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我们永远的痛
《南京!南京!》是我多少年来第一次进电影院看的电影。这是我必须看的电影。但看之前我多少犹豫了一下:我知道———任何中国人都知道———这既是电影,又不是电影,既是艺术,又不是艺术。是的,它更是历史,一段特殊的历史,一段由300000这6位数字构成的历史,一个民族永远的痛。南京大屠杀和纳粹的“奥茨维辛”同是世界近代史以至人类史上最黑暗最血腥的一页,也是人、人性、以至整个人类的耻辱。我问自己,当这样的历史、这样的事件、当300000数字在我眼前变成活生生的刀与血的时候,我能承受得了吗?同时我也担心,担心这样的题材在银幕上得不到庄严凝重的合适表达。电影不是教科书文本,而是艺术、工业、商业三合一的产物,这注定了这一题材的处理难度。
我进了电影院。132分钟后,走出了电影院。电影看完了。却又没有看完,无数镜头在我的脑海里翻卷着周而复始。无言的巷战、悲壮的呐喊、发疯的枪口、黑压压的尸体、女性特有的屈辱和灾难……一切那么逼真,那么逼真地向我压来。我久久地无法开口,无法动笔,无法思考。震撼太强烈了!这就是我所认识的日本人吗?这就是人吗?这就是和我们同属于人类的人吗?
作为战争,战场上的厮杀自是在所难免,或者杀人,或者被杀,别无选择,那是军人之间、男人之间的事。从中产生的智谋和勇敢甚至不失为一种美学,一种境界。然而南京城总体上已不再是战场,日军面对的已不是作为对手的荷枪实弹的中国军人,而是手无寸铁的平民,弱小的妇女儿童。而恰恰这种时候日军堕落成了最凶残、最卑劣、最可耻的军队———世界上有拿被占领国家的活的平民当靶子射杀的军队吗?有冲进作为由国际十字会建立的难民营的教堂抓“慰安妇”甚至当众强奸的军队吗?有带着“女人”行军打仗的军队吗?这还是军队、军人吗?
当然,也不能说完全没有人性的闪现。角川这个日本兵、这个曾在教会学校当过老师的日军队长就表现出了困惑、动摇和恻隐之心,最后放走一对中国父子后开枪自杀。但是,这一点点个体人性之光显然起不了多大作用,在完全丧失人性的残暴洪流中是微不足道的。不过必须指出,编导者藉此表达的思索并不是微不足道的:较之个体人性的自然丧失,更是体制———日本战前的军国主义体制致使人性丧失,那是真正的杀人机器!
没有人愿意咀嚼屈辱,但我们必须咀嚼;没有人愿意触摸伤痛,但我们必须触摸。因为在广义上和实质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南京”的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