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张静如先生自述(四)
京味记忆


  生活在温馨家庭的孩子,除了上学念书,就是“吃喝玩乐”。
  先说吃喝。我自小爱吃甜食,尤其偏爱吃甜点心,像萨其马、蜜供、酥皮白糖馅饼之类。现在卖的点心,原料比过去高级,但我觉得不是味。一天,我在附近菜市场的非正规点心铺里买到“大八件”、“小八件”①,还真有点过去的味道。什么东西好吃不好吃,因人而异。只要爱吃,就是最好吃的。一切爱好都如此,没有绝对的。人与人相处,不要把自己的爱好强加给别人。这是个重要的道理,为人应该明白。另外,我还爱吃黏食,如炸糕、切糕。我觉得那时这种吃食用黄米面做,比现在用江米面做的要好吃。卖切糕的车子非常讲究,车上的铜饰物擦得锃光瓦亮,切糕上铺着特别干净的白布,看上去很卫生。卖切糕的人是回民,穿戴很精神,动作利落,手艺高超。买主要多少,切下来的糕准是多少,叫做“一刀准”。再有,我还爱喝豆汁。一碗豆汁、两个焦圈、一小盘辣咸菜,吃起来特别美。很多人不爱喝,说它又臭又酸,好似泔水。可是,爱喝的人总不喝还想它。到现在我和老伴时常还要买来喝。
  那时,很多吃食在家门口就能买到。胡同里有挑担子的、推车的、挎肩的,所卖食品多种多样,诸如糖葫芦、雪花儿烙、炒红果、甑儿糕、芸豆饼、糖果、小炸食(十余种小件油炸食品,用草纸包着)、大花生、半空(果实不饱满的花生)、瓜子、水萝卜、烧饼、焦圈、蜜麻花、糖耳朵、熏鱼、熏肉、羊头肉、烤白薯、煮老玉米、豆汁、大麦米粥等等。也有卖做饭用的东西,像各种蔬菜和油盐酱醋。卖东西的,有的吆喊,有的打小铴锣、有的打冰盏儿。吆喊像唱歌,有韵有调,非常好听。吆喊的内容和声调,我和老伴的记忆有的不一样,也同现在电视里表演的不完全一样。大概是因为北京城内东南西北城的习惯不一样,所以人们的记忆或记载就会不一样。也有的吆喊听起来不那么顺耳,如卖硬面饽饽的,都是夜里十二点之后才出来,先喊“硬面”两字,中间停一小会儿,再喊“饽饽”两字。冬天外边刮着大风,听起来很凄惨。食品的叫卖,吸引着孩子们的神经,一听有响动,都往外跑,拽着大人要求买这买那。对这些东西,我不太感兴趣,因为平日不吃零食。孩子们围着买的时候,我只是跟着看热闹。
  但有许多食品在胡同里不好买到,必须上大街。从我家出西口,是东四北大街。这条街上卖吃食的很多,牌楼根底下路西有“森春阳南货店”,卖金华火腿、南京板鸭、洋点心、冰淇淋,往北东边有“瑞芳斋饽饽铺”,西边有“便宜坊烤鸭店”。旧时,北京有很多饽饽铺,瑞芳斋就是其中很有名的一家店。饽饽铺子的门脸都很有讲究,门口挂有牌子,写上有特色的糕点品名。铺内可卖的糕点种类很多,同时按照季节变换花样,很受顾客欢迎。要买更多的吃食,还得进东四北大街路西的胡同,叫隆福寺街。这条街以隆福寺而得名,东西走向,东边比较热闹,店铺较多,西边则冷清一些。东边除书铺外,吃东西的地方有“白魁饭馆”、“灶温饭铺”。白魁饭馆以卖烧羊肉出名,肉烂,肥而不腻,瘦而不柴,味道鲜美。夏天,是卖烧羊肉旺季,每天下午三四点钟,烧羊肉出锅时,居民都拿着碗或盆来买肉,多要汤,拿回去浇过水凉面,既开胃,又祛暑。我不爱吃面条,可爱吃烧羊肉。灶温饭铺以卖各种面条为主,有烂肉面、炸酱面。后者也叫“小碗干炸”,用肉丁炸,上边漂着一层油,很受吃主欢迎。隆福街中间路北的隆福寺庙建于1452年(明景泰三年),过去是每旬一、二、九、十有四天庙会,香火极盛,庙里庙外到处有赶庙会的摊贩。我小时候,除有几座大殿外,已经变成了露天市场,有卖艺的、卖鲜花的、卖杂货的、卖玩具的、卖字画的、卖瓷器的,也有卖吃食的。吃食方面,有豆汁、老豆腐、豆腐脑、扒糕、切糕、炸糕、糖耳朵、油饼、烧饼、水果糖、山里红等等。卖山里红的很有意思,手臂上套着两挂山里红,个很大,嘴里喊着:“还有两挂大山里红”。买主给了钱之后,卖山里红的使一下手法就变成小个的。
  至于要买高档一点的食品或吃好的饭,就得去离家远一点的东安市场。这个市场初建于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是露天的。民国初年,陆续建立了店铺,上有铁罩棚,下有平整的道路,形成一定规模。1920年6月9日发生大火,随后重建。1933年12月统计,全场共有商户925家,其中铺户267家,摊户658家。这个市场包罗万象,卖什么的都有:中餐馆、西餐馆、纸店、皮鞋店、古玩店、药店、金店、绸布庄、食品店、文具店、书店、茶庄、鲜果庄、钟表店、服装店等等。也有照相馆、球社、戏院,还有许多卖各种东西的摊位。东安市场不可能常去,而是有时有会儿的。去时,大人有大人的目的,对我来说,记忆深的是去“东来顺羊肉馆”(1903年建)、“森隆中西餐馆”(1924年建)、“五芳斋饭馆”(1924年建)吃饭和买各种吃食拿回家。有时,也去“吉祥戏院”看戏或买刀枪玩具。
  再说玩乐。自小,我爱看武打的小人书,爱看武打的京戏。很幸运,我还赶上看过武生行当的宗师杨小楼的戏,至于李少春、李万春、叶盛章的武戏更是常看。记得小时候看戏,去的戏院很多,如广和楼、广德楼、长安戏院、吉祥戏院、华乐戏院等。因为爱看武打戏,就喜欢拿刀动枪,当武侠。家里有各式各样的木制、竹制的“兵器”,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都是在东安市场买的。我经常和弟弟一起,用“兵器”打着玩。有的“兵器”制作工艺非常好,像真的一样。有一天,日本兵查户口,看到墙上挂着一把剑,抽出来闪闪发光,吓他们一跳,仔细看是假的,才作罢。
  小时候,特别爱玩蟋蟀,北京叫蛐蛐儿。这是受我父亲影响,他是个养家,在京津一带小有名气。每到秋天,他要买很多蛐蛐,总有四五桌(每桌二十四个)。北京的蛐蛐个子小,寿命短,战斗力弱,不受欢迎。所以,蛐蛐贩子多从山东去捉。山东的蛐蛐个子大,寿命长,战斗力强,买主愿意要。蛐蛐贩子多住在崇文门外的大车店里,有时是我父亲去大车店买,有时是贩子们送到家里。不管哪种情况,我都在旁边帮助挑选。买完之后,卖蛐蛐的叔叔总要单送我两个,自己养着。养蛐蛐是个细活,很讲究。蛐蛐放在罐子里,比较好的蛐蛐罐是清代赵子玉、淡园主人、公信主人制造的。蛐蛐罐里放个过笼(蛐蛐住的小房子),过笼边上放个小水槽(瓷做的盆,蛐蛐喝水用的)和竹子做的小食板,上边放着捣碎的毛豆加水碾成很稠像浆糊似的吃食。每天,要上食上水,打扫卫生,有时还要帮助雄性蛐蛐“娶妻”(即把称作“三尾”的雌性蛐蛐放入罐内)“生子”(叫“过蛉子”)。斗蛐蛐(实际上是雄性蛐蛐互相争夺雌性)很有意思,两个蛐蛐用牙咬在一起,谁的牙硬谁就能取胜。但也很残酷,有时能把对方大腿咬断,甚或咬死。蛐蛐牙的软硬,与先天有关,更与后天调养有关。所以,先要会挑选,买回后要会养。比如直接吃毛豆,就费牙,也不好消化,不利长身体。斗的时候,也要有技巧。双方把蛐蛐放入斗罐中,用“探子”(细竹棍或象牙棍一端缚上几根鼠须)挑动蛐蛐的斗性,引领蛐蛐占据有利地形,摆好架势,先张牙,再鸣叫,威慑对方。我父亲有个好朋友吕向武(我们称吕三叔),是养蛐蛐高手,既会养,又会斗。每次去蛐蛐局②时,都是我跟着他去。有一年打将军,是北京和天津的养家聚在一起,把各自的“强将”带来争斗。吕三叔带我去了,结果我们的蛐蛐得了冠军,随后,举行了隆重仪式。院子中间摆个供桌,放上供品,点上蜡烛,冠军蛐蛐罐摆在正中。参加者站在供桌前鼓掌,蛐蛐贩子跪地磕头。那天,我非常高兴,觉得特别带劲。
  ① “大八件”、“小八件”是八种点心的总称。内容有多种说法:“枣花儿酥、点子酥、核桃酥、到口酥、螺丝缸炉、银锭酥、玫瑰饼、状元饼”;“福字饼、禄字饼、寿字饼、喜字饼、枣花酥、太子饼、椒盐饼、萨其马”;“杏仁饼、状元饼、太师饼、鸡油饼、白皮饼、硬皮饼、囊饼、蛋黄酥”。可能还有别的说法,就不知道了。我想,不同的点心铺有不同的配法,所以记载不一样,反正是八种点心。日前,北京市工业促进局和北京食品协会经过两年的研究,在原有的基础上推出了新“京八件”,包括“玫瑰豆沙、桂花山楂、奶油栗蓉、椒盐芝麻、核桃枣泥、红莲五仁、枸杞豆蓉、杏仁香蓉”等八种原料制成糕点。
  ② 有人专门设局,是一种用蛐蛐赌博的场所。有人下赌注很大,有人下起码的赌注(记得大概是一元钱)。入冬之前,有一次大的举动,叫“打将军”,就是争夺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