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园芬芳尽奇葩——第14届“21世纪·联想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总决赛观感
孙 昱
演讲被公认为锻炼思维以及综合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作为从教17年的英语教师,我深度接触英语演讲还是近期的事。2008年,我作为指导老师带领学生参加了“21世纪·联想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华东区预赛,今年4月又应邀去上海观摩了第14届“21世纪·联想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总决赛。比赛期间,选手们精彩的演讲、评委们深刻的点评,以及比赛期间专家们含金量极高的的讲座,都让人产生了“满园芬芳尽奇葩”的感觉。
这次比赛分为两天。第一天半决赛,来自全国四个赛区的选手们角逐26个决赛席位,演讲题目是《如何面对经济危机下的求职压力》。总决赛的题目是《讨论现代科技在提供便利的同时是否影响人们生活以及交流的主动性》。比赛流程是这样的,每位选手上台后先是有备演讲,接着即兴演讲,最后是回答提问。英语演讲比赛在中国发展到今天,高水平竞赛的重点已经超越了语音和词汇的范畴,选手们英文的流利和自然程度甚至超过绝大多数大学英语专业老师———见到他们,谁还敢说中国的英语教育是个失败!
一旦比拼不再局限于耳朵的单纯审美情趣,思想就得到了更多的重视。中国人把publicspeaking翻译作“演讲”,顾名思义,“表演性讲话”。一表演,形式往往就压过了内容,比如统一套路的肢体语言和抑扬顿挫、激昂铿锵却又千篇一律的口号,加上普及率极高的名人或者名言,唯独少了属于自己的观点和论据。所以在两天的比赛里,有备演讲其实给我留下的印象并不深,经济危机话题一小半要引用奥巴马,一多半要讲自己的艰苦奋斗成长经历;主动性与便利性话题则往往离不开网络和手机阻碍面对面的交流,不免有无病呻吟之态,很快就审美疲劳了。即使高手云集,能够独辟蹊径的人还是寥寥。
幸亏有备演讲只占30分,而后面的即兴演讲与问答各占40分。这是真正考验人的时候。在短短的二十分钟里,抽题、选定立场、构思论据、组织语言,还要准确地估计演讲时间,提问环节干脆只有一两秒的反应时间。而他们竟然没有一个人乱掉方寸,不仅流利顺畅,有的甚至还能妙语连珠。获得决赛第二名的苏宁馨来自辽宁大学,她被问到李安和张艺谋在艺术风格上有什么不同,谁更适合做奥运开幕式的导演。她提到李安更善于捕捉人物内心情感,但是张艺谋更精于场面的铺陈,她顽皮地调侃:奥运会必须得看起来不错,对吧?解放军外语学院的王戎不仅是一名军人,而且是越南语专业学生,但他击败无数英语系选手进军决赛并且获得多个奖项。在问答环节中,评委问他有没有对自己最亲密的人撒过谎,事后又是怎样弥补的。他一笑,说:“对我来说,最亲密的人就是我自己。我从来不对自己撒谎。”他获得了“剑桥ESOL最具人气奖”。
对于他们这些千辛万苦、过关斩将登上舞台的选手,我没有办法不肃然起敬。而他们才不过是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未来迎接他们的还会有更多的喝彩。
这次参会于我还有一个巨大的收获,就是接触到国内外一批高水平的学者,他们均来自知名的学术、出版或外交机构。其中在赛后论坛上发言的主要有:美国著名畅销教材《演讲的艺术》的作者斯蒂芬.卢卡斯(StevenLucas),美国对外英语教学协会(TESOL)的第一位华人主席刘骏、美国资深托福考官丹尼尔.托普斯基(DanielTumposky),还有一位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来自澳门理工大学的毛思慧老师。除了几场学者的讲座,主办方还安排了本届以及往届获奖选手(陈艺、顾秋蓓、夏鹏)以及他们的指导老师与大家座谈。
论坛的主题是“公共演讲的评估”,我很感兴趣,因为既希望准确把握日后参赛的准则,也想知道自己目前隐约建立起来的观念是否能够得到印证。这里为了简洁清晰,且把发言里比较突出的观点总结一下:
斯蒂芬.卢卡斯的发言题目是《决胜演讲的秘诀》。在发言中,卢卡斯教授提出五个重要的演讲“秘诀”:要言之有物(善用批判性思维、深入挖掘有意义的内容等);战略性地组织思想;更有效地利用语言(充分运用发音、语法、句法等,力求准确、清晰和形象生动);真诚而富有表现力地呈现演讲内容;富有创造力。
毛思慧老师的讲座《从知更鸟到园丁鸟》,把自然界中善于模仿声音的知更鸟和精于巢穴设计的园丁鸟用来比喻演讲培训的不同阶段———从简单复制到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他的讲座的主题词。毛先生细致地将之分解成七层含义:明晰话题,确定相关背景信息,识别未阐明的假设,区分事实与观点,考证论据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对比来源不同的信息,以客观的态度和缜密的思考得出结论。毛先生认为,养成客观、缜密的思维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对于懒于在阅读、积累、思考方面做功课的人更是不可能。他以2007年的获奖选手陈星的即兴演讲为例,指出文学作品的引用、数据以及个性化事例与观点的结合、对称结构、描述性强乃至诗歌化的语言、幽默的陈述都是体现创新性有效的技巧。
在参加交流的获奖选手中,有两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顾秋蓓是第七届的冠军,现在是上外的老师;夏鹏2005年获得第一名,现在新东方任职。在介绍成功经验时他们提到了这样一些内容:学校环境、自身悟性、长期积累都很重要(夏鹏提到在南京大学的小班授课、民主氛围以及朗读比赛、电影配音、戏剧节、辩论赛等活动;顾秋蓓则感谢音乐和电影给与她的灵感);作为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既要熟悉西方的语言和文化,也一定要建立作为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在竞赛中培养自己的胆量、自信和敏捷的反应能力。
担任评委的苏珊.陈(SusanChyn)女士在4月15日的《21世纪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BeginbyThinkingBe-yondYourself》(从思考超越自我开始)她的观点我非常赞同。选手们在演讲中举例往往拘泥于自身经历,缺乏更广泛的社会关注,比如就业压力就没有人理会全国失业人数或者农民工问题———事实是,我不记得任何人引用任何数据。
一番总结之后,难免浮想联翩:我们可以开设演讲选修课吗?我们的语音、口语、报刊阅读、写作等课程是否能怎样更好地结合,推动学生演讲能力的提高?我们校内的比赛和选拔制度该如何改进?哪一天我们的选手也能登上最高的领奖台?比得奖更重要的是,是否能让大多数同学因为认识到语言学习的更高境界而激发学习动力,并且通过踏实的努力取得更为全面的语言能力的提升?这些都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