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 蔡文逸
希望唤回自由———观《肖申克的救赎》有感


  希望是能穿透这个世界一切高墙的东西,它就在我们的内心深处。
  在肖申克的监狱中,安迪完成了对自我的拯救,反思了自己的错误。而对于生活在肖申克监狱的其他狱友来说,安迪的到来拯救了他们。安迪更使他们明白了信念的强大力量:只要心中拥有希望便能唤回自由。
  这部影片以瑞德的独白贯穿始终,如此独特巧妙的方式使观众倍感新颖,引人入胜。而独白的内容又与影片的背景音乐相配合,时强时弱,时而舒缓时而沉重的音乐使情节更为生动紧凑。
  在影片所有的音乐中,想必《费加罗的婚礼》是最为突出的。安迪从狱外捐献的书中意外发现了一张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的唱片,他甚是喜爱,不惜潜入监狱长的办公室,让扩声器把旋律带到了监狱的任何一个角落,刹那间,所有的一切都静止了,囚犯们静静地聆听着这圣洁高尚的声音,他们抬头望着碧蓝的天空,似乎久被禁锢的他们突然感受到了自由的气息。镜头缓缓地升起,摇过。场面是那么的盛大,所有的囚犯们在广场上抬头仰望的神情,那么专注,那么深情,那么的意味深长。安迪忘记了私放音乐的危险,当他幸福地沉醉在美妙的歌声中时,监狱长破门而入,罚他关了两星期的禁闭。过后,有人问他这样做值得吗?安迪沉静地指着头,说:“只要这里有音乐,就有自由。”
  安迪就是这样,从未放弃过对自由的渴望,不断的寻找,不断的追求,也从未被一成不变的囚犯生活体制化,他始终谨守着自己最初的坚持,出于对自由的憧憬和向往,出于对自己无罪的坚持,度过了漫长的19年监狱生活。
  而老人布鲁克斯在人物塑造的形象上与安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是被单调的监狱生活体制化的那一类人。在监狱生活了50年,他的全部都与监狱有关,以至在假释之后无法面对并适应外界的生活而选择在寓所自杀。然而若干年月后,安迪的好友瑞德同样获得了假释,同样住进了布鲁克斯曾生活并自杀的寓所,面对全新的生活同样感到不适应。在瑞德离开寓所去寻找安迪时,镜头给了一个特写,上面写着一段话:“布鲁克斯曾在此居住,还有瑞德。”
  不管是安迪这条明线抑或是瑞德、布鲁克斯这条暗线,都表达着同一个主题———希望终能唤回自由。不放弃努力,不放弃希望,耐心等待生命中属于自己的辉煌。
  “布鲁克斯在狱中生活了50年,从未想过还能出去。”瑞德的这句话无疑是布鲁克斯放弃努力,放弃希望的印证。
  影片在人物形象设置上的对比十分强烈。整个肖申克监狱中只有安迪恪守着最初的坚持,拒绝着习惯的侵蚀。其他人都或多或少的被体制化了。所以,安迪在肖申克监狱中不仅完成了自我救赎,更是激发了囚犯们遗失多年的对自由的向往与渴望,重拾起希望。
  强者自救,圣者渡人。心怀希望,无论何时,无论何地,谨记,希望终究能呼唤回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