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这是我的责任
3月16日 21:30
初春的夜晚还透着阵阵寒意,原本已经下班的耳鼻喉科医生孙旭鸯从家中匆匆赶到医院,几分钟前的一个电话让她的心情格外焦急……
“孙医生,一个3岁的孩子鼻腔进了个塑料球,卡在里面出不来了,您赶紧过来看看吧!”
在耳鼻喉科工作多年的她接触了太多这样的病例,5岁以下的幼儿鼻腔比较小,一旦发生异物梗阻,排除非常困难,如果不及时抢救,严重的话会危及生命!
想到这些,她不由得加快了脚步。
“来不及换衣服了,把异物钩给我!”
一面这样说着,刚到治疗室的孙医生一面毫不犹豫得接过护士递过来的工具,努力调整着还略微有些急促的喘息,轻轻凑到孩子面前……
这是一个直径大约1cm左右的塑料玩具球,把孩子的整个鼻腔已经完全堵死,鼻涕带血,鼻腔外部也发生了严重的水肿。
用钩子试探性的伸进孩子鼻腔几次后,孙医生也为难了。因为这个球已进入到了鼻腔中部,一般来说孩子出于好奇,不会把塑料球塞的很深,只要用异物钩一钩就出来了。而现在,如果从外面取,因为部位较深,塑料球比较光滑,周围又有黏性鼻涕,万一挟不住,反而会将塑料球推到更里面,后果更加严重。往外拉,孩子幼小的鼻腔又没有足够的空隙来放置工具,在孩子哭闹的情况下,塑料球还有可能被吸入气管,造成气管异物,后果……
孙医生深知孩子的病情此时已陷入两难境地,看着家长焦急无助近乎哀求的眼神,孩子难过的挣扎和哭得通红的小脸,她的心也被狠狠得揪了起来。
22:00
治疗室里,家长“救救孩子!”的喊声和小患者的哭声混成一片。
孙旭鸯医生一边劝大人不要着急,一边和蔼地安慰孩子 “不痛的不痛的,马上就能取出来了。别怕!”
同时,她的大脑在飞速运转,寻求着最佳的治疗方案。
手头的工具都无法进入孩子的鼻腔,随着堵塞时间的延长,孩子的痛苦也在增加。
怎么办?怎么办?
既然现有的工具不行,为什么不自己做一个符合需要的?
情急生智!
孙医生迅速找来一段铁丝,制作成一个加大的异物钩,在小孩鼻腔喷涂了少许麻醉药,借助额镜明亮的光线,小心翼翼地将这个自制的小铁钩从前鼻孔轻轻进入鼻腔。她紧锁眉头,轻轻屏住呼吸,全神贯注的将铁钩沿着塑料球慢慢插入鼻腔深处直达球体的后方。孙医生默默深吸了一口气,稍稍侧过身子,“别怕,就快好了,别紧张噢!”她用最轻柔的动作缓缓向前拔动,微微一勾,这颗折磨了孩子好几个钟头的塑料球瞬间就被取了出来。
“东西出来啦!孩子没事啦!”
在场的所有人顿时都松了一口气。
此时,放松下来的人们才惊愕的注意到,由于在治疗过程中和孩子靠得太近,孙医生的脸上和衣服上都溅满了孩子由于毛细血管破裂而喷出来的鼻血,为了保证不伤到孩子稚嫩的鼻粘膜,孙旭鸯医生完全没有心思顾及自己,一心投入到治疗中,这让患儿家长既尴尬又激动,不停的向她道歉,孙医生毫不介意地微笑回答:“没关系没关系,孩子的血是干净的,人没事就好。”
哭闹了一夜的小孩此时也终于破涕为笑……
事后,孩子的家属专门写来了热情洋溢的感谢信,对孙医生及其整个医护团队表示深深的感谢。回忆起当天的情况,孙医生只是淡淡地说:“在医院工作,每天必定会遇到各种紧急情况,同事们都是在尽全力解除病人痛苦、挽救患者的生命。和大家一样,我是一个医生,这是我的责任。”
(发展宣传处 徐 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