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有关北语的青春片段

最爱那条无声的校道

!似水流年我的2002—2009

我的英语桥

听奶奶讲那过去的故事———记郭菊如老人







动感、惬意,这就是北语


  就快到和4年最美好的大学时光说再见的时候了。仿佛昨天还是青涩的大一新生,今天就要面对工作、未来等略显沉重的东西。夜不能寐时,曾经的生活片段飞速旋转在大脑中过老电影一样,四年的时光变成凝聚在黑色胶片上的瞬间,冲洗出来就还原了那些鲜活跳跃五彩斑斓的象牙塔里的故事。
  2007年9月,96岁高龄的季羡林先生提笔写下 “德行言语,敦睦天下”八个大字,用来概况这所特别的校园。从北语走出去的人们都会迷恋她的精巧细致惬意舒适和与众不同。
  考完14门课,送别日本插班生———五味俱全“两年的大学时光融化在睡莲的香气里,揉碎在夜幕下的漫天星光里,无处不在却又无处可寻。经历过了初来乍到的青涩时光,大家都在慢慢懂事。很多故事讲完了就消失了,不会再留下痕迹;有些人错过了就不会再遇见。我们是一条条伸向不同方向的直线,缠绕过一个个交点,然后继续向望不见的远方延展。一个个交叉缠绕的结是流星擦过天幕留下的花火,把我们同行的路照亮。”———《青春祭》2007-07-2100:16考试结束后大家没有立刻做鸟兽散,Hero,一个在班里待了半年的日本插班生,要和大家作别。到一个陌生国度学习和生活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不知道他这半年过得究竟如何。Hero戴一副黑框眼镜,不长的头发打理得虽不精致却很有条理,习惯斜跨一只黑包,穿一双帆布鞋。走路面无表情,遇到熟人立刻冰河解冻,笑眯眯很客气地点头问好。他永远坐在班里最后一排,低头看书,不声不响,只有老师讲课问他一些关于日本的情况或好奇的同学下课主动找他聊天时,他才会脸上露出亲切的微笑用低沉的声音笑着一一作答。其实大多时候我们都将他忘记在角落里,听他用奇怪的日式发音说英语会窃笑。
  Hero站在过道里,手里端着一只大塑料袋,分发淡黄色牛皮纸包装着的薄薄的书一样的东西,封皮上画着奇怪的图案。拆开来一看,原来里面是一张收录时下最流行的日语歌曲的CD。同学好奇,问他为什么包装纸上会有不同的手绘图案时他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解释说:“每个人的图案都不一样,只有拼起来才会看到整个内容。”众人忙不迭地一阵手忙脚乱,费了好一阵功夫把30多张CD拼好。地板上变魔术般出现一颗代表幸福的四叶草!还有一句工整的日语。他说这是作业,等大家大三学二外之后就会知道。大家都纷纷很感慨hero的细心和用心。这个不太爱说话的日本男生在大家心中留下了些特别的回忆。
  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出国,不是每个出国的人都有机会来到北京,不是每个来北京的人都有机会来北语、来05级英语1班学习。不知道我们这帮疯小孩是不是能给这个日本男生的人生里留下点什么。
  12周打工子弟地小学支教———感受城市彼端的别样生活“在生活的课堂里,不会长大的孩子就像从笼子里被放生的断翅的鸟。忍着年轻的伤我们变得越来越坚强。走过的足迹可以被流淌的时光模糊,却无法被记忆磨灭。收获的同时也在失去。
  感伤不代表脆弱,欢笑也不证明坚强。匆忙赶路的空隙里,别忘了让记忆偷个懒。默默祈祷当晨风和朝阳划过黎明时,我们依然健康快乐地活着,在微笑的漩涡里品味温暖明媚的阳光。”———《出走的夏天》2008-07-2000:20大三上半年是课程最为繁重的一学期,可还是下定决心抽出时间来和另外7个中外同龄人一起去当一所打工子弟小学的志愿者教师,因为这件事更有社会意义。那年深秋冷空气频频来袭,尽管裹着围巾穿着厚重的衣物,寒风还是透过裤管袖管狠命地吹,让人瑟瑟发抖。
  支教的日子清苦却温馨。每周六早晨7点多便从暖和的被窝爬起来聚到五道口公交站,手捧豆浆在冷风中等车,大伙开心地聊备课、学生表现种种,把困顿和寒冷抛到脑后。因为等待我们的是这个繁华城市角落里的一个需要关心关注的弱势群体,不敢奢望能从根本上改变孩子们的现状,但至少大家在尝试、在努力,而不是袖手旁观不闻不问。
  圣诞节前夕的手工课上,孩子们好奇而认真地听着圣诞节的背景知识及如何制作圣诞贺卡。发完材料大家都兴奋异常,这个说要画圣诞老人,那个说要剪圣诞树。我跑东跑西,一会帮这个剪太阳画树木,一会帮那个递橡皮找彩笔。下课铃声响了,一个叫吴志强的小男孩跑过来笑眯眯有些害羞地说:“老师,这个给你!”边说边从背后掏出刚刚做好的卡片,稚嫩的笔歪歪斜斜地写着“祝老师圣诞快乐”。那一刻又惊又喜,朴实真挚的感情给人最真实的感动,让人心里暖洋洋的。那一刻薄薄的纸片似乎可以抵挡穿透简陋教室的寒风,弥补破裂的黑板和座椅,改善清苦恶劣的生活条件。
  支教结束以后又回到原来波澜不惊的生活,但此时心里多了一份感激和感慨。生活中可以没有风花雪月的爱情,可以没有豪宅别墅,但不能缺少责任、梦想和为之奋斗的力量。
  窗外玉兰悠然绽放,白杨也一夜之间绿上梢头,又是一年夏来到。经历找工作、出国、考研的历练后,大家都变得淡定而坚强。北语的大学时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还记得稚嫩的我张着好奇的眼睛,第一次站在这条校道上,等着师兄带领我们参观校园。“咱们现在站的地方就是北语的主干道……”这句开场白让我的心凉了半截。这么窄的一条林荫道,就是主干道了?这么小的一个路口就是所谓的 “十字路口”?在这样一个袖珍的校园,想迷路都很难吧……可是没想到,就是这样一条不起眼的小路,承载了我对这个校园太多的爱,承载了我四年青春的点点滴滴……还记得那个秋天,第一次看到北京的金秋。林荫道旁的树都默不作声地换上了金黄的、棕褐色的、火红的新装。暖色的树叶在蓝天的映衬下,像一幅明艳的油画———恰如我那份无忧无虑的兴奋———每天踩着轻快的步子上课下课,和新同学并肩说笑。那些日子,就像穿透树叶缝隙的阳光一般顺畅而灿烂,偶尔一阵宜人的微风拂过,地面上的光斑就摇动起来,闪烁出一片耀眼的光芒。
  如果说这条林荫道是一个有心人,她一定会记得路边的橱窗里挂起过我那几幅拙劣却用心画的海报;她也一定会记得我第一次穿上高跟鞋盘起头发颤颤巍巍地走去做礼仪;她也许曾经注意过过万圣节的我化妆成自由女神的滑稽模样;她可能还有印象我还曾化妆成一个胡子拉碴的男人跑去主楼演话剧;当然,她一定还偷笑过我还在这里接受过鸟儿们排泄物的洗礼……她不说话,只默默地为我记录成长过程中的这一切。
  如果我累了,我会停下手中的活,花几分钟时间,细细回忆这条路,回忆起那些晃动的树影———活力,永远不要走开。如果我输了,我会擦干流下的眼泪,花几小时的时间,怀念起这条路,怀念那些金黄的落叶———失败,总是可以重来。如果我老了,我会坐在柔和的阳光里,花一下午的时间,幻想这条路,幻想那片湛蓝的天空———乐观,永远在心灵盛开。这条路,承载了我青春的轻盈与欢愉。
无题离别学子纪念敬爱的母校◎信息科学学院 09届毕业生 张铧予还记得,初入校园时,眼前的她是如此玲珑婉约。湖水粼粼,曲径幽幽,并非想象中庄严巍然。四年光阴,我终于读懂了她的宽怀与坚韧。她用五彩的画笔,年复一年地描绘缤纷斑斓的四季;她用柔嫩的双臂,抚育来自五洲的莘莘学子;她用广博的胸怀,容纳不同的肤色与信仰。感谢她包容的环境,教会我从容面对生活的点点滴滴。感谢她轮转的四季,告诉我春华秋实的辛勤与快乐。感谢母校,感谢她在我的青春岁月里,注入我灵魂的暖与光。
写下标题的时候才发觉,时光流水,匆匆而逝,转眼间,我来到北京,来到北语学习生活已有七年。人生中最美好的七年青春时光,我与北语共度,与北语分享。
  在这里,我得到了广阔的舞台和无限的机遇。在这里,母校见证了我从一个懵懂学子到一个稳重懂事、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的成长历程。北语就像一位充满关爱的母亲,用慈祥的眼神目送着一批批步履匆匆,追逐梦想的孩子离开怀抱。
  在这样一个毕业离别的季节里,我停下脚步,回首过往,心里更多的感觉是感激。感谢我的老师。想起他们,脑海中总会浮现出一张张可敬可爱的脸庞,伴随着数不尽的快乐回忆。他们不仅仅教给我丰富的知识,更教会我正直的品德。他们的一言一行告诉我:知识就是力量,学无止境。
  感谢我的同学。青春的时光我们一起走过。
  大学里的每一个故事里,都有同学的影子。记忆里,有的是共同学习的努力,有的是相互帮助的关爱,有的是你追我赶的拼搏,还有的是发生误会的委屈;当然,更多的是———人生道路上共同的经历:理想、追求、工作、亲情、友情、爱情;忧虑、快乐、思索;困惑、迷茫、顿悟……感谢我的同伴们。社团、学生会、志愿者、学联、英才学校,一群有着共同理想的年轻人相聚在每一个闪光的组织里。活跃的思维碰撞出火花,火热的激情付诸于行动,大家团结协作,各尽其能,发挥所长,为校园呈献精彩纷呈的学术、文化活动。虽然常常忙至深夜,却乐此不疲。大学的生活因为这样一群人更加精彩、更值得回味。
  感谢我的“战友们”。在七年学子生涯中,因为08北京奥运,有这样特殊的一年,我暂时离开校园,加入到奥运筹备的实习生生活中。这一年的特殊不仅仅在于奥运会这三个字的分量,还在于这一年全职工作参加国际最大型赛事筹备的收获。有太多的经历,太多的故事,太多的感情,太多的收获,甚至太多的遗憾浓缩在短短一年里。不过,每当打开记忆的闸门,依次闪过的并不是接待过106个国家元首、王室成员的庞大数字,也不是“礼宾接待零失误”的骄人成绩,而是在奥运村战斗的150多个日日夜夜里,和我并肩战斗的战友们:黝黑的皮肤,沙哑的嗓子,消瘦的面容,疲惫的身体……但几乎每个人都一直在笑。再也没有那么累地工作过,可是也从没有那么由衷地笑过。
  七年光阴,收获太多:知识、力量、自信、能力、感恩和爱。正因为学会这些,才又鞭策我踏上新的征程,继续追逐的脚步,生活崭新的下一页正等待我书写。
  感谢我的母校———北京语言大学!
我的北语情结还得从大一刚进校参加新生口语大赛开始说起,从中学开始我就很喜欢英语,尤其喜欢和外国人用英语聊天,了解世界各地的风俗文化。
  走进北语这座“小联合国”以后,看到满校园都是来自世界各国的朋友,让我既兴奋又胆怯。兴奋的是身边有更多机会可以锻炼英语口语,胆怯的是第一次真正和老外面对面交流怕自己表现不好。记得那时为参加新生口语大赛做准备,我鼓足勇气开始寻找语伴,但效果不佳,贴了两个星期的小广告没人应答,直接找老外做语伴也被委婉拒绝。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原来西门外四海乐餐厅吃饺子的时候,同桌碰到一位老外。我紧张了半天想着豁出去了,终于开口小声地向那老外问好,问他从哪里来。谁知老外很是热情,一边自我介绍还一边展示自己蹩脚的中文。老外的随和健谈逐渐打消了我的紧张和胆怯,后来通过和他的交谈我才了解到他的名字叫普阳,是伊朗裔的德国人。想着参加新生口语大赛急需锻炼自己的英语口语,我提出和他成为语伴,他爽快地答应了。虽然普阳的英语发音不太标准,还带着一些中东味道,但毕竟从小便开始学习,流利程度和母语人士差不多。就这样,我通过和普阳的临阵磨枪在新生口语大赛上取得了全校第二名的成绩,开口讲英语的信心也大大增强。
  记得那时每一天、每一周都要做好多跟英语学习相关的事情,每天早上起床后先到万国墙前晨读英语的美文,晚上听VOA广播或者到图书馆视听区花上两块钱看一场英语电影,而最为期盼的便是每周五晚饭之后的英语角活动了。能和一帮老外聊聊天,开口用英语交流,觉得是一周最为开心的事情。到后来我已经不再为当初找不到语伴发愁,结交了很多外国朋友,而且一旦成为朋友我便默认只和他们用英语进行对话,偶尔也帮助一下他们说汉语,如此一来,我的英语口语水平进步神速,很快就能和老外熟练地进行沟通了。
  随着英语口语水平的提高,我又利用课余时间参加了好几次学校组织的英语演讲比赛,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也有幸受到校学生会的邀请,担任了后两届新生口语大赛的主持人。这些活动不仅锻炼了我用英语进行公众演讲的能力,也让我认识了很多和我一样爱好英语的朋友,直到现在即将走出北语的校门,我们还会时常聚在一起看看彼此的英语口语有没有长进。
  转眼间,我已经在北语度过了四个春秋,到大四这一年在外找工作,我更加意识到英语口语的重要性。尤其是外资企业对应聘者英语口语的要求几乎达到母语水平,面试的全过程也必须用英文问答,所以英语水平尤其是口语的好坏在某种程度上会决定面试结果。而我也正是凭借着流利的英语口语赢得了理想的职位,为四年北语的学习和生活画上了理想的句号。
  现在回想起来,是北语独特的语言环境给了我开口说英语的勇气,也是通过和北语众多外国友人的交流提高了英语口语水平。今年八月我将会去香港这座国际化的大都市开始我的职业道路,相信在那里我会碰到更多的老外以及更多说英语的机会,但是大学这四年,北语为我建立起来的通往大千世界的英语桥梁却是最为坚固,也是我最为感激的。
再一次打开录音机,里面传出一个慈祥老人的声音,声音时高时低,时缓时快,此时的我正静静坐在桌前再次聆听这位老人讲述自己的故事……她就是我校离休干部郭菊如郭奶奶。
  翻开郭奶奶的简历,整整两页纸写满她丰富而不平凡的人生:教过书,打过仗,从抗日战争的烽火中走到解放战争的艰苦岁月里,到前苏联工作过,又经历了“文革”的风风雨雨,最后来到北京语言大学。
  郭奶奶家是一个很干净别致的白色调的小屋,一进门便能看见摆在阳台上的十几盆绿色植物盆栽,整个房间充满春天的气息。那些花都是郭奶奶亲自种的。退休以后,养花便成为她的爱好之一。郭奶奶每天都去伺弄那些绿色生命,看它们发芽、长叶、开花,体会舒心的快乐。
  郭奶奶已经87岁高龄,她一生的经历都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1937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她在1938年参加了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担任村妇救会秘书,发动妇女们起来反抗侵略。
  当谈到在赵城县李岩村担任小学教师的五年时,郭奶奶显得有些激动。那是在烽火中和敌人斗争的五年。她感叹道:“那时候真的很苦啊!当时学生很少,女孩子上学的就更少了。我教的第一批学生只有三个人。连教室都没有,就搬到破庙里;没有黑板,就用煤在墙上刷一块出来;没有书本,孩子们就在地上写。你们现在可是幸福啊!”“不过那时教书是次要的,主要的是为宣传抗日配合民众的抗日斗争。在黑板上写上标语‘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把日本赶出去’!”说到这里,满头华发的郭奶奶握紧了拳头高高举起,神情凝重,令人深深感受到她的爱国热情和对日本侵略者践踏祖国的仇恨。当时,几乎每天都有日本兵到村里去烧、杀、抢,头顶上不断传来飞机轰炸声。在危险与艰难中,郭奶奶负责保护孩子们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并与当地的民众一起阻挠敌人进攻,就是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郭奶奶一边教书,一边与敌人作斗争,在烽火中教授知识,播撒爱国主义的种子。
  解放战争时期,郭奶奶参加了解放临汾的战役,她带领学生一起帮助解放军攻城,军民一心,最后终于攻克了这易守难攻的城池。后来,她毅然随解放军南下,穿上军装,打上裹腿,在艰苦的跋山涉水中亲历了解放战争从北到南的胜利。直至现在,郭奶奶依然能准确无误地记得每场战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五十年前的事情历历在目。每当讲到那些死伤的人,郭奶奶还是不能抑制住悲伤,哽咽得说不出话。
  与革命时期的这些艰苦生活相比,很多青年人现在遇到的困难与挫折便都显得微不足道。先辈们用血汗换来如今的和平环境,青年一代应该为创造更好的明天而奋勇向前。对于我来说,我有了更多的信心,带着郭奶奶的祝福和对远方未来的憧憬,我相信我一定可以飞得更高更远,打拼出自己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