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的年代永远的舞
———我看《红色娘子军》□ 杨晔
1964年,作为样板戏的《红色娘子军》芭蕾舞剧首演,半个世纪以来,这部舞剧已经征服了海内外无数的观众。这是第一次,以军帽、军鞋、长衣、长裤装扮的革命形象在芭蕾舞台上演绎;这也是第一次,一名红军女战士形象在中国气派的革命史诗中得以完满地展现。
6月,为迎接建国六十周年庆典,我院全体教师由党办组织,观赏了中央芭蕾舞团在琴台大剧院表演的这出革命经典芭蕾舞剧。流连于湖光浅映的琴台,走进玻璃幕墙翘檐高耸的剧院,怀揣着爱国情感,老师们重温了革命历史,也接受了高雅艺术的熏陶。
漆黑的舞台,一身红裙的女主角“琼花”在灯光投射下起舞,就像一朵鲜艳的迎春花,强烈的视觉反差,使观众一下子深深沉浸于对角色的喜爱之中。听着这样的唱段:“万泉河水清又清,我编斗笠送红军,军民团结向前进”;看着英姿飒爽、斗志昂扬的战士们旋转的芭蕾;随着气势磅礴的旋律响起,数千观众不自觉地吟唱“向前进、向前进,革命气势不可阻挡”……热血、感动和沧桑往事,一幕幕随中央芭蕾舞团演员们精湛的芭蕾舞动作、如真似幻的背景而浮现,人们的心潮澎湃而激荡。
无论熟悉电影、芭蕾舞剧的观众,还是第一次了解这个故事,《红色娘子军》都有一种莫名的魅力,使观看者愿意沉浸其中。受毒打昏死的柔弱女性———琼花,肆无忌惮的恶霸地主———南霸天,机智成熟的红军干部———洪常青,作为艺术典型的形象背后,是革命时代无数人的缩影。“反抗封建压迫和争取男女平等”这是1927年到1937年革命战争时期红军的革命口号之一,当时妇女受到的是“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世世代代的奴役,按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言“农民运动一起,……妇女抬头的机会已到”。回首历史,今天中国的妇女独立性和知性在这一时期正显示出源头。1923年鲁迅先生提出的“娜拉走后怎样”这个问题,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才算真正得到了解答。
“琼花”这个形象,出现在芭蕾舞台上,是一次真正艺术上的创造!无论电影中的琼花,还是其他艺术作品中的革命女性,包括江姐形象,都不具备如此青春奔放,手舞足蹈的艺术感。诗经序言里说:“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不是笼统的人的解放,而是所有制制度、世界观价值观等等的解放,被绳索捆住的中国人民,要充分表达解除束缚的快乐和激动,表达对革命的感激,需要肢体舞蹈的语言,琼花的舞,战士的舞,人民群众的舞,这是革命的年代永远的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