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高考录取:还是“一考定终身好”


  日前,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质疑考试,表示要改变“一考定终身”的考录方式,办法是把学业水平测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制度。
  恕我直言,作为一名在教育部直属大学终年与考试打交道的老师,我不赞成。我认为,在当下以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一考定终身”仍是最佳选择。这是由特殊国情决定的:中国是人情大国。学业水平谁来测试?是本校老师。综合素质评价谁写评语,也是本校老师。本校老师对本校学生,本校学生又多少有亲疏之分或喜欢程度之别,而这势必化为人情渗入其中。
  情是什么?情就是偏,即偏心、偏爱、偏袒。自古皆然。随便举个身边的例子。不少餐馆商铺供奉的关公关云长,谁都晓得他是忠贯日月义薄云霄的人间楷模。然而即使是他,也难免为情所累。如刀劈颜良为曹操解白马之围,后来在华容道索性勒马让路故意放走曹操。结果,前者几致刘备于死地,后者为蜀汉留下大患。究其性质,纯属以私废公,以一己之情牺牲政治原则。诸葛亮倒是坚持原则秉公执法,喝令左右推出斩首。关公的结拜兄弟刘备慌忙离座为之求情,诸葛亮同样为情所累,只好下令放人。如此这般,曹操生死之危,关羽通敌之罪,都在个情字面前化险为夷,不了了之。公理何在?军法何在?而后人不但不予谴责,反而视为美谈。致使人情基因,代代相传,遂成人情大国。情、理、法三者,倒数一个比一个大。在现实生活中,你我他她,每个人都是关羽刘备诸葛亮。
  假如我是高三班主任老师,隔壁好友那个调皮捣蛋的二小子就在自己班上,好友又特意求我关照,你说对他的综合素质评语我该怎么写?万一因为我秉公写的“调皮捣蛋”而未被大学录取,我将何颜面对隔壁好友?也许你问,外国老师就没有隔壁好友?他们就不为自家二小子求人?你还真说对了,外国一般不为这种性质的事求人。日本算是讲人情的了,却也轻易不为。别说求邻居,亲戚之间都羞于启齿。若干年前我在日本任教期间,有两个应届女生来我的研究室,我问会不会为找工作求当“社长”的叔叔伯伯什么的,她们说不会,“不好意思!”也就是说,对于她们的父亲,即使亲兄弟也极少为子女事相求。这和中国有很大差别。在这个意义上,我宁愿相信日本高中班主任写的评语也不相信中国的,哪怕那个中国的班主任是我。以上说的还仅仅是人情,若加上“权力通吃”等因素,就更不知把“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综合素质”评价写成什么样子。现实中我是大学老师,我可不愿意接收莫名其妙的“二小子”们。
  说起来,中国是实行考试制度(科举制)最早的国家,从隋朝开科取士,历经唐宋元明清,一口气考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1905年9月2日才由清廷下诏废止。废止后不久就有梁启超、孙中山等伟人呼吁为科举制平反。孙中山认为中国古代的考试制度在世界各国中是选拔真才的最古最好的制度。“虽所试科目不适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民国设考试院就与他的这一观点有关。十年前,同样担任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的杨学为研究员也转而认为考试是中国的伟大发明,足以和四大发明相媲美。自隋唐以来,中国真正废止考试制度恐怕也就是“文革”十年。前五年连大学都废止了,后五年由工农兵推荐再由“革委会”写评语决定谁上大学,时称“工学兵大学生”或“工农兵学员”。我就是其中一员。可能有人说“你也混得不赖的嘛!”就算我真的混得不赖,也并不能证明取消考试英明。实际上如今在中国各个行业挑大梁的也绝大多数是七七年恢复高考制度即“一考定终身”定出的一批又一批人。
  所以,较之急于改变“一纸定终身”高考制度,莫如在调整现行高考科目及内容上面动动脑筋。考录包括学业水平测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作为理论固然美妙无比,在外国也行之有效。但在我国当今国情下是很难行得通的。总之一句话:先别折腾“一考定终身”。毕竟,一考定终身总比别的什么定终身好。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