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入学三十年感怀
78 级校友 原亮
献给 2 1 7 8 1







  接到建班30 周年纪念庆 典通知之后,我不禁大喜过 望。我们大家又要见面了!
  尽管相识至今三十载,同 学之间能够如此广泛地珍惜、 巩固和继续发展情谊,每次聚 会均能令人热切盼望。多少年 来,每聚一次,情深一层,思绪 万千,没说尽的话,没唱完的 歌,没诉毕的衷肠,没叙够的 友情,那些美好的点点记忆汇 聚成为涓涓细流,静静地滋润 着心田。即便就是此刻在回想 共同学习、聚会的往事,翘首 企盼再次见面的时候,内心同 样涌出一种莫名的激动。
  于是,提笔录下部分情 感,草草成文付诸纸面,以此 作为21781 诞生、成长、直至 壮大于今天的“而立”之时,自 己所能奉献的“生日之礼”。
  永远的六号楼三十年前,雄伟、壮观的 六号楼曾以其博大的胸怀将 我们悉数包容其中。楼内的每 一块平台,每一个角落,我们 都是那样的熟悉与亲切。我们 站在楼顶就像立于一个巨人 之肩,登上一座群峰之巅,“一 览众山小”,“极目楚天舒”。
  丰富多彩、催人奋进的大 学生活是一段令我们难以忘 怀的流光岁月。我们以六号楼 的自习教室为基地,时刻感受 着集体的温暖,共度四年人生最 为单纯、美好的大学时代。一起上 课、实验、毕业设计;闲暇之时,集 体巡游古都北京,香山、故宫、颐 和园、紫竹院等等,留下了我们的 足迹。整整四年,母校就是我们的 家。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自筹自 办的美术展览,逢年过节的座谈 茶话,集体改善生活时的炒菜做 饭……大家其乐融融,亲如弟兄。 相比今日,当时那些略显艰苦的 环境,看似清贫的生活映衬下的 是大家活泼、好学、乐观、向上的 天性。一切一切,使我难以忘怀。
  那时的大家无拘无束地生活 在学术蓝天之下,自由自在地遨 游于知识海洋之中,真有流连忘 返、乐不思蜀之感。“恰同学少年, 风化正茂”,各 尽其才,各显 其能,神采飞 扬,慕煞他人。 学业、思想、文 化自不可少, 音乐、体育、美 术也面面俱 到!
  弹 指 一 挥,人过中年。 然而,往日的 相识和了解, 构成了我们现 在的信任和怀 念。心底三十 年,触发一瞬 间。每次聚会, 不管南疆边 陲,还是大洋 彼岸,千里迢 迢,不远万里, 一纸号令,大 家就会重新齐 聚于六号楼。 这就是我们21781 的人,这也是 我们21781 的情。正是往日的情 深,方可奠定了今天的谊长!
  这,是否正是21781 的力量 所系?我们当年的教室可以不复 存在,我们的六号楼可以推倒重 盖。但是,21781 的感情、21781 的 友谊、21781 的精神、21781 的智 慧,永远都能使得我们由衷地感 受到一种久违的集体力量,使我 们心中的世界变得更为缤纷多 彩,放射出夺目的光芒。
  绵绵师生谊我心目中总有一份厚重的情 感奉献给可亲可敬的老师们。王 荣、何理、田介眉、朱漪兰、何广存 等好多专业课老师的形象 依旧历历在目。他们讳人 不倦的治学态度、匆匆来 去的忙碌身影及和蔼可亲 的教诲方式经常占据我的 整个脑海,谆谆教导之声 频频回旋于耳际,临别赠 言时庄重的神情时时浮现 于眼帘,令我那样难以忘 怀。他们的讲述由浅入深、 循循善诱,他们的辅导深 入浅出、丝丝入扣;他们会 使诸多枯燥乏味的公式定 理转换成充满活力的小歌 谣,娓娓道来;他们能将令 人眼花缭乱的复杂图表解 释得活灵活现,极易记忆。 如此一切无论何时想起, 均会从内心不禁涌起感激 之情、肃然起敬之感。
  三十年前,他们兢兢业 业耕耘于三尺讲台,默默无 闻从事着育人大业。投入到 学生身上的情感和精力,比 赋予他们自己子女的还多, 无私奉献然而并不期待任 何形式的回报。这些老师们 早已离开了曾经倾注了全 部心血的教学岗位,甚至有 些已作古多年。但在我的心 目中,他们永远面容鲜活, 栩栩如生。
  1998 年10 月,当全班 大部分同学聚集母校庆祝 时,许多老师兴致勃勃地前 来参加。我曾在欢庆的大会 上描述过在座老师的教学 优点、特色,以及他们在我 日后的教学生涯中所起到 的巨大作用。到会的王远老 师曾用整整一节课的时间 将μ A741 芯片的基准电流 亲自推导、核实,纠正了标 准教材上稍有误差的最终 结果并予以更正,他这种严 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治学 态度使我深受启迪、终生受 益。当我讲起这段往事,这 位已经半身不遂、拖着病体 坚持赴会的孱弱老人已是 激动得热泪盈眶、语不成 言。
  我非常理解王远老师 当时充实、满足的心情。他 为能有我们这样一批又一 批的学生而感到无比自豪, 为他所为之奋斗的毕生事 业有人继承而感到无限欣 慰。此时此刻,我虽身为教 师多年,但又作为永远的学 生,在这些品行伟大的前辈 面前竟然显得如此渺小、庸 碌。亦不由得百感交集,深感 自己这一代人所肩负的责任 重大。
  同学手足情毕业以来,与绝大部分的 同学均有过见面的机会。特别 是在几次较大的聚会中,由王 战军、王世华、黄晓星、郭京善 等同学组成的“北京团队”之 工作卓有成效。幸亏他们的热 心之举,方使21781 的同学始 终能够保持着畅通的联络。每 逢外地同学赴京,只要一声通 报,就有可能形成一个小小的 聚会。我去外地之时,但凡同 学所在之处,必有一叙。虽说 “规模”略小,却是“热度”不 减。
  除了父母之恩、兄弟之 义、夫妻之爱、师长之情,还 有同样是受用毕生的同学之 谊。尽管年龄参差不齐,秉性 各不相同,却有难以想象的、 心照不宣的默契。即便偶尔 发生小小的摩擦或矛盾,总 能相互忍让、理解,从未使之 恶化或升级。我们既拥有改 革开放、恢复高考的天时,又 具备全部在京上学、众多在 京工作的地利,更是占尽同 学之间生活关心、学业互助、 情同手足、心心相印的人和, 孰能于之比拟?
  21781 是我们可以真正信 赖依靠、可以作为精神支柱的 “情感家园”。这越发使我珍视 大家共同努力而所培育的一 切,并为自己有幸成为其中一员而备感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