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些日子,我一直反复思考着一个问题:我们的生命是轻还是重?哪一种才更接近生命的本质?而又是什么操控着我们的生活?这是一个沉重的问题,而我却想要一个轻灵的答案。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者承担着沉重的使命,医学生身上的担子也较其他学子更为沉重。骨骼、肌肉、血管,一个个解剖位置都要牢记在心,生理、生化、病理、病生,一门门基础课程都要牢固掌握,而这都是今后治病救人的基石。医学生总是比其他学子更刻苦,有人戏称医学生还处于“后高三时代”,特别是临近考试,教室里人满为患,图书馆一座难求,也只有望“座”兴叹了。
这是生命之重吗?当我们辗转在教室、寝室、食堂继续着“三点一线”的生活的时候,当我们埋头苦读而无暇仰望蓝天的时候,当我们步履匆匆急着“赶生活”的时候,生活是不是沉重得失去了质感?其实不然,米兰·昆德拉说:“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实存在。相反,当负担完全消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地球上没有任何主人,在空虚中前进。这就是存在不可承受之轻。”试想,我们的生活没有了重,是不是又会抱怨空虚、无聊?在生命之轻中麻木、沉沦?也许时至中午有人还在床上酣睡;一本小说从早看到晚,连续几天不眠不休;或坐在电脑前玩游戏玩到昏天黑地,这是生命之轻吗?没有重压,没有奋发,只是在虚无的空中没有希冀地飘荡。
人总是如此,在重压下渴望喘息,在空虚时希望承担,在轻与重之间游离。我们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都有着自己的责任与使命,都有着无法避免的困难和挫败、悲伤和哀愁,这些都是我们无法逃避的负担。我们身负的责任沉沉地压着每一个行动,即使奋起也有带着脚镣跳舞的感觉。那些苦痛、重压真的是不能忍受的吗?那我们是不是应以全部辉煌的轻松与之对抗呢?其实将我们推入绝望边缘的不是沉甸甸的重,而是无所依托的轻。心灵有了目标和方向,即使是再艰辛的承担也不会让我们绝望,而丧失了束缚的自由是一种毫无等待可言的状态,最终在虚无中灵魂无处皈依。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轻、重的对立最神秘,也最模棱两难”。天平无法衡量出轻与重的差值,只有心灵可以称出它们的分量。我宁愿负重,惟其如此,才可能更接近生活的本质。我们都希望拥有生命的分量,唯有扎根土壤,汲取营养才能开出绚丽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