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改革开放30周年
回想起这些年来的风风雨雨,细数三十年来的点滴故事,我的心潮难以平静。是改革开放为我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是人事制度改革这亘古未有的好政策织就了我人生成长的摇篮。
记得80年代初那会儿买东西还凭票,而且还有限制,不能买太多,如今去超市,市场一逛,东西琳琅满目,一应俱全,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回想改革开放三十年,从我们经历的生活细节中,随便“抻”出一个脉络,就可以写成一篇感人至深的纪念文章。我印象中最深刻的是小时侯看的小人书。
说起小人书,我想应该首先介绍一下。小人书学名叫连环画,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最早的连环画是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故事画。小人书是在图书插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简洁的构图、浅显的文字、低廉的价格以及便于携带等优点深受人们的喜爱。1970年开始,小人书的创作形成高潮,到80年代中期,是小人书最辉煌的时期。1982年全国出版小人书8.6亿册,几乎人手一册。有一阶段,全国图书市场的1/4都是连环画。每部连环画的平均印数达到几十万册,畅销的甚至高达几百万册,如《三国演义》题材的小人书5年内印数高达200万册。
80年代,小人书应该是孩子们最初的课外阅读,我个人记忆不太好,现在总有亲朋好友说起我小时侯抢鸡蛋、偷水果糖的种种劣迹,他们会说得有声有色,而我却总记不清楚。但说起看过的小人书,总能叫出些名字来,像《杨家将》、《三国》、《铁道游击队》、《水浒》、《兴唐传》、《董存瑞》、《红楼梦》、《岳飞传》、《西游记》、《鸡毛信》、《小兵张嘎》、《十五贯》、《新儿女英雄传》、《暴风骤雨》等等。那时小人书的价格也只是几分钱到几毛钱不等。我的第一本小人书是《水浒传》,120回的《水浒传》在自己的手里,惟恐一下子就读完,我借用了评书的做法,要求自己一天最多只能看半回。然而规矩总是被打破,面对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起伏跌宕,变化莫测,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特别是“拳打镇关西”、“智取生辰纲”、“宋江杀惜”、“武松打虎”、“血溅鸳鸯楼”、“江州劫法场”、“三打祝家庄”等等,一个月,120回的《水浒传》被我看了两遍。
现在的孩子比的是谁的玩具多,谁的玩具好,那时谁的小人书多才最神气。隔壁的老三有一套《杨家将》,为了能看上书,我家的鸡蛋总会莫名其妙的“失踪”。由于各家的闲钱总不太多,每个孩子拥有的小人书有限,通常不用几天,刚买的小人书一下子就在村子里传遍。上学后,老师为了加大小人书的流通力度,每星期都进行交换阅读,进行交换阅读的时候,虽然到手的都只是揉出毛边的小人书,那种爱不释手的感觉,现在每每想起,心底都能泛起层层涟漪。看的小人书多了,同学们甚至学会用小人书里的人物给老师和同学取外号,叫老师余(佘)太君,叫大嗓门的妹妹“大炮”,爱告状的叫“秦松(侩)”,而且个个自封是“岳飞”、“杨八郎”。
读着读着,又读到了e时代,e时代是个知识爆炸的年代,几乎所有综合网站都设有读书栏目,更不用说文艺类的网站。在喧嚣、烦乱、烦躁的网络阅读世界,阅读一如吃快餐,无论是肯德鸡、麦当劳的“洋式快餐”,还是青菜、萝卜、回锅肉的“中式快餐”,都是“鸡肋、鸡肋!”,“食之无肉,弃之可惜!”
如今再去书店,看到的是系统的现代版小人书,印刷精美、图案清晰,展示在声、光、电、网络等多种媒体的冲击下产生的全新审美视角,同时也不乏精彩的故事性和趣味性,比传统的小人书一图一文的简单对应形式更具有魅力。抚摸着现代版的小人书,心里不再有那本本揉出毛边,泛黄,甚至有点脏的那种熟悉的感觉。也许这一代很多人的感觉都是这样,从前倍受孩子们喜欢的小人书,如今却成了成年人的钟爱,成了收藏爱好者的新宠。据说80年代初的全套《成语故事》收藏价格上万,1957年至1963年出版的全套《三国演义》甚至达10万。
我骄傲,我自豪!我与祖国的改革开放一同成长,我见证了这段注定要载入史册的光辉岁月。时光流转,岁月更迭,春风依旧,而我们的生活每天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个花香果硕的季节,我相信所有热爱祖国的人们,都会和我一样祝福我们的祖国明天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