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杏林书海,医路走来□陈嫣韵


  到底当时为什么选择学医?这个问题对于医学生们而言,也许都在答难逃。
  我也常常被问及。几年来,已经记不清楚被问过多少遍了。其实就连自己也常常自问。
  回答一直在变,面对不同的人、怀着不同的心情,几乎每次的回答都不重样。也许,缘由实在太多太多了吧,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我总能找出支持我学医的理由。而且,随着在这条医学之路上一步步前进,那些原本或许朦胧、混沌的理由,愈发清晰、坚定起来。
  还记得高三的时候,那年的五一长假,学校让我们和家人商讨填志愿的事情。之前奶奶鼓动过妈妈,说让我当医生吧,医生挺好的呀。于是妈妈就来游说我。当时我还斩钉截铁地回绝说:“我死都不当医生”呢。可后来真到了填志愿的时候,横看竖看、左思右想,发现医学似乎是最熟悉的一个方向了,别的专业看着都好抽象。那既然性格非常适合,分数又差不多,还对以前的第二医科大学有种莫名的好感,学医就学医吧。但当我打定主意报考医学院的时候,妈妈却三心二意地打起退堂鼓来,想让我学经济了。想想还真是好笑。
  填志愿,高考,等分数,盼录取通知书。2006年的秋天,我就这么进了交大医学院。
  入学第一天的新生教育,马德秀书记首开大学第一讲“选择交大,就是选择了责任”。看着那一个个著名校友,激动得心潮澎湃的。然后又深深倾倒于王一飞教授的风采,心里只想着,真正的医学大家就该是这样的呀!再就是黄红老师带领全院新生宣誓,那张印着誓词的卡纸我至今还贴在墙头。后来还有姜叙诚老师的讲座,以过来人的身份与我们分享医学路上的酸甜和收获。
  我认真地听着,若有所思。似乎有模糊的构想,但仔细追究,却又一片茫然。遥远的地方虽然伫立着一座座灯塔、闪亮着一盏盏明灯,可初涉医海的我还是不知道该怎么设定自己的航向。我要去哪里?我会遇到什么?我能否乘风破浪?我能驶过多远?……一切,都还未知。
  感受着,体验着;思考着,摸索着;憧憬着,行动着;不知不觉间,在这条路上一步步走远,如今,已然大三。
  回顾最初在交大的一年半,学着公共基础课、参加着综合大学的各项活动,顶着“医学生”头衔的我们,却很少有真正的归属感。医学的氛围隐隐约约地围绕在周围,伸手却抓不住个具体。但要说我们是自由的,却又显然有根线栓着我们,上面还挂着个标签,写着“医学生”。
  这根线牵动我们去关心那些特别的话题。论坛、博客、校内网上,标题只要带“医”字的,都成了我们关注的热门;视频、电影、连续剧,只要和医生扯上关系的,亦在我们中间传看成风。世间的疾苦让我们揪心、医患的纠纷让我们担忧、载道的怨声让我们却步……逐渐靠近却还未正式踏上航道的我们,听着、想着那一段段故事与传说,兴奋、忐忑交织于心。
  随着对医学、医生的了解的增加,许多矛盾也逐渐暴露出来,引发了种种顾虑。从小处说:八年,很长,爸爸妈妈其实更希望我太太平平地读完四年本科,大学毕业找个工作分担他们的负担,我却偏偏挑了个路漫漫其修远兮的八年抗战;女博,难嫁,每个刚惊讶完我漫长学制的询问者紧接着说的一句话就是“毕业出来要26岁了吧”。而作为第一届正式招收的八年一贯制临床医学的学生,各项具体安排都还尘埃未定。从大处说,当今从医的高投入、高风险、高压力与低地位、低回报、低从业,一直都让我们迷茫徘徊。尤其当时某门课要写篇小论文,我研究了下医患矛盾的话题,看了太多负面文章,心情沉重到几近崩溃。
  但时间总有种神奇的力量,一切的一切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或多或少地改变,淡化,或者沉淀。总之,走过当时的那一点,就永远不会停留。最多只留下回忆,却永远不可能重来。
  一年半以后,我们终于走完了那同样漫长的前奏,搬回卢湾校区,也意味着真正迈入医学的大门。那些个道听途说终于变成了亲身经历和耳濡目染,之前零零星星的散点构想也逐渐相连成线再扩大为面。
  置身于医学院,医学氛围果然够浓郁!最初的印象似乎是随处可见的白大褂:学生的实验服、授课或者做研究的老师的工作服,甚至宿管组和图书馆的老师们也身着清一色的白大褂,就连食堂工作人员的工作服也是白色的,还经常可以看到来来往往的穿着白大褂的瑞金医院的医生们,这视觉冲击力可真是够大。接着就是久仰大名的医书,果不其然地全都重得像砖头。再来还有总是爆满的自习教室和图书馆,有人感叹过“在闵行,图书馆关门了就回寝室;在这里,图书馆关门了去教室继续”,也有人感叹过“这里有很多读书不要命的人,还有更多要人命的书”。虽然传说中的“拼命楼”我们未能赶上一见,但“通宵陈列室、通宵成烈士”的调侃,有时想想真的非常可怕。
  学业的压力无疑是巨大的,尤其当周围的同学们都既优秀又努力的时候。为医者,打交道的是活生生的人,手上握着的是一条条生命,怎容半点懈怠?!而医学知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独医学一科就占了文献总量的1/4。那么多知识,要掌握熟记,谈何容易!医学知识更新又很快,医生必须与时俱进,活到老学到老。这条漫漫长路,一眼看去,望不到头。
  何况,这一路上,并不好走。且不论那片汪洋书海,光是众多实验,就折腾得我们够呛。见面大礼系解实验,面对着干枯或者腐烂的尸体,虽然我们胆子够大、承受能力够强,但那股气味毕竟不那么令人愉悦。而到又一个学期的局解实验,更是每周难逃的折磨———想要看清结构,就不得不和尸体亲密接触。一刀刀切下去,弥漫开来的福尔马林时不时熏得眼泪直流、鼻咽生疼,纵使全副武装也无济于事。试想,在家居装修中微量的甲醛超标就被炒得沸沸扬扬,而在解剖实验室,用于固定尸体的福尔马林可是高浓度的甲醛!另一门病理实验也得直接与致病菌打交道,更别说今后如果从医,站在治病救人第一线的医生们,经由医疗感染途径致病的比例并不低。这条路,实在是道阻且长。
  就连看看电视、电影,也不知道这些影视作品是故意渲染夸张还是什么,常常倾向于表现急诊室的“非人忙碌”,感染力真的很强,至少我是被震撼到了。然后想想自己以后是否也要经历尤其是承受这些,万一我到时候学识不够全面怎么办?技术不够到家怎么办?病人不理解甚至不讲道理怎么办?心理素质不过关怎么办?状态不好怎么办?……总之开始强烈地恐慌,完全没有把握自己是否能承受得住如此高强度的持续运转。
  听了种种、看了种种、体验了种种以后,我在对医生产生了由衷的敬佩之情的同时,不禁有些退缩。其实,从一进大学起,面对其它很多压力,我就适应得并不好,心情一直动荡着,没踩准点,节奏很乱。而今再受重压,更是紧张焦虑,学业也岌岌可危。再加上当时选择学医是自己填的,家里人其实都不太喜欢,“一意孤行”选择的路却没走好,心里更是百感交集。气馁、消沉是必然的,怀疑、懊丧也是免不了的。但走到这一步,即便回头,也距岸甚远了。
  既然没有退路,就想想该怎么前进。路是人走出来的,关键就看有多大的勇气和决心走出一条路来。
  于是我开始想我是否真的想学医。一开始真的不知道,想或者不想,似乎没有明显的偏向。直到某天我看着那些熟悉的笑脸,我想我舍不得他们;直到某天懿德楼下的毕业典礼,我想我今生只愿佩白边;直到某天我看着这里的楼这里的树,我想我要留下来。
  于是我想起该回头想想“最初的梦想”。医学,给我带来的,真的只有压力和痛苦吗?如果是,我为什么还要排除万难地选择这里?顿时思绪很乱,像一堆线团纠结在一起。我找了张纸,一条条记录下所想到的“想”和“不想”的理由,像整理线头般,一一分开。
  我想起一个几乎被放弃了的wild+dream———很小的时候,我想我要到各处去走走看看,是旅行,而非旅游;长途的,远程的,甚至是流浪。那我必须要学会保护自己的方法,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健康;而只有学医,才能让我更系统、全面地了解到这些知识、技能。
  我想起我曾说过我要生一个健康、聪明、活泼的儿子,并且好好培养他。只有学医,我才能了解遗传的奥秘、围产期的母婴护理、婴幼儿的照料、合理均衡的营养、各个阶段的心理健康疏导……我想起我一直都希望我的家人、朋友、所有我爱的人们都健康快乐。确实,我无法像个守护神般伟大、全能,但如果我多懂一些,就能多帮到一些、多出一份力。
  我想起03年的SARS所带来的恐慌、08年“5·12”后的种种感动感慨感叹、临终关怀病床上的老人、病房里的白血病患儿……以前只能徒有热情、空怀不忍,眼睁睁地看着却无能为力,这种感觉很不好,我不要一直束手无策下去。
  这些,都不是“多赚些钱,请别人照顾、服侍”可以取代的。太多故事告诉我们,“金钱不是万能的,健康才是应该放在首位的重点关注对象”。而且,如果自己可以做到,为什么要去求别人?“求人不如求己”,“自力更生”才是发展趋势和永恒的真理。
  而另一方面,一直以来让我彷徨退却的反向理由,似乎除了对未知的未来的担忧和焦虑以外,便没有更多了。再深入些想,让我陷入这一系列负面情绪的,原来并不是医学本身,只是别人对这一行的看法、成见和设定。
  可我,真的需要在乎那些吗?我学医,是因为我想学医。在这条道路上,有太多知识让我欣喜、惊叹,等待着我去发现、学习、掌握;在这条道路上,我可以无限地用知识和学识装备自己,想想那些医学大家们,个个睿智儒雅、气度不凡;在这条道路上,我可以终生学习、文理结合、修身养性;在这条道路上,有如此多志同道合的伙伴,医学院的孩子们,个个那么善良、和善、可爱……我学医,是因为我已醉心于这条道路,而这一切,与别人何干?我深爱着这条道路,又岂是别人的三言两语可以动摇的?!
  如此想来,前路瞬间光明美好起来。就连那所谓的“巨大压力”,也不过就只是因为我被“一年31536000下嘀嗒声”的“不可能”的任务给吓到了,但其实,只要“每秒钟嘀嗒一下”,一年以后,自然而然就能完成“31536000下嘀嗒声”。
  而此时再回顾新生入学典礼时的誓言,我们之前对“献身医学”和“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的理解是否太狭隘了?为健康事业献身的方式又何止仅限于“从医”和“科研”这两方面?当你蕴集了足够的能量以后,帮助身边有需要的人们就成了随时随地的举手之劳。这样的未来,神圣而充实。
  想通了这些以后,我彻底释然了。在杏林书海间穿行游荡至此,得以彻悟一些道理,也不失为很大的收获。在医学路上,一路走来,几多坎坷几多欢笑。我想,我还会坚定地一路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