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祖国的河山,处处闪耀着革命的光芒。延安曾是我们党的指挥中枢和战略后方,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在这里运筹帷幄,作出了关系中国革命前途命运的一系列重大决策。这片神奇的土地,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力求上进、永不满足的延安精神。近日,公共管理学院6名研究生党员前往延安就 《革命教育基地的开发与管理———基于对延安革命旧址的调查》展开调研。延安之行,不仅仅是重走革命路的寻根之旅,更对延安精神有了深刻的体会,接受了一次精神的洗礼。
看 革命旧址我们先后参观了南泥湾、杨家岭、宝塔山、枣园等革命旧址。延安的每一处旧址,都有一段不寻常的经历;每一张图片,都有一段动人心弦的故事。那一间间展室,一张张图片,一件件实物,都真实地再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当年艰苦奋斗的生活,再现了我党我军艰苦卓绝、浴血奋战的真实场面。我们亲眼目睹了新中国的缔造者们当时所处的工作、生活环境,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一改变历史的精神力量。在延安,毛泽东等党的领袖同普通战士一样,都是住窑洞,都要参加大生产运动。延安的小礼堂,条件非常简陋,但就是在这里首演了气势磅礴的《黄河大合唱》,召开了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在延安,我们看到了毛主席用过的小炕桌,周总理用过的小瓷碗,朱老总坐过的小凳子,任弼时用过的小纺车……这一切,无不昭示着一种精神,一种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一位“老延安”问我们:“你们看延安的窑洞像什么?”没等我们回答,他自己回答说:“你看,它像不像同心同德的‘同’字?”对!这是对延安窑洞最形象的描绘。民心的凝聚是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旗帜下,万众一心、团结奋斗的结果。
听 革命故事在延安,每个革命旧址都有许多个动人的革命故事。在清贫艰苦的环境下,毛主席以巨大的勇气和信念,开展了马列主义的理论创新。《矛盾论》、《实践论》,提高了全党的哲理水平;《论持久战》的科学论断,指导了全国的抗日战争;精兵简政,出发点和落脚点皆是为了人民;“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述让中国人民坚定了革命的信念。南泥湾里,积淀了三五九旅的艰苦奋斗;杨家岭上,文艺座谈会认真热烈,催生了无数与工农结合的文艺精品;宝塔山间,重温入党誓词催人扬鞭奋进;枣园窑洞中,驻守着世上最简陋质朴的司令部,但却指挥了最伟大的人民战争。
无论是站在崇山峻岭之巅,还是走在弯弯曲曲的山道里,或者行进在一马平川的大路上,经常都可以听悠扬的陕北民歌,昂扬着黄土地上泥土的芳香,流淌着黄河儿女最通俗的词汇和最亮丽的激情,表达着最朴实的人民的喜、怒、哀、乐。陕北民歌是一部用老镢镌刻在西北黄土高原上的传世巨著,是黄坡黄水之间的一朵奇葩。
讲 科学发展我们通过采访革命旧址的工作人员、观光游客、发放问卷、观察、咨询等途径,了解了延安革命旧址的管理运营情况。通过调查,我们得知革命旧址具有分布广、集中度高,影响大,跨度长、类型多等特点。我们在人民银行延安中心支行和延安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协助配合下,结合专业所学,针对延安市狭长地貌的城市特征,依据延安浓郁的红色革命教育基地的文化背景,纂写了《革命教育基地的开发与管理———基于对延安革命旧址的调查》,旨在通过所学所思,加大对延安革命旧址的开发力度和宣传力度,通过区域联合,实现资源互用、市场共享,客源互送、产品互补,信息共享、设施共用,提高延安革命旧址的吸引力,不断优化延安各个革命旧址的合作机制和经营机制,共同打造具有延安特色的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品牌。同时调研报告内容详实、视角度独,为金融行业对革命旧址的贷款分析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