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全林博士、研究员。
1964 年出生,先后就读于哈尔滨 科技大学、燕山大学,获学士、硕士、博 士学位,任职于北航仪器科学与光电工 程学院。
主要研究领域为导航仪器及制造 装备技术,以及光机电仪器、设备一体 化集成技术。其研究方向包括:一、导航 仪器:光纤陀螺、导航用加速度计、寻北 仪;二、科学仪器:透射电子显微镜、 X 射线衍射仪;三、光机电一体化集成技 术:光纤陀螺光纤环绕环机、白光干涉 仪。
学习经历包括机械、自动化、电路 与系统、精密仪器与机械、测控技术、光 学工程等专业,专业广泛;工作经历包括 产品设计、工艺编制、技术管理、技术研 究等多个岗位,经历了实际考验,所以具 有技术综合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其中,精 密光机电一体化仪器、设备的集成化技 术研究是最显著的特征。其科研工作的 亮点在于发展了无定向信号与能量传输 技术,研制成功了轧钢机用非接触式扭 矩监测系统,主持研究光纤陀螺关键设 备绕环机,打破了国际禁运,使我国1% 精度的高精度光纤陀螺由实验室走向工 程化应用。
目前已出版专著1 部、在物理学报、 理论物理通讯等发表学术论文22 篇(其 中 SCI收录3 篇 EI收录8 篇)。申请了 22 项发明专利(授权7 项),获工信部国 防发明三等奖,排名第一,以排名第三申 报的国家发明二等奖正在公示中。此外, 还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二等奖前4、6 名 各两项。
今后将继续在导航仪器及制造装备 技术、光机电仪器、设备一体化集成技术 领域开展研究,特别是要巩固光纤陀螺 光纤环绕环机在国内的领先地位,促进 导航用加速度计、寻北仪研究进程,加强 透射电子显微镜的研究,使我国建立具 有知识产权的显微观测技术。李刘合 博士,教授。 1970 年出生,先后就读于郑州 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获学士、硕 士、博士学位,任职于北航机械学院。
研究方向包括表面工程、材料先 进连接技术、等离子体表面改性物理 及材料、方法及设备。
其科研亮点包括:提出一种离子 注入方法,将辉光放电提高1- 2 个 数量级;发明并研制真空电弧引弧及 维弧系统。引入电弧智能监听,提高 膜质量;发明一种注入且沉积的材料 表面改性方法。拓宽工艺范围,显著 提高膜基结合力,可超出了我国结合 力测量标准量程上限;在国际上提出 DLC 膜结构鉴定新观点,指出 Raman 光谱结合 XPS 等方法才可给出 sp2 和sp3 杂化百分比;解决了活泼低熔 点金属及不导电低熔点固材的全方 位离子注入技术难题,实现了 S、 P、 Na、 Ca 的全方位离子注入。
迄今已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 文60 余篇,会议论文40 余篇, SCI检 40 余篇, EI+ ISTP 检50 余篇。申请专 利7 项(5 项中国,2 项美国),已授权 5 项。主持及参与项目10 余项,其中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 项(主持2 项), 另主持国防基金 1 项、航空基金 1 项。被评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和 北京市优秀人才,并获上海市科学技 术发明二等奖1 项,北航教学成果奖 三等奖1 项。
除了上述科研项目,还指导本科 毕设 30 多人次,指导多个本科生 SRTP 项目,指导研究生二十多人次, 已毕业硕士生多人获校优秀毕业生、 各种获奖学金,两人赴境外深造攻读 博士学位。任系支部书记,教学副主 任,焊接学会表面工程委员会委员、 电工学会电子束离子束分会委员、香 港城大副研究员、研究员等职,为多 个国际期刊论文评审员。刘 轶博士,教授。
1968 年6 月生,就读于西安交通大 学,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任职于北航 计算机学院。
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系统结构和计算 机网络。
在北航与联想公司联合承担的国家 863 计划信息技术领域重大项目“高效能计 算机系统研制及关键技术研究”中,做为北 航团队负责人承担了大规模并行系统模拟 器、系统级低功耗管控技术等关键技术研 究工作,项目研制的百万亿次超级计算机 已交付中科院网络中心;在计算机系统结 构方向还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面向多核处理器的硬软件协作 Transac鄄 tional Memory 系统结构”,以及国家863 计 划专题项目“硬件型事务存储系统结构及其 访存行为模式研究”,针对多核处理器发展 带来的可编程性问题,对事务存储系统结构 进行了深入研究。在网络方向,主持了国家 863 计划重点项目 “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综合 实验环境”,并曾担任国家“十五”863 计划计 算机主题软课题组网络专题发展战略研讨 召集人,主持撰写了“十五”863 计划网络专 题战略研究报告。
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先后主持 多项企业委托研究开发项目。其中与华能 集团西安热工研究院联合开发的 “面向电 力应用的实时数据库系统”已被用于国内 电厂,在替代进口产品方面取得了较好的 成效。近年来在电子学报、软件学报等期 刊及 IEEE 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29 篇,其 中 SCI检索2 篇、 EI检索19 篇、 ISTP 检索 9 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6 项。
在对外学术交流方面,作为中方研究 小组负责人与德国 Fraunhofer MCI移动通 信技术研究所合作进行无线传感器网络技 术研究,双方进行了多次学术交流和人员 互访,并互派博士生进行合作研究。此外 还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 UIUC)、 美国极地超级计算中心( ARSC)、 Intel 公司 等大学和研究机构开展学术交流和研讨。沙江波 博士,教授。 1965 年出生,先后在西安理工 大学获学士、硕士学位,在西安交通 大学获博士学位,任职于北航材料科 学与工程学院。
研究方向包括超高温结构材料, 以及工程材料的力学行为。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4 个科 研项目,作为主研人员参加国家863 计划(副组长)、国防973 等3 项。发 表论文43 篇, SCI检索论文中第一 作者论文21 篇。获授权国家专利3 项(第一发明人),在国际学术会议分 会特邀报告2 次。
科研方面的突出成果主要包括: 一、超高温结构材料 Nb- Si 基合金的 设计:在合金成分、组织和强韧化设 计方面有所进展,高温强度上取得突 破,在 1500℃下的屈服强度突破 600 MPa, 这是迄今为止国际报道的 Nb 基合金的高温强度的最高水平。 继美国 GE 公司后成功的铸造出 Nb- Si 基合金的叶片模拟件,为工 程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2 项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专利,目 前该研究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 平。二、航天姿控火箭发动机用 Ir 基合金的设计:发现并确立了 Ir基 合金高温强化的合金化规律,发展 了两相共格结构的强韧化理论;提 出了 Ir基合金的组织设计原则和高 低温损伤模型。最近报道了1950℃ 下屈服强度达250 MPa 以上的结果, 是目前高温强度最高的金属材料之 一。受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特邀 报告,介绍具有特色的研究成果, 获得好评。王 翔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1965 年出生,先后在武汉科技 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取得学士、硕 士、博士学位,任职于北航电子信息 工程学院。
研究方向包括超大规模集成电 路( ULSI)与微纳系统( SOC)、空天信 息网络,以及基因电路。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航天 科技创新重点基金、航天支撑基金、 国家973 分项目2 项、国家863 分 项目3 项;军事预研重点参加项目 2 项、国家科技攻关参加项目1 项。 公开发表论文80 余篇: SCI收录约 12 篇、 EI收录约20 篇; ISTP 收录约 15 篇。其中 SCI影响因子5.0 以上 的5 篇次,学科排名3 个第一,2 个 第二。编著教材1 部,出版中。获批 2 项、已公开国家发明专利10 项(均 排名第一)。完成的项目获得国家发 明二等奖1 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 三等奖各1 项;国家机械委优质产 品奖1 项;省级自然科学一等奖1 项;省部级博士学位优秀论文奖1 项;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优秀论文奖1 项。
在教学工作中开设本科生、研 究生学位课各2 门;指导硕博研究 生20 名以上;负责985、211 新学科 建设项目;北航国家集成电路基地, 新学科博士点申报及建设骨干。任 《 IEEETransactions on Very Large Scale Integration Systems》、《 Chinese Physics Letters》、《电子学报》中英文 版等评审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 目、国家863 项目等评审人。 IEEESenior Member,中国电子学会、中国 微米纳米技术学会高级会员。徐 哲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1964 年出生,就读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 学士、硕士、博士学位,任职于北航经济管理学院。
主要研究方向为基于仿真和统计分析的 大型工程项目费用、进度与风险管理。主持1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 项国家级重 点科研项目子项目、1 项863 航天领域基金项 目、2 项航空基金项目、1 项国防军工技术基 础计划子项目,1 项北航青年创新基金项目。 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 次(排名第6)和三 等奖1 次(排名第2)。在本研究领域的顶级学 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40 余篇,其中,10 篇 EI收录,2 篇 ISTP 收录,5 篇 CSSCI收录,7 篇 CSCD 收录。在系统科学 与工程列第1 位的《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上 发表的1 篇论文,共被引用65 次,引用频次 高,为国内项目风险评估研究学者主要引用文 献;在信息科学与工程类列第1 位的《系统仿 真学报》上共发表5 篇论文。研究专著《武器 装备项目费用、进度与风险管理》获总装备部 国防科技图书出版基金资助。
在教学方面,主讲本科生核心课程“应用 统计学”、必修课程“质量管理学”、硕士生“质 量管理专题”、 MBA“经济管理统计分析方 法”。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 项(排 名第3),校级教学成果奖6 项。为北航校级本 科精品课程“应用统计学”建设项目第2 负责 人。指导普硕研究生13 人,其他硕士研究生 60 余人,2006 年、2007 年2 次获北航“校级优 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