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南京!南京!》 压抑!压抑!





  《南京!南京!》,压抑!压抑!
  面对满眼血淋淋的画面,蔓延出屏幕大片的尸体,血腥的镜头看到麻木,填满双耳的是枪炮轰鸣。看完影片,我压抑而悲伤。不是动容于以上的画面,而是因为我没有共鸣,我难以进入那个悲惨世界,我悲伤却没有心伤,我震惊却没有震撼。
  我无法感受那段历史。
  我无法感受那段历史!
  我无法感受那段历史?
  本片超过3/4的中方视角全是断裂的片段,唐先生的挣扎和对日军的幻想,唐太太的坚忍,唐小妹的无邪,陆剑雄的反抗,姜淑云的勇敢,小江的韧性,小豆子的希望……而不到1/4的日方视角似乎浑然一体,由始至终。主演写着刘烨、高圆圆、范伟、秦岚,我却觉得只有角川才是主人公。说过“活着比死了更艰难”的角川,在我眼里,他不是个日本士兵,而仅仅是一个尚存良心、目睹一切却无力挽回而压抑始终的人。
  有这么一则资料: “看过此片的幸存者纷纷表示,像角川这样有良心的日本军人,也许存在,但他们都没有遇到过。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负责人也说,翻阅了这么多年的资料,未发现南京事件中有过角川类的日军。而东史郎等在二战后认真反思历史的侵华老兵则说到,他们是在战后才想到了反思,二战时期他们几乎丧失了理性。”
  扮演演角川的日本演员中泉英雄曾拒演一段表现他冷漠面对杀戮的戏,并声称: “我演的是一个好的日本士兵”。的确,在惨无人道的杀戮面前,任何人都无法真实地面对,包括陆川,包括中泉英雄,包括观众。导演是不是在欺骗自己?导演塑造的不是战争中的日本人,而是中国人式的日本人,抑或终究是善良中国人想象中的日本人。
  本片杂糅了导演太多的民族情感,他想给中国人重新立传,弘扬中国人民的抵抗;他想还原只有30万这个数字而却残缺的中国人形象;他想用外部世界能听懂的价值观感化受害者之外的所有人;他想让侵略者反思,让受害者澄清;他想说 “日本人是以人的状态在做一些非人性的事”……这个无比沉重的主题毫无疑问让导演想到很多很多。但面对真实,是中国人记忆中永远的刺痛,是人可以瞬间死亡的痛彻。面对戏剧,是诉求点太多的混乱感,是视角多元造成的观众认可感缺失。在影片极写实的杀戮面前,观众难以体会陆川所要表达的 “中国人的诚意和自信”,而外国人在同情受害者之余要分一半情感去理解侵略者,这就造成 “里外”都缺乏冲击力的压抑局面。
  压抑感除了视角的混乱上,另一方面还来自导演趋于男性情感的压抑和内敛。在结尾处,笔者的感情本应该因角川的自杀而宣泄,镜头却突然接上一片花海中,小豆子与得救士兵之间的欢乐追逐场景。这不是叫我们强压愤怒与悲哀吗?我看到旁边一个女孩惊坐着良久没有缓过气,已经哭不出来了。
  陆川曾对影片作过这样的诠释:“哭出来都是便宜的东西,一定要压抑在心里,各种层次的情感都要压抑。战争的本质说到底是精神的折磨,它是一种文化在你废墟上的舞蹈。”所以我们看到的是唐先生赴死时会说:“我再去找找小妹”,唐太太明知丈夫有去无回只是眼含热泪担心 “你吃东西当心点”。日军有板有眼地撅起屁股跳起了仪式性的民族舞蹈。抽离导演这段诠释,松散的结构加上情节的堆砌,影片就成了晦涩难懂的思维断章。当导演阐述比影片更明晰有力时,当历史题材成为阳春白雪,压抑之感就自然而然了。
  南京大屠杀,那段历史对我们来说太沉重、太模糊而且真实。 《南京!南京!》一下子压在心头的太多,太突然却又茫然。我想到哲学家阿伦特的话 “怜悯是毫无切肤之痛下的悲痛。”陆川电影就是大类文人的悲悯吧,那种一腔压抑、一腔幻想以及一腔对过往无奈的不忍回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