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当年福州求学
六十年沧海桑田。翻开旧照片,一张 “福州大学物理系首届毕业生留影”立刻映入眼帘,我心中感慨万千,于是写下当年的求学感想。
龟缩到天明福州大学创办于1958年,那年秋季入学的学生寄读在厦门大学,1959年迁至福州。厦门大学物理系决定从1957年入学的学生中抽一部分支援福州大学物理系办系,我作为其中一员来到了福州。
接到通知,9月12日到校报到。不巧的是那天乘坐的汽车半路上出了事故,到了福州已是深更半夜。那时又没有任何联系手段,接待的人落了空就回去了。当走下汽车时,除了几盏昏暗的路灯,周围万籁寂静,我只得孑身一人找个角落龟缩到天明,只能用哭泣驱散恐惧。
经过几番周折直到午后才来到学校驻地,我们班的同学也全部准时报到。所有的同学集中住宿在一座名叫“丁字楼”的旧医院,男女分住两个空房,全部席地而睡。除了 “丁字楼”,再也看不到一座像样的楼房,四周不是田野就是荒芜的草地,以及几棵老榕树。
简易教室很快接到通知,星期一上课了,教室安排在五公里远靠近市区墨水厂一个车间里。那只不过是个遮风避雨的地方而已,除墙上?了一块破旧的软黑板,整个房间空荡荡的,大家只得地板当凳子,膝盖当桌子。
我们这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莘莘学子,深知祖国母亲竭力尽能地创造条件培养我们。刚入学时,校长的话: “三十个农民的辛勤劳动才培养一个大学生”铭记在心间,深知有这样深造的良机是人民血汗换来的。我们只有感激,只有珍惜时间,珍惜青春。
为了解决教学上的困难,学校领导运筹帷幄,决定临时搞几个简易设施。那时劳动力奇缺,请来的建筑队效率极低,学校就动员全校师生员工学习 “南泥湾精神”,自己创造美好的校园。年轻人有的是青春活力,有的是意气风发,更有一股敢上青天捞月,敢下东海擒龙的精神,于是,说干就干,放弃了节目,放弃了娱乐,立刻投入轰轰烈烈的建校洪流中去。我们女生,巾帼不让须眉,与男同学一样手提肩挑,一把土一把土、一块砖一块砖地挥洒汗水。在全校师生员工及建筑工人的群策群力下,没多久,一座座砖头、土夯墙、木板房的简易教室、学生宿舍、办公楼平地而起。 “不经一番寒彻骨,哪有梅花喷鼻香”,结束了两地奔跑,坐进自己双手添砖加瓦建起来的简陋明亮的教室时,我们内心无比喜悦。加餐告示六十年代初,国家处于困难时期,政府每月发给每人二十八斤大米,半斤肉,半斤糖,四两油,可就这么丁点儿的供应,学生也得全部充公食堂,可恨那食堂的大小老鼠不知榨干了学生多少油水!食堂发给每人一个饭钵,每餐到食堂量米,自己加水后拿到食堂统蒸,为了 “米没有量到满杯”我们没少与工人师傅争吵。经常整个月不见一块大肉,炒菜不见任何油丝。一段时间,餐餐都是空心菜和海带,吃得大家不是胀肚子就是拉肚子,同学们美其名曰: “无缝钢管,无缝钢板”,比喻难吃得如同嚼钢铁。之所以如此饥荒是大跃进大炼钢铁的后遗症。
天天都是饥肠辘辘,天天都在盼望天上掉下馅饼。碰到逢年过节,一看到食堂加餐告示,为了能多吃一块肉,多吃一个包子,大家兴奋不已,奔走相告,老师也会提早下课,让我们早早到食堂排队领餐。每当能美美饱食一顿美味佳肴的时候,总觉得是那么地幸福!
天天挨饿又要参加劳动,体力消耗大,很多人营养不良,得了水肿。只要医生证明水肿病,每个晚上可以到食堂领取两块糖饼,可就这两块糖饼,我们女生也沾不上边,只有那饭量大的大个子男生才有此 “特殊待遇”。每当男生们啃 “糖饼”时,我们就馋得垂涎欲滴,羡慕得不得了。
带公厕的女生宿舍吃喝固然重要,谁敢说拉撒不重要?对于有过福州求学经历的人体会特别刻骨铭心。
为了解决拉撒问题,学校在一棵榕树下挖了个大茅坑,一块薄薄的木板把男女分开。白天还好,反正急了,管他脏不脏,蹲下去方便就了事了。可到了晚上,苦不堪言。为了撑饱肚子,一钵饭经常要加满满一钵水;吃完饭后,还要把食堂的洗锅水 (当菜汤)喝个精光,为此,小便特多。又吃 “无缝钢管,无缝钢板”那段时间,特爱拉稀,到了晚上频频爱蹲厕。又一到夜晚,茅坑的 “男女”标志被黑暗吞没,分不清男女厕所,经常是蹲下去才发现隔壁蹲个男的;或刚蹲下,冷不丁跑进一个男的。那棵榕树,风一吹,树一摇好像鬼嚎神舞,吓得大家魂不附体。为了安全和壮胆,女生们约定结伴而行。经常刚睡沉,有谁要方便,叫一声,大家睡眼惺忪地陪着去。如果碰到了刮风下雨或寒冬腊月,那种苦真是无法形容了!
后来种菜的依姆,给女生每一寝室放一个木桶,才暂时解决了晚上的困境。可依姆若不及时把尿桶移走,我们只得捂着鼻子 “与桶共舞”。有一次,学校的领导视察学生住处,那一天刚好依姆没把尿桶拿走,这位领导走进女生宿舍,大概闻到异味,只见他紧皱眉头,左顾右盼,我们也一时慌了手脚,惴惴不安,大家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听说,这位领导回去后,领路的如实告诉他情况,他当场拍板 “先盖女生宿舍”。很快地,带有公厕的一座红砖结构的四层楼房拔地竖起。
经过几十年来的风风雨雨,那些砖头、土夯、木板的简易建筑早已荡然无存,唯独这栋 “红砖女生宿舍”仍巍然屹立,在福大校园熠熠生辉。
祝愿福州大学明天更辉煌在那艰难困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里,我们没有颓废,没有气馁。老师们兢兢业业,孜孜不倦地教学;学生们笃定好学,发奋图强。当我们手捧贾久民校长署名的红彤彤毕业证书时,大家潸然泪下,激动的心情久久无法平静。
1961年毕业后,我留校当老师,直到退休。五十多年来,我见证了福州大学翻天覆地的巨变。如今的福州大学纳入国家 “211工程”,是福建省的重点大学,在全国名列百名之内,其规模可以说蔚为壮观。旧校址已容纳不下福大的腾飞,于福州郊外的“福州大学城”开辟了新天地。新校区的福大,从教学大楼、科技大楼、图书馆、体育场馆、娱乐场所到学生公寓全接上了国际轨道。
对于母校的沧桑巨变,谁不激动与喜悦?我仅此以笔墨祝愿福州大学明天更加灿烂辉煌!(作者为致公党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