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 善 如 歌—留学生 Muchlers 夫妇的爱心之旅
有一种爱,可以穿越时间和距离;有一种爱,不分肤色和国别。一对普通的美国夫妻,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一群充满爱心的异国人。Muchlers夫妇用自己以及家人朋友的爱心在凉山这片贫瘠而美丽的土地上打开了一扇窗,窗外,春暖花开,梦想展翅。
05年9月,年过半百的Muchlers夫妇退休后来到了位于中国凉山的西昌学院留学,凉山迷人的自然风光,独特的民族风情都让他们沉醉,也让他们从此开始了自己的爱心之旅。
布拖,坐落在大凉山,属国家级贫困县,典型的半农半牧的彝族聚居区。虽然建国以来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千年的奴隶制度留下的风霜依旧寒气袭人。曾经有一位助学者说从成都到布拖,就是从天堂到地狱。在这里,蜿蜒的山路,低矮的土屋,穿着露出脚趾头的鞋的人们,到了上学年纪却仍背着小孩干农活的女孩……一切都那么真实,一切都那么令人心酸,这在Muchlers夫妇的脑海里定格,也在他们的心海中泛起波澜。他们觉得自己该做点什么。在以后的日子里,Muchlers夫妇加入了西昌学院的布拖扶贫行动,为凉山的贫困农户和孩子牵线搭桥,募捐财物。
对“幸福”二字,各人看法不一。“能尽我们的所能、所有,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是Muchlers夫妇最常说的话,让更多的孩子有书读,为布拖乡亲牵线张罗他们所需要的技术物资,促进凉山地区早日走出贫困,这就是这对美国夫妇的幸福。
2500美元,18750人民币,123册英文书籍,572名中学生的助学金……Muchlers夫妇用自己,家人,以至朋友的力量资助着西昌学院贫困大学生和布拖的孩子。Muchlers夫妇说他们永远忘不了孩子们在雨中等候装载物资的车来时候的欢呼雀跃,忘不了他们举着捐助的火腿肠时闪闪的泪光,忘不了他们穿上新校服时的敬礼,忘不了彝族姑娘三色酒杯里答谢的盛情。
爱心如潮,慈善如歌,行动在闪光。初冬的一场大),冻坏了来年的土豆种子,也急坏了布拖县火烈乡的人们。土豆是这里的主食,所备的种子就是他们的命根子。Muchlers夫妇拿出自己的积蓄,和西昌学院一起及时地送去了高产的土豆种子,解决了农户们的燃眉之急。
蓝天青山,大爱无言,激荡在这片神奇却贫瘠的土地上,等待收获的,是土豆,更是彝族人簇新的希望。
对Muchlers夫妇的善举,布拖彝族乡亲们用他们特有的方式表示感激。金秋时节,彩云追月,当Muchlers夫妇来到当初赠送种子的田间时,衔着烟埚的彝族老农用生涩的汉语说:“你是我的兄弟”……跨越了千山万水,一双白手和黑手紧紧地握在一起。没有丰盛的宴席,没有华丽的语言,朴实的彝族人感谢的方式让这对美国夫妇心里荡起别样的感动。
采哈乡,火烈乡,俄青乡,特木里镇……这些彝族村寨泥泞的路上都留下了Muchlers夫妇奔波的脚步。在沟渠里洗手,在旷野里和彝家孩子一起跳达体舞,他们就这样融入这片土地。“传播希望播种爱”是这对夫妇不懈的追求。教懵懂的孩子“洗手歌"和英语句子,募捐各类的图书,卫生、科技、文化,这一串新鲜的名词如一阵温暖的春风,随着他们刮进这片贫瘠的土地。春风来了,绽开的岂止是千树万树的梨花?还有布拖孩子用沾满泥巴的小脚丈量的未来和梦想。
春去秋来,花开叶落,而这份爱心没有凋零,贫穷却依旧坚强而快乐的孩子们是Muchlers夫妇奔波的动力。捐助一笔钱,帮助一个人,看起来微不足道,对于改变一个地区面貌的影响也是那么微弱,但日积月累,终归有其存在的价值。对于Muchlers夫妇来说,这不是偶然,也不是开始,更不是结束,我们的镜头三年来记录下了他们的扶贫之旅,却记录不了他们依旧延伸的慈善和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