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书芬是一位出生于内蒙古大草原,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在我校艺术学院已任教8年的美术教师。冯书芬带了3年的2005美术一班朝气蓬勃,团结互动,勤奋好学,几年来从未发生过违纪受处分的事件,成为学院优秀班集体。冯书芬老师也连续三次被评为优秀班主任。
良好的班风是最好的育人氛围2005年的那个秋天,全班四十多名同学,稚嫩的脸上,对冯书芬老师投来探寻的目光……“她面带轻柔的微笑,温文尔雅,似乎缺乏艺术家那种时尚妩媚的气度,她能成为我们的朋友吗?”
“她能为我们的人生旅途指路导航吗?”
同学们的疑问几乎都写在脸上。冯老师查阅了同学们的档案材料,详细地了解了大家的情况,指定了班上的临时负责人。冯老师在不到一个学期里,通过开展各种活动让同学相互熟悉。彼此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后冯书芬老师适时引导同学们自由竞选班委会。
有一次冯老师去男生寝室,看到几个同学围成一桌打扑克,嘴里还叼着烟,地上一堆垃圾,臭鞋子烂袜子乱丢在床下面。冯老师的脸立即沉下来,要求同学们停止在宿舍打牌,立即打扫卫生,并责令这些学生写检讨。周末的班会上,冯老师还在班上严肃的批评了那些深夜玩电脑游戏,不吃饭,不睡觉,甚至不上课的现象。鼓励同学们多读书,多看电影,看报纸,听音乐,多做运动等有利于身心健康的事情。冯老师深有感触的说:“大学生虽已成人,但还留有许多顽皮孩子的习性,他们的状态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需要老师用心去关注他们,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营造良好的班风就是最好的育人环境。”
关爱学生就要细致入微冯书芬老师对学生的严厉是颇有影响的,有的学生甚至有点怕她:怕她去寝室、怕她的“唠叨”、怕她布置作业多、怕她对专业要求太挑剔。刚开始时那些信马由疆的“毛头小伙”, 那些在家骄横跋扈的“大小姐”还真的不习惯,有的同学还有些抵触情绪。然而,冯老师凭着为人师就要为人友的诚挚情感,多次找情况各异的同学谈心,肯定其优点,指出其不足,不遮不掩。
余同学不会忘记2007年6月的那个周末,同学们给冯老师打电话,说余同学晕倒了。冯老师心急如焚,通知学生将其送往医院自己则立即赶到医院,为其交了住院押金。当余同学的母亲赶到医院时,余同学已经脱离的危险。冯老师从其母亲口中进一步了解到余同学在幼小时,父亲在车祸中身亡,母亲再婚后,继父又长期卧病在床,家中十分困难,余同学处境有些窘迫。余同学在家中仿佛成了多余的人,她是在缺少关爱,独处寂寞中长大的。冯老师安排了两名同学值班护理余同学,并动员全班同学去看望余同学。两天余同学出院后,冯老师又接余同学去自己家里吃饭,还送肉汤,饭菜去寝室给余同学。余同学受到前所未有的关爱感到特别的温暖,心存无比的感激。每当节假日,她都是向冯老师最早一个发来短信祝福的学生。
教师的责任在于育人成才冯老师是一位绘画专业老师,她开的课程有《水彩》、《素描》等课程。还要经常带学生出去采风写生,进行社会实践。教学任务十分繁重,但她忙碌并快乐着。她以班导师为桥梁,直接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
她就是一个心思:教师的责任在于让学生成才。
冯老师无论是对她带的班级还是她任课的班级。她都是严格要求同学们把主要精力投入学习和实践。冯老师注重同学们的个性与特长,因材施教,灵活多变,强调针对性教学。
冯老师一有时间就会到画室指导学生绘画,并把自己珍藏的书籍,绘画拿给同学们看。对同学们用笔的习惯问题,油画用色的调配问题,光源阴暗面的处理,以及造型不准等问题.冯老师都要一一细问盘查。许多同学在冯老师的严格要求和悉心的指导下,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刘和平同学不会忘记2006级做毕业设计时不知道如何下手,是冯老师把他请到家中,让他看许多作品,启发他的构思。刘和平理清了思路,增添了信心,焕发了激情,两副创造手稿就画了十幅。紧张的创作阶段,冯老师为他带饭到画室,陪他到教学楼关门。由于刘和平家经济不富裕,用的纸张和颜料档次不高,冯老师又用自己的钱为他买颜料等用具。勤奋的努力,精心地呵护,使用优质的材料,刘和平的绘画作品获得全国大学生毕业作品展优秀奖,并免费去北京领奖。兴奋的是刘和平,欣慰的是冯老师。刘和平说:“我是被老师推着前进的,是被他的精神感动的,我必须努力,否则太对不起她的热心。”
艺术学院每年都要举行学生画展,冯老师带的2005班的同学总是积极的参与者。他们还把许多优秀作品拿出去义卖,然后把款捐给残疾协会。他们还用所学到的知识到宜昌市峡口中学去义务支教。2005年的许多同学被评为优秀团员.优秀学生干部,有多名同学加入党组织。看到同学们的进步与成长,冯老师由衷的高兴。她认为,自己平时付出的辛苦、劳累、时间都没有白费。
当冯书芬被艺术学院学生评为最受拥戴的班导师时,冯老师羞涩地笑了……(王承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