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 刘耀林
和教师节共同走过

    马上就要庆祝第二十五个教师节,而再过一段日子,就是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的大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在金秋时节拥有两个这么值得庆祝的节日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我的教师生涯开始于1982年,很快就迎来了国家的第一个教师节。在那个时候,我感觉到了国家和社会对教师职业的重视,也开始感觉到了“千秋伟业,三尺讲台系国运”。在这个层面上说,每次教师节都可以看作是自己从教的一个纪念日,因此,当第二十五个教师节来临的时候,回顾自己作为一名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到今天成为一名中年学者的经历,我对教师特别是高校教师的理解和认识又多了一层滋味。
    教师要首修人品、以德执教。学校提出“师德师风决定着大学的校风学风,决定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和人文风格。武汉大学的教师们不仅要在学术研究中取得突出成就,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也要取得成绩。”为此,学校推出了《武汉大学师德铭》,制定了《武汉大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征求意见稿)《武汉大学师德标兵评选办法》《武汉大学关于加强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等制度。对于我们教师而言,必须要明白身上的道德责任,明白自己是象牙塔里的孩子们认识和了解社会的领路人和代表,对他们今后在社会的作为影响深远,在教学和科研实践中,自身表现出来的坚贞的信仰、端庄的仪态、纯正的作风对带领的学生意义重大。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说过:“只有一门学科是必须要教给孩子的,这门学科就是做人的天职……我宁愿把有这种知识的老师称为导师而不称为教师,因为问题不在于要他拿什么东西去教孩子,而是要他指导孩子怎样做人。”自担任研究生导师后,我时刻提醒着自己,在师生相处中特别注意做到以德修身、以德治教、以德治学。
    教师需要自励自省、自强弘毅。现在回顾刚刚踏入教师生涯的那段时光,无论是工作环境,还是生活条件,远比现在要艰苦得多。但是,那一段的生活给与了我坚强和自信,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我感觉,教师是很辛苦,高校教师的压力甚至更大,要兼顾教学和科研,需要付出成倍的心血。和那时候比起来,现在年轻教师的起步条件好了很多,但不可否认,和社会上其他一些职业相比,还是很辛苦,很磨炼人的意志品质。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要勇敢地承担起道义上的责任,苦中作乐,奋发图强,围绕学校和本职岗位的任务,尽心尽力做好事情。武汉大学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位师生员工的辛勤劳动,教师的作用尤其显要。高等教育在实现教书育人、服务社会、科学研究三大职能的过程中,教师处于核心地位,是实现职能的主力军,应当成为最坚定的笃行者,忠于职守、严谨治学、术业精专对每一位教师来说义不容辞。我始终认为,敬业的思想觉悟是做好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的前提;良好的业务素质是做好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的基础;无私的奉献精神是做好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的保证。
    教师还要爱校爱生、与时俱进。学生是学校的根本,学校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以“创造、创新、创业”的新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并制定了包括教学检查制度、学生评教制度、教师授课质量评价制度等多层次立体式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在内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办法,作为教育的实施者,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我认真领会育人精神,把握政策实质,主动探索,与时俱进。近年来,我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时刻关注本学科科研新动向,通过及时吸收科研新成果来更新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学习和掌握最新知识和理论体系;在教学具体过程中,认真选择教学方法,用先进的、新颖的、典型的手段与方法,使学生了解学科内容的进展、理解其科学原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进行相关方面的学习。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感到无比的光荣,意识到身负的责任。从教27年以来,我先后获得了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教学名师和“十五”全国测绘科技先进工作者等荣誉和称号,我知道,这一切和党与国家、和学校、和同在教育行业的同事们、学生们密切相关,没有国家对教育和教师的政策,没有学校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没有同事们、学生们的帮助和支持,我个人就不会取得这样的成绩。我自觉智慧浅劣,唯有更加地爱岗敬业和勤奋执着,才能回报组织的支持和学生的信任。这几年,我加倍努力,积极申报国家精品课程并获批,积极争取到国家、省部级以上各类项目多项,有多个项目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我冀望能通过自己的这些工作和努力,表达心中的感谢,不辜负国家和人民的期望。祝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愿我们的教育事业长盛不衰!
    (作者系国家教学名师、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