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持红烛赏灯诗
深夜时分,我点燃起一盏古老的油灯,独自面对着如豆的光焰,脑子里忽然跳出李商隐《花下醉》的诗句来。于是我便有了想写一篇古灯与诗的文章。顺手就把最后一句诗,“更持红烛赏残花”且改成“手持红烛赏灯诗”来作为我本文的题目。
李商隐是唐代的诗人。我曾在卢沟桥宛平古城《万家灯火》馆见到过一盏唐时代的烛台,形似一只青绿色的小葫芦。虽是残件,仍不失唐时灯具的典雅风范。
我们的诗人,约莫就是在“客散酒醒深夜后”持着这样美丽的烛台,点燃起一支红烛去庭院赏残花的。这较之另外一位诗人的“夜深唯恐花睡去,高擎银烛照红妆”虽同是性情中诗人之所作,但李商隐赏的是残花,而非完花。个中便有了别一样的风情让人感怀。
联想到自己卅余年收藏起来的200余盏古老的历代灯具,近半数有或多或少的残缺。讲出去,很是为铜钿眼里看藏品的贵人所不齿。然而,与我来说,却对这样的残灯倍感珍惜,因为正是由于灯的残缺,才能使古灯这一古老的光明象征,有了特有的至真至美的意境。洇漫出“灯似红豆最相思”的诗情来。
相思之情,这是人性中最普通也是最真挚的感情。人对故国,对亲人,对情人的相思,尤其是独对一盏孤灯之时,更为情不自禁地如同流淌的烛泪一般汩汩而泻……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唐·李商隐)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象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唐·白居易)灯影烛光下,历代诗人,对人生遭际中的透彻肺腑、惆怅的无奈感怀,如寒风中的雪片纷纷倾泻:
山一程,路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盏灯。风一更、雪一更、聒醉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潇潇,雨也潇潇,瘦尽灯花又一宵。(清·纳兰性德)纳兰性德这一个“瘦”字,欲说还休地道出了古代多人仁人志士触灯伤情的感叹!这也只有永远在默默给人以光明和温暖的油灯,才会去默默聆听诗人的情怀。
类似的灯诗,在历代诗人的笔下最为常见。不难理解,在封建专制社会中,多少正直的文人倍受压抑,以至壮志难酬,抱憾终生。
爱国诗人陆游的:烟水苍茫西复东,扁舟又系柳荫中,三更酒醒残灯在,卧听潇潇雨打蓬。
吴藻的:一卷离骚一卷经,十年心事十年灯。蕉巴叶上听秋声。
都是这种无奈心情的流露。
但可贵的是诗人的生命哪怕到了只剩下一点一滴灯油时,生命的灯芯还是在倔强地闪烁着不熄的光辉:残灯犹未灭,将尽更扬辉。纪少喻的这首《咏残灯》,你能说清是人在吟咏残灯,还是残灯在咏叹诗人呢?
最能感动撞击笔者心扉的当属稼轩的灯诗。历来写上元节的灯诗不计其数。然多为腻脂香红,粉饰太平之作。而稼轩的《青玉案》光是一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把你于“东风夜放花千树中”,领进一个至真至美的至高境界。
更是那首慷慨悲壮的《破阵子》令我这个已步入“可怜白发生”年龄之人,每每在吟诵起“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时,心里涌动起年轻岁月燃烧的激情。生命不熄,挑灯看剑!
幸甚至哉:因为我的古灯收藏,使今人得以重睹,领略了中华灯文化的历史与风采。也因为有了历代诗人留下的灿若星光的灯诗,使得古灯有了别一样的美丽。
现今“星星点灯”已成为年轻人抒发理想,追求希望的时尚活动。
我喜欢今天的“星星点灯”这句话,我也喜欢吟诵历代的古老而又遥远的灯诗。
让我们用希望、理想的星星,永远去点亮各自心中的美好的灯光与诗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