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音悠远 余音绕梁记第二届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实验班音乐教程
学生记者 于娅菲
琴、棋、书、画这“四艺”,历来被文人雅士推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即“人生四韵”,而“琴”,即中国传统意义上的音乐,则被冠为“四艺之首”。在第二届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实验班的音乐课程上,音乐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祁慧民老师从音乐入门、民族器乐、古琴欣赏、曲艺和戏曲音乐四个方面多层次介绍了中国传统音乐。如今,在回味悠远琴音的同时,我们仍能体味那绕梁的余音。
在课堂上,为能使我们用音乐语言聆听和鉴赏音乐,祁老师将课程“琴”的范围扩大到古今中外,首先让我们领略了多种乐器不同的音色,大提琴像是一位绅士,深沉、内敛;小提琴像一位华丽的公主,敏锐,又充满华彩……课堂上,为说明不同乐器之音色对音乐作品表现的影响,同学们在祁老师的带领下聆听了不同乐器演奏的《天鹅》,从音色和乐器的性能上体会到圣桑以大提琴作为表现天鹅亭亭玉立、忠贞不渝形象的绝妙选择;从《梁祝》选择小提琴和大提琴作为表现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对答中,品味出了那种感人至深的互诉衷肠。
“你们相信音乐可以讲故事吗?”有一次在课堂上,祁老师这样问道。“能啊,现在的歌曲歌词中讲的不都是爱情故事吗!”有同学这样答。台下一片大笑。祁老师笑了,接着她让同学们细心聆听鲍罗丁极具画面性的作品《在中亚细亚的草原上》。祁老师静静地解说:“黄沙滚滚的中亚细亚草原上,传来了俄罗斯歌曲的奇妙旋律……”在一种悠远中,同学们仿佛看到了在军队的护送下商队缓缓穿过草原,在骆驼沉稳的脚步声中由远及近而后又慢慢远去……音乐结束了,无论之前有多少猜测与怀疑,此刻都深刻了解到“音乐的确是可以讲故事的”。大家意犹未尽地坚持要再听别的乐曲,教室顿时安静得很。从《春江花月夜》中,学生们体味到月上东山、晚唱渔歌、归舟远去的宁静悠然;从《高山流水》里,感受巍巍高山、洋洋流水以及子期伯牙的知己交流。
音乐,真如故事。音乐,从未这样被我们真切地感触。
为贯彻本课程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主题,祁老师还从音乐学院请来优秀学生,现场演奏古筝、古琴、琵琶、唢呐等乐器,并讲解乐器的分类、基本构造、音乐基本理论以及我们从未见过的中国人独有的不同谱式,使众多原本对乐器演奏不感兴趣的同学也顿时来了精神。古琴细腻含蓄,古筝则响亮明快,琵琶清脆嘹亮,唢呐则高亢激情……中国传统音乐讲解的高潮,应属曲艺和戏曲音乐。在曲艺和戏曲的殿堂上,祁老师带大家欣赏了追求婉转典雅之美的昆曲,聆听了趣味盎然的西河大鼓《玲珑塔》和感人至深的北京琴书《鞭打芦花》等。
在祁老师的课堂上注重更多的不是对现当代音乐的评价,其关注焦点在如何探寻中国传统音乐之美,如何启发同学们的智慧并陶冶人的情操。“我们开设音乐课程的目的,主要是激发学生了解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祁老师这样说道。“历史像一堆灰烬,但灰烬深处很可能还有余温,我们的任务不是翻扒已经冷静的灰烬,而是去触摸那余温……”
为更好地品味古琴作为“国乐”和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独特魅力,体现古琴在中国古代音乐中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教育基地的老师们经过半年时间终于邀请到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青岛市古琴协会名誉会长、华夏琴人联谊会召集人姜抗生先生为我校学子开办古琴公益讲座,《诗境琴韵·古琴进校园》公益讲座就这样在图书馆学术报告厅开讲。整场讲座穿插着浑厚深沉、余音悠远的古琴演奏。“太过瘾、太好听了!”一位同学这样表达自己的激动之情。讲座过程中,有的同学还时不时地学着姜先生的样子用手指或抹,或挑,或勾,沉醉其中,兴奋之感溢于言表。讲座后散发的宣传古琴的小册子,也被同学们一抢而空。
“琴”带给实验班同学的,绝非聆听几首简单的曲子,更多的是绕梁余音的吸引和震撼。带着这种震撼,他们将会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中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