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到我国的残疾人高等教育,人们总是从滨州医学院创办医学二系谈起;说到滨州医学院,人们也往往首先想到她的残疾人高等教育。残疾人高等教育已经深深融入到学校的精神生命中,它对扩大学校社会影响、提升学校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培育人文精神发挥了重要作用。残疾人高等教育不仅是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而且成为独特的人文资源,成为集中体现学校办学育人理念和价值的事业,其发展历程是“艰苦奋斗、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滨医精神的集中展现,其创新实践是“仁心妙术”校训的生动诠释,在建设有滨医特色的大学文化的过程中,残疾人教育的人文价值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成为学校大学文化培育的源头活水。
一、大学之本———责任滨州医学院勇担社会责任,开创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先河,推动了社会文明进步,提升了大学在引领社会文明进步中的责任意识。
医学二系的创办,成为全国残疾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永载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史册,永远铭刻在滨医的发展史上。它突破了当时招生政策的限制,促进了招生政策的积极调整;探索建立了政府支持、残联协调、学校为主体的新体制;它对传统的残疾人观念和教育观念产生了很大冲击,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残疾人的看法,使人们逐步认识到:残疾人同样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残疾人高等教育是一项崇高的事业,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接纳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是政府和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滨医的创举和在残疾人领域与时俱进的实践,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展示出社会主义大学的博大胸怀和文明理念,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推动了社会文明观念的转变,为展示我国保障人权的良好形象和人权事业的发展成就作出了贡献,被社会誉为“人道主义的一面旗帜”。
医学二系的创办是大胆的创举,创办过程所体现的独辟蹊径、敢为人先的精神,升华了滨医精神,树立了社会主义大学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社会形象。
医学二系的创办和发展过程给滨医人深刻的思想启迪,它启示滨医人:引领社会进步是大学的崇高责任,推动文明是大学的立身之本,大学承担的责任有多重,社会贡献和影响就有多大。这提高了学校在引领社会文明中的责任意识,为学校发展注入不竭的精神动力,推动学校为社会发展担责、为文明进步担责、为文化昌盛担责,通过育人、科研、服务更紧密地融入到社会进步的时代潮流中。
二、大学之魂———创新二十多年来,学校努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满足社会需要的残疾人高等医学教育模式,在培养目标、教育过程、文化建设、资源整合上进行创新设计,探索形成了一条残健融合、教育与康复相结合的残疾人高等教育新路子,为残疾青年开辟了成长、成人、成才、成功的道路,开辟了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的新境界,通过教育创新实践弘扬了创新精神,培育和丰富了创新文化。
滨医开创的依托普通高等学校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的模式顺应了世界残疾人高等教育“一体化”和“回归主流”的发展趋势,适合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以及社会文化特点,被专家称为“滨州医学院模式”。这一模式现在已成为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的主导模式。
教育与康复相结合,就是把教育过程和残疾人的康复过程结合起来,实现康复与教育的互动融合。肢体、心理、社会综合康复的实质就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现医学教育、残疾人教育和生命教育的深度融合,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铺就一条成功道路,这成为残疾人教育的一条重要规律和实践经验。残疾人高等医学教育实践做到了三个符合———符合残疾人身心特点、符合临床医学专业特点、符合社会发展要求;遵循三个规律———残疾人学习成才规律、医学教育规律、高等教育规律;促进三个融合———残疾人教育、医学教育、生命教育的融合;实现三个工作目标的统一———为学生成长服务、为学校发展服务、为社会进步服务的统一。学校重视办学经验的系统总结,注重以教育规律指导工作创新。近几年,学校以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际问题为研究重点,先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残疾人就业问题研究”,山东省社科规划重点课题“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问题研究”、“残疾人大学生心理特点研究”以及教育部、山东省教育厅多项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其中关于残疾人就业问题的主要成果被国家《残疾人就业条例》所采纳。残疾人教育成为教育创新的试验田,形成了教育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的互动机制。
残疾人教育创新实践启示滨医人:发展残疾人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认识其社会意义,自觉担当社会责任,真正把它作为一项崇高的事业来做;必须构建适合残疾人特点的教育模式,为残疾人大学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必须营造体现人文关怀的育人环境和大学文化,为残疾人大学生健康成长和融入社会积极创造条件;必须形成政府、社会、学校共同关注和支持残疾人教育的机制,形成残疾人教育的合力。这深化了滨医人对残疾人教育规律、高等教育规律、医学教育规律的认识。
三、大学之情———关怀学校以残疾人教育为载体培育了关爱生命、关爱社会、关爱人类的人文情怀,成为学校独特、宝贵而具有丰富教育价值的文化资源,对学校育人工作发生了广泛、深刻而持久的影响。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最好的教育。残疾人这个特殊群体需要更多的关怀,残疾人教育这个事业需要更多的支持。学校对残疾人教育给予了特殊关心,积极倡导和实践人道主义,营造扶残助残的风尚和环境,时时处处体现对残疾人大学生的尊重和关心。学校建起了残疾人学生专用微机房、浴室、洗衣房和康复活动室,设立了残疾人大学生康复基金,残疾人大学生助学基金、奖励基金。针对残疾人大学生的特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鼓励和支持学生个性化发展。高度重视残疾人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积极与当地残联、医院联系沟通,帮助残疾人大学生落实就业单位。残疾人学生徜徉于学校营造的和谐文明的精神家园,感受到的是春风般的精神关怀,获得是细雨般的文化滋润,增加的是蓬勃的生命力,在科学理性和人文价值基础上,残疾人教育生长成为一支具有“诚毅自强、乐观进取”独特品格的奇葩。
全校师生员工尊重、理解、关心残疾人学生,残疾人学生与健康学生一起学习、生活,不仅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且他们身残志坚、自强不息、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也感染和影响着教师和同学,成为滨医的“校本课程”、“乡土教材”。同时,和残疾人朝夕相处,人们对生命多了一份尊重,对健康多了一份珍视,对他人多了一份关爱,对社会多了一份责任,大学生活成为学生学会关怀、学会尊重、学会负责、学会合作的过程,“珍视健康、尊重生命、保护弱者、维护公正”的人文情怀为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成为广大滨医学子的自觉追求。
知识改变命运,教育照亮人生,医学关怀生命,大学必有大爱。作为医学院校,通过举办残疾人高等教育,师生对生命和健康的认识更加深刻,对大学的使命、教育的真谛、医学的本性也有了更深切的体会。残疾人教育深化了滨医人对生命的理解,为树立善待生命、珍视健康、尊重多样、和谐共融的理念提供了生活感情基础;深化了滨医人对教育的理解,使大家生动地认识到真正的教育就是要给学生以尊严、信心、力量和智慧,真正的教育就是要影响人、解放人、改变人、成就人,教育必须要有有教无类的情怀、因材施教的智慧,医学教育必须科学与人文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必须实现主体教育、专业教育与社会需要的融合。
残疾人教育是社会事业,责任是其发展的根本;残疾人教育是人道主义事业,人文性是其本质属性;残疾人教育是特殊事业,创新性是其核心要素。责任、创新、关怀是一切教育的本质属性,残疾人教育彰显了其人文光辉;责任、创新、关怀是滨医发展的不竭动力,残疾人教育积淀了其丰厚的内涵。
(作者为特教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