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情感的边缘“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清明》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每一年的清明节,按照中国人的传统,人们都会齐到祖坟墓前祭拜,以表对先人的思念。
中国人年年都过清明,而今年又比往年多了几分沉重。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每一个中国人都清晰地记得那一刻发生了什么:超过46万人伤亡,其中有17923人下落不明。5·12地震一周年这一特殊的时间,给本就伤感凝重的清明节增添了更多的悲情元素。今年的清明节,许许多多的国人自发为汶川地震中逝去的同胞默哀、悼念,在震后的废墟边上,死难者的亲人们再一次踏上了这片血染的土地。
4月4日,不愿触碰的情感的边缘,会不经意被暴露。在人情感极其脆弱的时候,抑制不住的泪水有似洪水,一泻千里。此时此刻,我们终于知道什么叫做伤心欲绝。5.12,不是永恒的哀伤清明是一个特殊的节日,她不永远都是让人悲伤。古时,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野外健身活动。她除了有慎终追远的感伤,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她既有生离死别的悲酸苦泪,又到处是一派清新明丽的生动景象。我们无需永远的活在亲人同胞们离去的悲伤中。死难,我们应该纪念,但我们更应看到生给我们带来的希望。莫哀伤!时间证明了眼泪和诺言的重量。一年的时间很快过去,回过头来看看这一年间我们在那片土地上又重新建造了属于我们的家园,它更牢固,更安全。我们看到许许多多的志愿者和专家学者在新址上建立起一座座新的房屋。我们看到幸存的群众在新的土地上耕作。他们通过国家、银行、热心人士的帮助,筹集资金。通过一层层的信任,他们找到了生产自救的资本,看到了生活的希望。这些事虽平凡、渺小,但我们看到了美好。汶川,重树政府新形象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常务副省长魏宏认为在两年内基本完成四川灾后恢复重建的目标任务是有困难的”。“加快重建进度,其根本目的决不是制造什么‘三年变两年’的政绩奇迹,而是让群众尽快恢复灾前的正常生活”。
“震后重建”决非是求速度的政绩工程,而是为了给老百姓一个更安全的家园。谁都不能忘记震后四川众多中小学校的惨状,我们震后建起的应该是越来越多屹立不倒的希望小学,我们再也承受不起新一轮的豆腐渣工程。这是一种观念的转变,也是一种行政领导方式的转变!以前的“形象”工程不适合我们,我们需要的是实实在在,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政绩”!
一年的时间不短也不长,对我们中国来说,那是一个机遇。一年的时间让我们国人更加明白:坚持党和国家的领导没有错!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相信,中国人一定会傲立世界之巅,实现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