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满历史沧桑的浦市古驿道
湘西昔日四大名镇的 “老大”、享有美誉“小南京”的浦市,近日被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湖南省历史文化名镇”。
据率先发现秦城里耶的大名鼎鼎的考古专家龙京沙说,其最为使人感到骄傲与自豪的是,那条逶迤连绵两百余华里、通达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凤凰的青石板古驿道。
这条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驿道,是这座历史文化名镇穿越漫漫历史长河时撒下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这座历史文化名镇见证其写满历史沧桑的不朽长卷。
据考古权威专家龙京沙介绍,1980年9月,厦门大学在该镇下湾发掘出一大批新石器时期打制和磨制的石器。这就表明,远在七千多年前这里就有了这些人类活动而留下的极为珍贵的“宝物”。
考古已充分证明,居于沅水中游的浦市,开发早,历史悠久,因此无疑,这条古驿道也是伴随着这古镇的兴趣与繁盛而出现的。
古镇上那座建于东汉的伏波宫遗址以及其周边苗瑶古墓可证实,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征“五溪蛮”时,曾踏上这条通道进行征剿,镇上成千上万不愿屈从朝廷的苗人从这里逃往镇竿(凤凰),乃至隐居于湘黔渝边界的茫茫苗岭大山。那时,这是一条征苗之道!
盛唐时期,沅水上游的清水江与其支流沅水尚未开航,这里便成了通往贵州铜仁、镇远、都匀以及云南昆明的大通道,云南、贵州的物资源源运往浦市,再从浦市上船运往常德、岳阳、汉口。而汉口、岳阳、常德的食盐、鱼虾、布匹等物资装上船,溯沅水而上运至浦市,然后又从这里运往云贵,于是,这里成了大商道。
南宋初浦市设“千户所”,绍兴年间,岳飞麾下悍将谭子兴在洞庭湖、常德一带征剿农民起义军首领杨幺获赏,后雄镇浦市,官至千户。年迈在大朝山下闲居,但年年都进京朝拜,皇上见他年迈,路途遥远,跋涉艰难,恩准他以大朝山替代。于是,他就将这条通往高山坪大朝山的路段约十五华里全铺上青石板,以便于他上大朝山朝拜。谭子兴死后,其子永圣、永贤等倡修真武殿于山顶,从此,踏着这段青石板路上山云真武殿朝拜的香客络绎不绝,常年香烟袅袅。这段路便成了拜佛之道。
清乾隆二十九年朝廷将这条通往云贵的大商道设立驿站,从浦市至高山坪村为一站,再从高山坪接连向前铺上青石板,至永兴场乡三层坡村约十五华里又为一站,其村旁有一道小溪,便筑一小石拱桥,立块石碑,刻上“乾隆二十九年立”,就这样,不断地往前设立驿站,直至镇竿(凤凰)。
因此,这条通往云贵的大商道变成了“商、军、官”三者融为一体的极为独特的驿道。
据《辰州府志》载:清乾隆六十年(一七九五年),吴八月率领苗民起义军从这条驿道上开来,攻打浦市,纵火焚烧了清朝设立的衙门;又据《太平军路经泸溪史料》载:清咸丰年(一八六一年)十二月,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领太平军从辰溪来到浦市,在下湾水星阁住了七天,然后挥师踏上这条驿道开往贵州、四川。
民国九年(一九二0年)冬,贺龙率部队来到浦市,驻扎在吉家祠堂年余,他创办饥儿所,兴建女子学校,担任女校名誉校长,常登上讲台向女生们讲解反封建礼教,寻求自由解放等道理,播下了革命的种子……他后来得知高山坪村有贺姓人家,便常登上这条青石板路云认“家门”。年余后,贺龙又率领部队踏上这条古驿道去了贵州、四川。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年仅十五岁的苗族小青年沈从文从镇竿出发行伍,踏上了这条古驿道,去浦市、泸溪、沅陵、常德,在沅水上飘泊了五年,后来从文常在这古驿道上来来去去,写下诸如《泸溪·浦市·箱子岩》等脍灸人口的名篇。这时,这里又成了一条文学之路,走出了一个世界级的文学大师,使世人皆仰慕。
湘西剿匪时,中国人民解放军47军某团根据贺龙将军的指点,从这条古驿道上挺进镇竿 (凤凰),展开了湘西剿匪的烽火大战场。此时,这条古驿道就成了湘西剿匪之路,湘西解放之路!
光阴荏苒,世道变迁!如今,这条写满历史沧桑的古驿道,正像一位历史老人在诉说这座历史文化名镇已远去的古老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