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对外汉语教学的开路先锋


献给你们


我学会了锲而不舍


难忘师恩


师恩,铭刻在心


书写“教师”这个名字1973年,北语复校,北语人怀着一腔热血,迎来了事业的春天……


  每逢教师节,我总要忍不住怀念几位难忘的老先生,朱德熙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
  我虽然不是朱先生的正式弟子,但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他已成为我私淑心仪的导师了。记得上小学六年级时,我曾在书店购得一本朱先生的《作文指导》,朱先生时任清华大学中文系写作课教师,这本书就是朱先生编写的教材,我如获宝书反复阅读,在这本书的指导下,我的作文经常受到语文老师的赞扬,并向全班同学朗读。
  1951年,朱先生和吕叔湘先生合写的《语法修辞讲话》连续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我每期必到图书馆去读。该书出版后,我又买来反复学习,使我一个初中生掌握了汉语语法及修辞的基本知识。
  在天津上大学时,我非常渴望去北京大学中文系聆听朱先生的讲课,当然这是一种妄想。后来,我终于通过亲友的关系“走后门”去北京大学中文系旁听了几次朱先生的语法课,多年的夙愿总算实现了。朱先生讲语法不是像一般教师那样只讲空洞的理论,而是用大量活生生的例句来说明语法的特点,并且言简意赅,深入浅出,把一个我们认为很复杂的语法问题用几句话就讲得明了透彻。朱先生在讲课中也不失幽默,不时引发学生们的笑声。一般都认为中文系最枯燥无味的课就是现代汉语课,尤其是其中的语法课,朱先生却把语法课讲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听朱先生的课简直是一种享受,犹如在酷暑炎夏时吃一杯冰淇凌一样,既痛快又解渴。在课间休息时,我向朱先生作了自我介绍,并说出对先生多年的敬仰之情,朱先生却谦虚地征求我对他讲课的意见,并关心地说:“你的情况我已从朋友那里知道一些,你来北京吃住方面有问题,我可以帮忙解决。”他这种长辈学者对晚辈的亲切关怀,令我感动不已。
  1965年,我开始从事对外汉语的教学工作。在教学中遇到不少语法方面的问题,于是带着这些问题去北京大学拜访朱先生。朱先生很热情地接待了我,对我提出的几个问题耐心地一一解答,他还把在1953年去保加利亚索非亚大学讲学时的汉语语法讲稿找出来给我看。我看到已发黄的讲稿上,每页的上下及行间的空白处,都填满密密麻麻的小字,这显然是朱先生对讲稿不断修改和补充,说明他备课是何等的认真了。当我问到他的对外汉语教学的经验时,朱先生说,给外国学生讲汉语语法不必讲得太多、太细,只要通过大量的例句来总结语法的特点即可,切忌面面俱到,一定要抓住学生的难点进行重点讲练,要坚持“精讲多练,以练为主”的原则。朱先生的这几点经验总结,可以说字字珠玑,我视若箴言宝典,至今依然对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具有指导意义。我当时建议朱先生将他这部讲稿正式出版,供我们青年教师学习。朱先生却摇摇头说:“现在还不成,需要做大量的修改整理工作,等以后再说吧。”后来朱先生的这部讲稿不知何故一直没有出版。值得庆幸的是,朱先生后来把这部讲稿全部交给当时的北京语言学院保存,因为当时北京语言学院是全国唯一的对外汉语教学的大学。朱先生的这部珍贵遗稿,直到2007年才由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正式转交北京语言大学图书馆收藏。这是我国对外汉语教学史上一部宝贵的“文化遗产”,我还希望有机会它能够出版面世。
  朱先生不仅是当代的著名语法家、教育家,而且是新中国第一位被派去国外讲授汉语的学者,是新中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开路人、奠基者。
  1980年,我到《语言教学与研究》编辑部工作,由于工作关系,我和朱先生有了更多接触机会。这段时间,为了提高业务水平,我首先阅读了朱先生新出版的著作,包括《语法讲义》、《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语法答问》等,同时也累积了很多学习重点中的问题。有一次我去朱先生家去取他的论文校对稿,想借此机会向朱先生请教。当按约定时间到了朱先生家楼下,没想到朱先生早在楼门口迎接,怕我第一次来找不到,这使我受宠若惊。朱先生把我领进客厅,先是请我喝茶,像待老朋友一样。然后他把仔细校对过的论文样稿交给我。我怕耽误朱先生的宝贵时间而不敢冒然提出请教的问题,在告别时才不好意思地提出有几个语法问题请教,请先生另定时间。朱先生却笑着说:“不用另定时间,现在就可以谈。”我高兴地随先生又回到客厅。朱先生非常耐心地对我提出的每个问题都做了详尽的讲解,一些疑难问题经朱先生简单几句话就迎刃而解了,我从心里叹服:先生真不愧是语言大师啊!等先生讲完,我一看表,呀!今天竟多占用了朱先生一个多小时的宝贵时间,我负罪似的赶忙向先生鞠躬致谢。朱先生却笑笑说:“不必客气,我们也算是老朋友了。以后有问题就打电话给我,只要我在家,你随时都可以来。”我为朱先生的这种诲人不倦、热情诚挚、平易近人的学者风范所深深感动。
  1987年秋,我们正筹办《学汉语》杂志的创刊。当时朱先生是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因此我们决定请朱先生为《学汉语》这本新生杂志题词。我事先给朱先生打电话,向他说明了《学汉语》办刊宗旨及主要栏目。朱先生听了欣然同意题词祝贺,并说:“你们这个普及性的刊物问世,必将对外国留学生能够学好汉语大有裨益。”第二天我到了朱先生家,朱先生像对老朋友一样把我直接引进他的书房,在不大的书桌上摆着两张内容相同的题词,在宣纸上用行体书写了十个大字:“学汉语,用汉语,研究汉语”。先生谦虚地让我从两张中选取一张,但我看了觉得两张都很好,还是请朱先生决定。朱先生把两张比较了一下,然后选定一张,并说:“日久不拿毛笔写字了,这两张字我都不太满意,就只好用这张吧。”我高兴地把朱先生的题词拿给编辑部的同志们看,大家都称赞朱先生的书法艺术。不要忘记,朱先生还是一位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呢。谁知一个小时后,朱先生却给我来电话说:“我总觉得你拿走的那张,有个字不太满意,你走后我又写了一张,可能比那张稍好些。”我放下电话赶紧去朱先生家取回。从题词这件小事上,我们可以看出朱先生一“字”不苟的认真负责的精神,实在令人敬佩。
  1990年夏,第三届世界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举行了。原本听说去年赴美国讲学并探亲的朱先生因病可能不会参加,但是作为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的朱先生却毅然带病专程从美国赶来北京,并主持了此次世界盛会。在会上我拜见了两年不见的朱先生,他显然比过去消瘦了些,但精神很好。没想到我们这次会面竟是他生前的最后一次见面。第二年春天,朱先生病逝于美国,我闻讯不胜悲痛,并作悼诗一首:悼念朱德熙先生一代大师忽辞世,中外语界皆痛悲!私淑心仪逢甘露,教诲之恩刻心碑。远隔重洋俯首祭,香飘万里望魂归。
  教师节来临之际,谨以此文深情缅怀这位一代语言大师和令人敬仰的教育家。
风雨砥砺梧桐大树下集结老将新兵全是为了那份素愿那份挚诚抚平扭曲岁月灼烧的伤痛重燃起火热的生命将人生交给连接五洲四海的光荣呕心沥血尽瘁鞠躬楷则树新风志行高远器局峻雄根基奠事功夕阳落霞染皓首灯窗讲台未了情历史的田园中记忆永不凋零心有一座丰碑字字行行辉耀天空
在美国上学时,我不是很努力,当时的课程不难,老师也没特别高的期望,对我随便应付的作业还算满意。后来上大学了,我依然散漫,甚至有点玩物丧志,一天到晚浑浑噩噩,直到汉字的出现。是它,彻底改变了我,改变了我的生活。
  那时我们专业开设了一门汉语课,对我来说,其他课都不费力,唯独汉语课非常困难。学汉字既要记字音,又要记字义,还要记笔画,谈何容易!特别是对一个一点汉字概念都没有的外国人来说,学汉字就如同登蜀道一般,真是难于上青天!但是,这些美妙神奇的方块字同时牢牢吸引了我。我下定决心和过去的自己说再见,准备投入它的怀抱。
  从那以后,它和我成了好朋友。为了它,我改掉了一些陋习;为了它,我给自己制定了严格甚至苛刻的学习计划。慢慢地,我对汉语越来越感兴趣,越感兴趣就越努力。学习的日子充实而又快乐。转眼间,大三了,学校要选一名同学去中国学习一年汉语。幸运之神垂青了我,我平生第一次体会到勤奋努力带来的成就感,第一次发现努力的重要。汉语使我尝到了努力的甜头,开启了我的中国之行。
  2008年9月,我怀揣着期待与梦想,告别了父母和朋友,来到盼望已久的北京。北京秋高气爽,空气中都有香甜的味道。刚开学,一切都是那么新鲜、有趣,但我渐渐陷入苦恼之中。我发现我竟然连自己的汉语名字都说不清楚,还有那些写到手酸的作业,以及文化上的隔阂,重重的困难,使刚到北京一个月的我倍受打击,差点儿失去学汉语的信心,以为自己不是学汉语的料。但周围的中国同学给了我极大的鼓励,是他们那种学习态度感染了我,我重新坚定了学好汉语的信心。
  来中国之前,我一直以为自己很努力、很认真了。没想到在这里我目睹了很多努力的中国学生,这种学习态度是我前所未见的。我听说过中国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再看看当代中国学生这么孜孜不倦地学习,不禁扪心自问:在学汉语的过程中,自己究竟付出了多少?和中国学生的锲而不舍比起来,我的努力简直微不足道。从此以后,我更加努力,更加用功。记得有一天,我上了六个小时的课,写了两篇文章,疲惫地坐在拥挤的地铁里,利用这点时间背单词,大家都诧异地瞅着我这个老外,我朝他们善意地微笑,心里的目标更坚定了:无论多辛苦,我都要勇往直前,学好汉语。我坚信,不管学习有多难,作业有多少,只要像中国同学那样刻苦,就一定能成功。
  一年过去了,我还在北京,还在北语勤奋学习。我和周围的很多同学成了好朋友。我常常想:汉语是我们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一座大桥。在这座大桥上,我们可以每天见面,建立友谊。我们的汉语学得越好,这座桥就建得越牢固,建得越宽广,我们的关系会变得越亲密。如果没有汉语,我的生活会缺少友谊,会少了很多快乐,会失去接触不同文化,学习不同文化的机会;如果没有汉语,可能至今我还过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日子。
  通过努力学汉语,我发现不仅在学习上需要一心一意,做任何事情都要勤勤恳恳,不可半途而废。在中国的学习生活中获得的经验是我永生难忘的,它让我找到了一把开启成功之门的钥匙———锲而不舍。回国后,我会把这宝贵的经验传授给我周围的朋友们。
在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代表全校中国学生向辛勤工作的老师们送上最诚挚的节日祝福:亲爱的老师们,节日快乐!
  当草木初生之际予以营养,于玉石未琢之时加以雕砌,以言为媒,以身为教,育四海之英才,传经古之大道。有人说,教师是火种,点燃了学生的心灵之火;有人说教师是阶梯,支撑着学生一步步向上攀登;有人说教师是蜡烛,虽然细弱,但有一分光,就发一分热,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也曾有人说过,“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我要说,恩师如山,高山巍巍,使人崇敬;恩师似海,大海浩瀚,不可估量。在我们人生的旅途上,是老师启迪着我们的思想;是老师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是老师用心血为我们构建起了知识的殿堂。
  鲁迅先生曾说:“教育是植根于爱的。”身在北语,我们是何等幸运!何等幸福!能有如此多可亲可敬的老师在我们学习知识、追逐真理时陪伴左右。老师们学识渊博却平易近人,儒雅谦和却不乏学术激情,你们以崇高的品格熏陶着我们,以活泼的教学方式吸引着我们,以严谨刻苦的科研精神感染着我们,以和谐进取的科学理念指导着我们,让我们感到由衷的尊敬与敬佩!是你们,谆谆教诲为我们答疑解惑;是你们,循循善诱教我们向善求真;是你们在我们人生的扉页撒下光明,是你们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架起虹桥!
  身在北语,我们总会感受到一股默默却不竭的力量滋润着美丽的来园,总会听到一股温和却永恒的力量激荡在学子心中。生病时,是您给予我们温暖的关怀;受挫时,是您鼓励我们应愈挫愈勇;成功时,是您教导我们要戒骄戒躁。为了使我们能更好地接受教育,你们毫无保留地奉献着自己的才能、学识、精力和热情,你们用这样一份大爱丰盈了我们学生的心灵和精神,滋养着我们全面成长!
  师恩难忘!难忘师恩!亲爱的老师,您的谆谆教诲我们永远不会忘记。面对老师的恩情,面对学校为我们创设的良好环境,我们无以为报,只有把对老师、对学校深深的爱,化作实际行动,努力学习、奋发成才,用自己日渐渊博的知识,来补偿老师那与日俱增的白发;用我们骄人的成绩,来抚平老师那愈加凹凸的皱纹,以出色的表现回报老师、回报学校!
  不计辛勤一砚寒,桃熟流丹,李熟枝残,种花容易树人难。幽谷飞香不一般,诗满人间,画满人间,英才济济笑开颜。感恩不在口头,只在心中,最后我要再次祝亲爱的老师们:节日快乐! (在2009年教师节庆祝大会上的发言)
在北京语言大学学习了那么多年,从一名进修生到一名本科生,到硕士研究生毕业,再到如今的博士生在读,我终于有机会可以表达自己对老师和学校的培养的感激之情。
  在每一个学生的眼里,自己的老师都是最值得尊敬的人。不过在我们留学生的心目中,老师的地位更为特殊。各位老师知道在留学生的对话当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一句话是什么吗?那就是“问问老师”。我们每一个留学生离开自己的家乡、离开自己的亲人,在异国他乡不管遇到什么问题,脑子里最先想到的就是你们———我们的老师。在学习上遇到问题,我们就想“问问老师”,在生活上遇到问题我们也想“问问老师”,甚至在感情上遇到不顺还想“问问老师”,在我们的心目中,你们是老师,也是父母,又是朋友!你们以老师的博学、父母的慈爱、朋友的热情帮助我们获得了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老师们,你们辛苦了,老师们,教师节快乐!对于所有的赞誉,你们当之无愧。刻在金属上的名字未必不朽,刻在石头上的名字未必流芳百世。在我们每个学生的心中,都至少铭刻了一位老师的名字,是刻在心里的名字……和所有的留学生一样,初到中国的我懵懂无知,如今我已经成为一名博士生。回头再看看在北语将近十年的日子,或许真的有些难以想象得快,在大学学习的时间很有限,但有时候往往是有限的时间给了我们一生难忘的记忆,给了我们一生都获益匪浅、一生都会用心珍惜的东西。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老师,是你们赋予了我们不断创造生命价值的能力,是你们在我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是你们不仅教给我们如何做事,更教给了我们如何做人,是你们用人格的魅力征服和塑造着所有的学生。我在学校的这十年,与其他留学生一样,要感激的老师实在是太多了,孩子永远也不会忘记教他走路的人。
  智者说,在艰难险阻中,我们前行。我们说,在艰难险阻中,有那么多温暖的手,保护和帮助我们前进。我要代表全校的留学生表达我们的心声,我们不会辜负老师们的希望,我们会不断超越自己,我们会更加努力,并让我们今天为之努力的,成为明天美好而珍贵的回忆。
  虽然我不是你们最出色的学生,但你们却是我们最尊敬的老师。我要把最崇高的敬意献给你们,献给北京语言大学所有的老师,谢谢你们! (在2009年教师节庆祝大会上的发言)
在教师节来临的第25个春秋,身为一名青年教师,我要向全体教师致以最衷心的节日的问候,祝您教师节快乐,您辛苦了!
  教坛7载,转眼过,而今从头阅,心中有太多的感慨。回想7年前,就是在这个节日的陪伴下我踏进了北语的校园。怀揣着对博大“师恩”的感念,怀揣着对三尺讲台的憧憬,怀揣着对“北语”这个“小联合国”的惊喜与好奇,我忐忑而小心地开始书写那个厚重的名字———教师。
  书写“教师”这个名字,我们经历了“太多”的感动感谢北语,您对我们青年教师的培养与扶持;感谢北语,您为我们创造机会、搭建平台。学校开放的国际视野和先进的办学理念,对于青年教师也许还不成熟的想法,也许还不完美的教学方法不约束、不限制、不拘泥、不保守,这种紧张但不禁锢、轻松但不懈怠的工作氛围,让我们得以舒展心智、敞露胸怀,施展自己的才华。感谢各级领导、各位专家所给予的指导与帮助、鼓励与厚爱,谢谢!
  书写“教师”这个名字,我们目睹了“太多”的努力古有言:“教不严,师之惰”。如果要选出世界上最不能偷懒的职业,我想“教育事业”当在其列。“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学生的眼睛就是你教学的放大镜,容不得半点儿马虎。
  拿对外汉语教学来说,针对“精讲多练”,一位老专家曾指导说,我们的课堂就是“学生能够完成的,老师绝不包办代替”,这与教育界所强调的“以学生为中心”是并行不悖的。我曾天真地以为将课堂都交付给学生,无异于教师的解缚,何乐而不为?可是当我看到一位老教师的教学后记后,就被深深震撼了,密密麻麻的笔记上,绘制的是一个精细的课堂教学行为检查表,横横竖竖的表格里竟然排满了几十项自我评定指标,上面记录着教学效果、师生参与教学活动比率等数项详尽的数据,也许这才是我们教学的“功夫”,也许这才是我们搞科研的“底气”。
  面对偶尔会变换的课型,我也曾暗想:如果能再轻松一点,再轻松一点就好了。可是督导组一位专家的一席话彻底翻转了我的想法。他悉数在几十年前,他们一人接数课,即使是数理化等完全不通的汉语培训课程也是随给随接,绝不攀比、抱怨。相比之下,我那一点点分内的负担显得多么微不足道啊!
  学期初,我也常常这样庆幸:还好是备过的课。偷懒之心悄然而生,可是却有这样一位老教师,教学50余年,一直坚持“带着纸笔在手边”,为什么?就是担心忘掉任何一个精彩的教学活动,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例句。
  这一例又一例鲜活的模版,不可尽数。这一位又一位老教师的耳濡目染,使我充分意识到校领导所希望的师者之“教、学、思、论”是多么难得而又难为!在教师这个名字的背后,教育情感的投入、教育观念的转型、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学艺术的创新……是永远也书写不完的课题。我愿把每天当作“开始”,每天都对自己说“再加把劲儿”。
  书写“教师”这个名字,也让我们收获了“太多”的欣慰亲爱的同学们,每当看到媒体上活跃着你们的身影;每当看到校园新闻上有你们的佳讯;每当听到比赛中你们的名字后宣布出北京语言大学这个校名的时候,作为你们的老师,我们真诚地为你们感到骄傲。
  雨果曾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我要说,那是因为绿叶,它能够滋养和抚慰花朵,培育和迎接果实。亲历你们的成长与付出,记载你们的成功与收获,作为老师,我学会了倾听与接纳,学会了理解与宽容,学会了欣赏与赞美,感受着你们的幸福与快乐,就如同每天都过着属于我们教师自己的节日。
  那么,亲爱的同学们,在2009年第25个教师节到来之际,让我们一同来真诚地感谢和拥抱岁岁年年、时时刻刻培育和关注你们的老师,就在今天,也直到永远。
  2008至2009年度已成过往,挥挥手,道声再见,不是忘却,而是更好的收藏;收藏起那一份份真实的感动、努力与欣慰。我们有理由相信,教育事业作为一项爱心工程,有了学校对教师的关爱,有了教师对于事业的钟爱,有了老师对学生的仁爱。明日,我们迎来的必将是更多的期待、梦想与超越!
  在我们祖国即将迎来60周年华诞,在这个改革开放已经实行了30个年头的伟大日子里,我们的“北语”会更加和谐进展、开放发达,必将会以更快的步伐向着高水平的国际型大学迈进! (在2009年教师节庆祝大会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