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挑战杯”财大学子勇夺冠———记我校获得“挑战杯”全国一等奖团队

  “天津街头,当寒风中的我们被告知获得一等奖时,狂喜、感动、委屈、释然……那一刻百感交集。眼泪打着转,脸上却露着最最灿烂的笑容!”这是队长王彦兮在获奖当天记下的一段话。这一天的到来,是他们用三百多个日日夜夜的辛苦换来的。备战:几番波折
  队伍于去年组建,其中四人来自统计学院。众所周知,成员专业相对单一的构成,对于挑战杯这样对知识深度、广度要求都较高的比赛来说,弊大于利。但队员们认真商讨后,一致决定从选题上弥补不足,将选题与统计的专业知识相结合,突出统计学科的相关优势。经过一个月的激烈讨论,课题“城市公交”进入“法眼”,作为当时全国的热点之一,新颖实用、贴近生活,他们自信这个课题定会吸引众多眼球。题目选定了,而如何找切口呢?队员们每人进行分工,从国外文献到国内政策,上百份的资料堆积在公共邮箱中,一篇篇地筛选,汲取“营养”,终于,“评价体系”定为他们的调研核心,这是将统计知识和时事热点的最佳组合,既能突出科研课题的亮点,又能将扎实的统计知识运用其中,一举两得。“我们成功地回避了自己的弱势,将其转化成了优势。”
  真正着手进入课题时,他们才发觉书本知识格外单薄。“我们请教了许多的专业老师、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尤其是我们的指导老师统计学院向蓉美教授,给我们指引了方向,打开了思路”,渐渐地,他们走出了资料堆,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状态中。在经历了校内比赛不理想的成绩后,他们立即对作品进行补充修整,在理论部分重建合理的指标体系,王彦兮和吴玲更是放弃“五一黄金周”回家的机会,从早上8点到晚上12点,对理论部分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模型、每一项指标都重新修正,坚持了整整7天;在实物调查部分,队员们摒弃了网络上不可靠的信息,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大量真实数据,车站、街道、居民楼等等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功夫不负有心人,整篇论文的实证内容得以大幅度扩充,作品更加充实可信。在四川省科研比赛举办期间,他们凭借论文出色的整体质量,入围全国赛,最终拿到进入全国终审决赛的入场券。
  “省赛的评委们更关注论文课题立意、理论实际结合的程度以及课题研究的社会效应,这恰是我们第二次修改的重点,我们很幸运。”王彦兮将成功归结为幸运女神的眷顾,但是好运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从校级三等奖到省级一等奖,几个档次的跨越,这里不仅有他们的思考、智慧、坚韧,更是他们团队强大的合作精神所致。决战:全面考验
  “有礼有节的方法,会让评委觉得一个学校的精神面貌很好。”
  入围全国终审决赛后,由于对现场情况知之甚少,队员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王彦兮、吴玲、闫妍、谭乔予,四位姑娘就这样踏上了开往天津的火车,一路上,她们尽力思索着可能遇到的一切问题。当王彦兮看着身边两位漂亮的学妹时,一个妙招顿时生出,她立即联系学校团委的宋耀老师,准备两套校礼仪队的队服。比赛第一天,公开展示。谭乔予和闫妍身着礼仪队服、妆扮得体、面带微笑、佩戴校徽,落落大方,笔直地站在展台两侧,以最佳的形象投入到赛场上,向来往的老师和同学分发着课题传单……四位姑娘巧妙地注重了礼节,展示了自己青春的风采,将多数评委引导至展台前,由队长王彦兮一一介绍课题内容,队员们赢得了这场主动的“出击”,给在场很多评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们是全场唯一一只这样做的代表队,正是这一细节的考虑,不仅展现了我校学子的精神风貌,更使她们在几千人的会场中成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在评委心中打下了不低的印象分。小小的细节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实际上,这已超出了一场比赛的意义,它更是队员们平时生活中个人素质的一次真实展现。
  把评委引导过来后,关键是要展示内容,让评委认可。在这决战第一关,要求队员们不仅要全身心地投入赛场,对自己课题的方方面面了如指掌,更要洞察周围的环境,找准途径,“对症下药”。王彦兮回忆,当她向一位评委正准备介绍时,评委一听她们来自西南财经大学代表队,就立即与她拉起了“家常”———“诗白教授身体还好?西南财大现在有什么变化……”王彦兮便抓住机会加强“攻势”,既介绍了学校现在的发展,又把自己的课题讲得明白透彻,评委连连点头称赞。
  “当闭馆答辩结束的那一刻,我的心释然了,因为我们付出了自己全部的努力。”作为我校第一支闯入终审决赛并勇夺桂冠的队伍,他们不仅用智慧、辛劳、勇气和毅力赢得了比赛,赢得了荣誉,更给赛场上每一个人留下了西南财大的深刻而美好的印象。经验启示录
  选择社会热点为题;结合团队优势,明确研究方向;敢想敢做,每一次完成任务时都为自己定一个dead-line,充分发挥每一个队员的特长;找准问题,“一针见血”,“药到病除”,缺啥补啥;注重细节,全面调动,观察对手,洞察赛场,利用资源,抓住机会,直达目标;最好的准备来自平时,最佳的出击来自冷静,最大的收获来自过程。(黄淞熊妮李岩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