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用手抚慰灵魂的人———评电影《入殓师》


  与其说这是一部探讨死亡的影片,不如说这是一首歌颂生命的乐章。
  夙时雪安然“孩提时感到的冬季并没有这么寒冷。从东京回到山形的乡下快两个月了,回想起来每天都过得平凡无奇。”电影素白简洁的开头,一下子就让我想起川端康成的 《雪国》,想起那位日本老人的眼神,一样的飘逸而自如,纯净而悠远。轻灵的雪花仿佛暗喻着短暂但华美的生命,纷纷扬扬地穿越天空,不知道起点在哪儿,也不知道落点在哪儿。
  从繁华的城市回到清贫的乡村,影片主角小林大悟与妻子美香,开始了一段别样的人生经历。小林阴差阳错应聘NK公司,却被社长佐佐木生荣二话不说地录取。后来才知情,这家 “帮助旅行”的公司是给死人入殓的。
  随着一次一次的工作,小林渐渐对这份工作有了越来越深的感悟。整部影片,讲的就是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故事。没有猛烈的刀光剑影,没有复杂的矛盾冲突,甚至爱情戏也被冲得淡淡的。唯有那些飘雪,那些离开世界的容颜,在影片中是最清晰的。死亡,在这样的情境下是如此自然,如万物生长,如灯明灯灭,如花谢花开。
  其实,死亡本应该是自然的,就像冬天会飘雪一样。
  夙时雪安然。死别佛语说,一次死亡,就是一个世界的结束。
  佐佐木和小林的工作说白了也很简单,就是在生者面前,为死者化妆。既然死亡是死者通向未知的旅程,那么他们的任务就是 “帮助”死者完成这段旅程。这份工作的精妙奥义就在这里。死者不是物件,因为他的躯壳里曾停留过生命,是因为他曾和你我一样呼吸过天地间的空气,感受过欣喜和悲伤。死者的亲戚、朋友、爱人依然驻足在这个世界之上———他们是死者生命的延伸。就像在平静的湖面上丢下的一块石子,它所激起的涟漪,将在湖面上不停地传播开去。尽管石子已经沉入湖底,湖面依然会久久地微波荡漾。
  佐佐木对小林说,他当初看中他的原因,是因为他看出小林心中的那种大悲悯。世界是如此美好,如此让人留恋,所以送别死者的时候,怎能不保持那种静穆、虔诚、庄重、悲悯的心情呢?
  所以,敬重死者,更是敬重生命的过程。影片中有一位让人印象深刻的刻板的老先生,最初也许是因为心情压抑,很不满意入殓师佐佐木的工作。但当入殓师庄重地将死者收殓化妆好,他看着死去的发妻仪容却不禁流出泪来。他对佐佐木说,谢谢你,我和妻子结婚这么多年,现在我觉得是她最好看的时刻。
  现代的生活节奏中,我们遗忘了些什么吗?我们是不是应该有时停下狂热的奔跑和追逐,思索一下人的意义和人生的目的是什么?思考死亡也就是思考生命,生命的终点处不是一片灰暗,那里会有一盏烛光,帮助你我照亮当下的路。溪边石小林的妻子美香是一个仿佛林黛玉般不存在的女子,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挫折,都会抿嘴微笑,包容她的丈夫。片中一个很有象征意义的场景是片末,小林从去世的父亲手中拿出一块溪边的石子,交到怀孕的妻子的手中。送石子是日本当地一个风俗,石子表达了送者的心情,圆的石子表示心境平和,有棱有角的表示心中矛盾重重。而父亲手中的那颗石子,显得圆润无比。这颗石子,足以向小林解释了一切,让他最终原谅了自己的父亲。
  这是一个充满矛盾和不平衡的世界,一个人要经历多少苦难和磨练,走过多少崎岖不平的路,才能让心中那块充满棱角、试图伤人的石子变得圆润,可以随意握在掌心?片中父亲的爱是典型的东方式的,平和而不张扬,和小溪一样脉脉流淌。虽然小林心中对父亲的回忆只有一鳞半爪,但是他们之间的爱,却贯穿了整部影片,成为了影片的基调。
  影片的最后,小林主持了父亲的入殓仪式。看着那充满爱意和悲悯的神情,才知道什么叫做 “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这不是入殓的仪式,而是爱的仪式啊。
  音乐和人性永存影片中还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镜头,是小林大悟拿着大提琴,在优美的乡间小道边尽情地演奏。影片的编剧安排主角曾经的职业是大提琴手,是有深刻含义的。音乐在人性的最基础层面是和人性相通的。音乐的演奏和欣赏都是以人为前提,以人为目的的,入殓这份工作也是。推而广之,人世间的一切何尝不应该是这样。人性,总是柔软的,善变的,难以说清的,但是,人性却是绝对的,不可置疑的,因而是永恒的。整部影片的背景音乐,明快但又不失悠长,很好地配合了情节的演进,诠释了生命的韧性和张力。
  “生命总是要伤害其他生命才能活下去。”佐佐木社长吃着好吃的河豚肉,说。
  这是一种来自生命最深处的禅意。
  “好吃得让人心疼啊。”
  文化是一种力量入殓师不管给死者怎么装扮,最终不过是被焚化炉的一把火烧成骨灰。结局是一样的,复杂的入殓仪式,有这个必要么?
  有这个必要,很有这个必要。
  当我们看遍世界的纷纷扰扰,战争,疾病,死亡,苦闷,才知道人生中最美丽的时光,原来是在田园里和相爱的人在一起呷一杯清茶,谈一天闲话。
  当我们试图从复杂回归到简单,从杂乱恢复到纯真的时候,我们就需要这样一种力量。
  这就是文化,生我们、养我们、塑造我们的文化。
  文化就像一只手,默默地触摸我们,给予我们灵魂深处最深的抚慰。文化是仪式,文化是过程,而仪式和过程本身,即包含着目的。一个民族的人,是一种文化的儿女,从生到死,都需要被一种文化包裹和呵护着。我想,导演一定是一个非常热爱自己民族文化的人。影片的片尾,导演再次详尽表现了整个入殓的过程。我想,正是这种看似繁缛的东方礼节中饱含着的文化深情,打动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评委吧!
  入殓师,正是用双手抚慰灵魂的人。
  逝者永恒关于电影的讲完了,于是自然想起了5.12大地震中的遇难同胞们。一年过去了,无论生者还是死者,都到了这样的一个时间结点。这一年时间里,发生了太多太多的故事,但是最应该记住的,依然是每一位逝者的容颜。
  当王兆山、余秋雨之流的冷血言论被万民唾骂,当艾未未的公民调查行动正在取得越来越大的影响力的时候,我们欣慰地看到,那种对逝者尊严关怀的力量,正从地震的废墟大地上升起,今后也必将支持我们整个民族的前行。
  追忆过去,追忆逝者,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开启未来的契机。
  就像文首提到的一样, 《入殓师》不仅告诉了我们如何面对死亡,还告诉我们如何歌颂生命。
  谨以日本1995年阪神大地震纪念碑上的话作结:
  1995年1月17日5时的阪神淡路大地震/震灾夺去了生命、工作、团聚、街景、回忆/人类是多么渺小,我们甚至无法预知一秒钟之后将要发生的一切/震灾留给了我们温情、关爱、互助、友人/这个灯火,连接着被夺取生命的每一位逝者和我们的哀思。
  希望我们的灾区,也能拥有这样的一块充满生命力量的纪念碑。
  让逝者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