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祖国发展同行
木子
有这样一所大学,她的创建与发展始终与国家的需要紧密相连。因中长铁路的建设急需专门技术人才,1920年,她诞生于中国北方冰城哈尔滨。在历经俄、日管理的近30年间,她培养了许多在科技教育界享有声望的学者和社会活动家,校友遍布世界各地。在这段时间,她不仅医治了战争带给她的创伤,而且有所发展,为新中国接办、改造和继续发展打下了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她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从此,满足国家的需要成为她与生俱来的使命,她就是哈尔滨工业大学。
为了国家的需要,她成为全国学习苏联办学模式的2所样板学校之一;为了新中国发展的需要,她对专业设置进行了重大调整;在特殊时期,她遵照指示进行了南迁北返,遭受了重创;改革开放30年,为了实践科教兴国战略,她一次次进行着自身的调整。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院校、首批“985”重点建设的院校,使她再次把学校的发展同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紧紧相连。国家的战略需要就是她前行的动力,她始终把自身的发展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正是这样一所秉承“铭记责任,竭诚奉献的爱国精神;求真务实,崇尚科学的求是精神;海纳百川,协作攻关的团结精神;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奋进精神”的大学,在新中国创建、发展的60年间,以骄人的成绩在新中国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第一台会下棋会说话的计算机、第一台仿型立式车床、第一部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新体制雷达、第一块具有自主版权的IC卡芯片,第一个巨型计算机实时三维图像生成系统、第一颗由高校自主研制的试验卫星……数不尽的“第一”,数不尽的一项又一项奇迹,填补着的科学界的一个又一个空白。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因承载着共同的使命汇聚在此,他们有共同的名字:哈工大人。一代代用青春甚至是生命诠释了坚韧、奉献、责任与创造的哈工大人。为了民族的解放,11名青年学生长眠于这片土地;为了新中国的发展建设,以壮士的豪迈与无畏,一支平均年龄仅有27.5岁的“八百壮士”,担负起历史的使命。从此,也铸就了哈工大强劲的凝聚力、旺盛的生命力与蓬勃向上的奋进力。“壮士”们是乐观的,在寒冷的土地上,手推肩扛地建造办公室、实验室、学生宿舍,年轻的激情融化了冰雪;“壮士”们是严格的,“名捕”的称号与字斟句酌的苛求,成就了“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壮士”们是执着的,南迁北返的重创没有将他们击垮,商品大潮的冲击没有将他们腐蚀,他们执着于自己的信念,坚守着自己的精神家园;“壮士”们是开拓的,一穷二白给了他们宽阔的进取空间,百废待兴给了他们宽广的施展舞台;“壮士”们更是勇担责任的,国家的需要就是他们挥洒青春与智慧的最崇高的选择。
马祖光、陈光熙、洪晶……一个个令人缅怀和敬仰的名字,缔造、积淀了哈工大的精神文化;23位两院院士、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教育部创新团队、国防科技创新团队以及在教学、科研、管理等各岗位的教职员工传承、丰富了哈工大精神;共和国将军、航天精英、两院院士、教育家、企业家、知名人士,他们在各行各业为祖国的繁荣强大和人类的文明进步贡献着自己的才智。
历史用一页页纸记录了89年的披荆斩棘、89年的春华秋实;现实用一支笔描绘了一个新世纪的跨越、新世纪的腾飞。89年的历程,哈工大无不与祖国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哈工大人无不饱含着满腔的责任与祖国发展同行。站在历史的肩上,我们惟有信心满怀、我们惟有砥砺前行。为了那一张张青春的面孔,为了那一份份坦诚的信任,为了祖国那一幅幅宏伟的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