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 李艳宁
高考“过去式”


  序 曲
屏幕里正上演着《城南旧事》,古城的残片,大树的几根垂落枝条,瓦隆中存留的枯叶,临街老店被涂盖的字号,半扇院门的插闩,还有屋顶上的花盆……导演吴贻弓把原著作者林海音笔下老北京的人和事都复原到了银幕上。风琴拉响了优美的旋律,纯净的童音在夏日的夜空久久回荡:“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淡淡的忧伤潮水般涌上我的心头,久久难以退去。想起第一次看这部影片,是在2008年的夏天学校的露天电影院里,在即将高考的前夕,和那群朝夕相处几年的“战友”各怀心事地一起看完。记得,我们流泪了。
忆起曾经
那是一段平淡几近麻木的日子,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曾经,生活的波涛被坚硬的湖面冰封。记忆中每天神情木讷地穿行在起点和终点之间,忘记还存在另外的什么方向。看不到花园的姹紫嫣红,嗅不到路旁的栀子花香,听不到窗外的欢声笑语……老师说:我们要“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不问收获,但问耕耘,天道酬勤”。于是,记忆里总是灰蒙蒙的的试卷与书籍,还有无穷尽的周考月考期中期末考……高三的目标简单而沉重,单纯而复杂———一切为高考而学,一切为高考而考!
  依然记得高三的一天:当早晨闹铃响起,默念三遍“拼了”随之一跃而起,然后迅速地刷牙洗脸解决早餐,接着背单词或是古诗词到上课铃响,午休也就是在课桌上半醒半睡地趴一小会儿,醒来后发现课桌上又多了几份课代表发的试卷,然后抬头看见黑板上写着“明天课前做完”,到了晚上当然少不了开夜车,当布满血丝的眼睛再也支撑不住时,便把疲惫了一天的身体扔在床上,等待次日的闹铃响起……就这样一天又一天,在成堆的书本的积压下,犹如一名船夫,在海面上无力地划着小船,望着远方若隐若现的彼岸,忘记了去欣赏白云、海鸥,忘记了放慢脚步,忘记周边的五彩斑斓,只是低着头狠命地摇橹,一点点前进……在那窒息的空间里,激情就像深山里的灵芝难以寻觅,似乎一切都只是机械的运作。
  当高考最后的时光悄悄爬上日历,每个人的神色都显得凝重异常,印象中就像被同一个武林高手点了同一个穴位,面无表情。那些年轻的面孔满布愁容和不符年龄的沧桑。高三的生活是独特的,高三的心情是复杂的,曾经的我们因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而欣慰满足,也因付出太多却毫无所获而伤心流泪,脆弱、敏感的日子,分数的高低往往决定着我们的心情。
在灰与黑中成长
还记得和同桌一起流过泪,还记得老师的谆谆教诲,还记得父母殷切的期待,于是年轻的生命开始懂得衡量肩上的重量、懂得将脆弱的心练就坚强,也学着把枯燥、疲惫和无奈一一咽下。我不断地对自己说:一切都将过去!真正的失败是不去拼搏!黑暗孕育着光明……百舸争流,为了到达理想的彼岸;鹰击长空,为了追求心中的梦想。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为了心中神圣的象牙塔,我们忘记疲惫一路奋力追逐。生命中没有什么是不能承受的,就像夜间飞驰而过的火车,总要在黑暗中越过一个又一个站台,而目标永远是前方,要为目标而拼搏,就犹如空气和水一样不可或缺,生命于是摇曳多姿。
  年与时驰,月与日去,眨眼一年已去。难忘那些散落一地的粉笔灰,那些埋头作业的背影,那些堆得没过头顶的资料,那些画满勾叉的试卷,那些写满“加油!你能!”的纸片,还有那馥郁芬芳的林荫小道……它们都曾见证过我们拼搏的汗水,镌刻我们挥洒的青春。
  走过“灰色”的日子,迈过“黑色”的高考,我们一路走来!而今发现,原来那些自以为稀松平常的日子是那么生动,值得我们一生珍藏。灰与黑的日子,我们铭记一种回忆,收获一种美好;忘记一种悲伤,收获一种幸福。
  风从水面走过,留下粼粼波纹;阳光从云中穿过,留下丝丝温暖;岁月从树林中走过,留下圈圈年轮;我们从备考的征途中走过,留下的是孜孜追求、奋力拼搏的英姿。
  高考让我们长大很多,我知道昨天的一切都会过去,今天的一切也是,无论失败或是成功。“明天就像是盒子里的巧克力糖,什么滋味,充满想像。”《一千零一个愿望》里的这句歌词我尤其喜欢,我们要做的只是向着充满诱惑的明天出发,并为此永不懈怠地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