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文汇集
2018年,第28届中国新闻奖首次增设“媒体融合”奖项,迄今4届获奖作品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媒体融合发展取得的长足进步,在树立精品标杆、探索创新方向、引导行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旨在通过对这4届获得媒体融合类奖项的194件作品梳理分析,发现主流媒体在内容融合生产方面的得失,以探讨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专业内容生产的创新趋向。
【摘要】近年来,随着媒体融合的不断深入,新媒体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给主题报道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包括创意思路、产品样式、报道内容、传播方式等方面。围绕建党百年的主题主线,涌现出一大批重大主题报道的优秀案例。本文以现代快报社“沿着高速看中国”主题报道为例,总结了当前重大主题报道的主流操作思路以及创新做法,力图从多平台、多维度来阐释现代快报社...
自2016年成立以来,视觉中心设计团队基本上每年都有获奖作品产出,今年他们又凭借浦东开放30周年特别策划——《浦东的故事·他们的故事》,斩获中国新闻奖三等奖和上海新闻奖一等奖。这支队伍与“深度融合,整体转型”的上观一起诞生,是报社融合转型的前沿阵地。一个个新闻选题经由他们,以手绘、长图、海报、动画等各种形式令人耳目一新,而年轻的团队也...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全面深入普及,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给各行业带来了无限发展空间,同时也给各行业的传统生存模式带来冲击。就媒体行业而言,媒体融合已经向纵深发展,在时代大背景下,媒体从业者要作好转型升级准备,尤其作为摄影记者,在人人都能拿起手机、相机拍照的当下,摄影记者如何适应媒体发展需求是值得行业深思的问题。本文从媒体融合背景下,笔者...
摘要:从实操的角度来探讨当下新闻短视频的制作要领,解决传统媒体文字记者向视频新闻转型过程中的抓手问题,具体的可操作的步骤和要点是解决新闻短视频量化的关键。同时还要区别商业短视频创作者“流量为王”的功利和短视,寻求解决“后文字时代”新闻短视频的出口和方向。
摘要:邹韬奋接任《生活》周刊主编后,将受众定位于人民大众,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全心全意为人民大众服务,使《生活》周刊成为当时发行量最大、影响巨大的著名杂志。由于他把受众定位于大众,因此强调要“顾到一般读者的需要”,认为“要用敏锐的眼光、深切的注意和诚挚的同情,研究当前一般大众读者所需要的是怎样的‘精神粮食’,这是主持大众刊物的编者所必...
在新闻摄影界,政经新闻图片报道通常被认为是摄影的软肋,理由是图片主要靠形象思维,而对于政经新闻特别是经济新闻来说,多是具体数据和专业分析,用照片难以充分表现。
现实生活中,表面看来有些事情或事物很平常,没有什么新闻价值,但如果借助于联想和感悟,就能够将本无新闻价值或有新闻价值人们却“视而不见”的新闻挖掘出来,从而写出更具深刻主题或更有影响力的新闻作品。
哥伦比亚大学达特新闻与创伤中心的专家表示,复原力是人类在逆境、创伤、悲剧和重大压力来源之下的应对、反弹和适应能力,记者在这方面可能特别出色。新闻业的创伤暴露比一般人高,但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发生率相对较低。尽管如此,心理创伤一旦发生,对记者来说是明显有害的。
版面是主流媒体呈现新闻内容的重要载体之一,也是报纸独特的呈现形式。在重大主题面前,版面设计得好,图文组合出色,往往能提升主题,让读者感受到报道的份量。
2021年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346件获奖作品中,一等奖共有67件,其中新闻摄影作品仅1件。
摘要:本文通过经验材料分析表明,手机作为新媒体,使得“地方”更加多元。新媒体的信息生产可供性、社交可供性、移动可供性,使得媒介使用者在实体与虚拟空间及其交互中共同编织了百年街道愚园路的地方形象,赋予其意义并丰富了情感脉络。在此过程中,展现了实体与虚拟、在场与不在场、体验与表达之间的交互及多重地方感形成的可能。关键词:可供性;地方感;媒...
从“广告”到“文案”笔者在报社工作期间,做过一段时期报业经营工作,任办公室副主任,负责广告、发行,参加过工商部门广告培训班,是广告审查员,对传统媒体的广告状况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审批过许多硬广告和企业“软文”。那时候,“广告”一词还是很热门的,部门就叫“广告部”,业务人员就叫“广告人”“广告员”,一些报纸的广告是要排队刊登的。后来,广告...
今天是2021年11月8日,系统已为您自动更新记者节22.0版本,欢迎来到第22个中国记者节!媒体人的工作内容和技能在此次版本迭代中有哪些进化?互联网技术重塑新闻业的当下,媒体人的专业要求有哪些变与不变?
本文从智能体概念出发,把AI技术视作具备主动能力的“智能体”,利用问卷调查方法指出读者对AI新闻写作存在信任但不喜欢这样较为矛盾的态度模式。
11月7日,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公布。346件获奖作品中,一等奖共有67件,其中文字消息就占了3件。上一次出现这种情况是在2005年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