,在这里可以感受到大楚文化的魅力,呼吸古都上空的空气,沐浴古都的阳光,感受瑰丽楚学的精遂,这些点点滴滴陶治了我,我不由得变为一个恋留古迹的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