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充满爱 ———记我校交通学院茅以升班爱心小分队赴甘肃天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8 月8 日至15 日,东南大学茅以升班八名志愿者组成的爱心小分队一行在交通学院团委的精心组织下,来到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王尹乡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走进30 名女童的家中,开始调研走访女童教育情况与生存状况,拉开了我校交通学院为期三年的甘肃天水市女童助学活动的序幕。
今天的女童,是未来的母亲。母亲的素质,影响未来全民族的素质,因此女童教育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同学们将通过座谈会、家访、实践体验、调查问卷等形式,探访女童生存环境及内心世界,了解西部女童生活和受教育的真实情况,并通过自己的努力,给予资助和帮助。同时,也呼吁社会来共同关注贫困地区女童的教育和成长问题。
本次活动将为30 名女童建立详细助学档案,今后三年东南大学交通学院的30个团支部将会通过一对一的助教活动,与这些女童建立长期联系,以后三年每年的暑期都会回来开展相应的活动,给她们以持久的关怀与鼓励。
8 月10 日中午,热心的家长和孩子们 纷纷前来迎接我们,秦安县人民的热情迎 面扑来。
当志愿者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家,走进孩 子们的内心世界的时候,才发现现实往往是 那么残酷。在交流过程中,我们了解到,这些 孩子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家境艰苦,由爷 爷奶奶等第二甚至第三监护人照顾,学习都 很刻苦用功,但有些孩子性格有些孤僻。父 母常年在外打工,爷爷奶奶大都已年迈,要 么住的是破旧的土房子,要么就是灾后重 建,欠下了一大笔债务。孩子们都很喜欢上 学,但是如果在经济不允许的情况下,懂事 的她们宁愿选择放弃,不想给家里添麻烦。 孩子们个个成绩优异,能歌善舞,只是稚嫩 的脸庞上总有一丝感伤的痕迹。
其中,胡璐珍的生存状况给同学们留 下深刻印象,她也是目前秦安县王尹乡日 益突出的留守女童教育问题的一个缩影。
十三岁的璐珍有着一段不愿回忆起的 童年。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在分家产时璐珍 姐弟俩被二叔赶了出来,年幼的姐弟俩只 好借着别人家的旧房子居住。奶奶也在二 叔家的阻挠下不能经常来照顾她们。璐珍 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在她半夜发高烧时身 边一个照顾的亲人都没有。更可怜的是,由 于家中没有房子,在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中 她们无法得到政府的帮助,各项扶助措施 都与他们无缘。姐弟俩相依为命,性格都很 内向,弟弟璐显甚至有些自闭,一个人木讷 地在院子里转,偶尔用哀怨的眼光看一眼 我们,其他的时间都是自己躲起来玩。年迈 的奶奶偷偷跑过来搂着孩子用方言跟我们 讲了很多,一个劲儿地抹眼泪。虽然我们很 多都没听懂,但我们能体会出她的艰辛和 无奈。
和姐弟俩聊了一会儿,两个孩子也渐 渐放轻松了。我们惊奇地发现沉默寡言的 璐珍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女孩儿。她会跳藏 舞,很会唱歌,一首《外婆的澎湖湾》显示了 小姑娘内心世界的丰富多彩,只是残酷的 生活让她把这个年纪的所有幻想全都收藏 在心里。
而令大家欣慰的是,县妇联接到了我 们反映的情况,特地赶到了璐珍的家里,给 她们送去了温暖和希望,并将璐珍定为重 点帮扶的对象。
离别总有几许不舍,还记得我们最后 一次拥抱,最后一次说再见,最后一次红着 眼睛彼此微笑,最后看一眼通往村里的必 经之路,离别的车里放着“请不要离开”的 歌……这些天,从这些朴实无华的孩子身上, 同学们学到了更多的美好和纯净,也让这 次的社会实践活动别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