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佳文汇集

如何写好人物外貌描写?要避免千人一面

但很多人在描写外貌时候有个误区,就是想要像画画一样,把人物画出来,从头到脚:一头秀发,鹅蛋脸,柳叶眉,高挺的鼻梁,锋利的嘴唇。并不是说这些描写是错误的,但文字不是画笔。读者很难在脑海中将一连串的外貌描写组合成具体的画面。做不到。大多数人只能对人物形象留下一个抽象的概括:这个是美女,这个是老头,这个是肌肉佬....且不说随着出场人物的逐...

sukii说 2024-06-21

反差是写创意的窍门

不知道大家平时会不会幻想一些,有趣的东西。发呆时看着窗外的风景,树叶轻轻摇摆,思绪也摇摆起来。晚上熄灯之后躺在床上,闭上眼睛,身体开始休息,思绪开始上升涣散。应该都会吧,会想一些不切实际的东西。比如超能力,比如世界末日,比如明天中彩票等等。幻想是不受拘束的,但假如我们想要把这些幻想,用笔写下来,写成个小故事,那就需要考究一下了。怎么创...

sukii说 2024-06-21

标题的五个作用

公司某分公司施工的某某大厦正式启用,通讯员写了一篇报道,标题是《某公司施工的某某大厦正式启用》。如改为《某公司某分公司施工的某某大厦正式启用》,是不是更准确地表达了报道诉求?标题在报道中地位重要。编辑首先看到的是标题,如果觉得标题一般,很可能直接就把报道“枪毙”了;读者首先看到的也是标题,标题不吸引人,很可能眼睛就扫过去了。前者决定了...

浅谈调查记者的“道”与“术”

本处理技术等。“术”的重要性,如果还是以武侠来做类比的话,那就是“练功不练拳,犹如无舵船”。总的来说,“道”会使你的稿子有深度,有思想。“术”,使你采访到位,文本漂亮。两者最好是兼备,我理想中的调查记者,在上,要有思想有识见有问题意识;在下,要有调查能力和精湛文笔。做调查记者,常年在风口浪尖上。新闻专业主义下的技术训练,既是专业要求,...

主流媒体平台号运营逻辑与成长策略

商业聚合平台相比,为守护媒体品牌价值,主流媒体平台号更注重权威性和公信力,入驻门槛与内容审核更为严格。人民号除对入驻账号资质进行审核外,还会对入驻方背景以及曾发布的内容严格审查,低于10%的账号通过率,保证了人民号平台内容的纯净度。此外,人民号还会定期复审、复查,违反平台规则的会严格清理。新华号由具备多年采编经验的编辑审核,还配有稿件...

从“新闻”核心向“服务”核心升级,推进媒体平台化

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抓紧做好顶层设计,打造新型传播平台,建成新型主流媒体,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五年来,媒体平台化成为各大主流媒体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选择和方向,从央媒的人民号、中青号到省级媒体的南方号、澎湃号,再到地市级媒体围绕地域特色搭建政务平台,媒体机构围绕内容深耕平...

应严格“新闻”“媒体”两词的使用

批判,视频上了热搜。另外一个MCN主播蹭热度,跑到扔垃圾的现场出镜拍视频,以“批判者”的姿态表示自己拿到了监控录像,证明另有真相,呼吁观众不要盲目跟风恶评,因为你看到的可能是某个视频号恶意剪辑出来的。至于扔垃圾的当事人,也跑到网上开启直播,讲述事情的全过程,对造谣者进行控诉、声称要采取法律措施。他直播时还频频感谢网友打赏并呼吁网友关注...

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

央党校春季学期开学典礼的重要讲话中,要求领导干部学会与媒体打交道,尊重新闻媒体。2016年2月19日,他主持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就“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为主”的关系讲了一段很重要的话,我们在这里重温一下:“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而不是对立的。新闻媒体要直面我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和阴暗面,激浊扬清,针砭时弊。...

“新闻业务”退化的恶果正集中涌现

时间,一篇题为《警惕!“新闻业务”呈严重退化趋势》的文章在媒体圈中热传。这篇文章的标题狠狠地戳中了当下一些媒体的现状:某些新闻单位的媒体融合做得热热闹闹,技术概念层出不穷,“新闻业务”却严重退化!不说其他的,就拿一件看起来似乎很“小”的事来说。某家媒体主持了一个热搜话题“必须割掉危害孩子这颗全民网红毒瘤”。这句话怎么读都让人不明白,割...

新闻传播业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及其风险应对

工智能的创新应用形塑社会互动模式。在信息传播、医疗、交通、教育等场景中,人工智能成为社会互动的代理,促使人与人的互动越来越多地转换成人机互动。智能技术重构新闻传播的业态和生态,深度嵌入信息获取和决策过程,影响公众的社会阐释框架。作为社会的信息传递基座,新闻传播业在接受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的同时,也成为人工智能风险生成、扩散和演变的关键场域...

新技术环境下新闻风险的形成、表现与系统治理

技术创新是推动新闻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当前,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型新闻生产与传播技术正在深刻改变新闻的生产流程、传播与消费模式,通过优化新闻生产与分发机制、培育新型新闻样态,大幅提高了新闻内容的产量与质量,提升了当代新闻组织的整体生产力与竞争力。然而,新技术的应用在重塑新闻机构业务流程的同时,也使新闻业表现出极大的不确定性。这既...

数字新闻的文化特征:体验、情感与美学

行动的生活方式,并承载着基于上述生活方式形成的种种价值观。在这个意义上,新闻是一种文化。新闻的文化与其他形式的文化相比,体现出了更加鲜明的规范性特征,同时也与一种特定的职业身份——新闻工作者——密切相关。[1]传统意义上的新闻文化显然是一种专业文化(professionalculture),它的行动规则和价值目标由一系列建基于新闻机构...

如何做到“大处着眼,小处落笔”?

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有认知的问题,也有一个实践的问题。今天我们说说这事儿。一、何为“大处着眼”“大处着眼”,说的是媒体人在工作中要时时、处处关注、思考国家的大政方针、发展形势和特点。如时下中央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针,那么搞经济报道的记者就要及时学习、理解和掌握,并在写稿中加以体现。“大处着眼”实际就是“站在天安门上想问题”(人民日...

老记说事 2024-06-14

好记者应具有开阔的宏观视野

在编辑部,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年轻的记者眉飞色舞地讲述自己是如何采访如何挖掘的,而编辑看完记者的稿子,却感叹道:“就事论事,格局太小”。总社派出的记者与分社或记者站的记者一起完成了一个“大稿子”,后者往往会感怀:“总社同行的高度就是不一样。”常驻过发达国家的记者就国内经济社会某些问题发表见解时,常常引发同仁们感慨:“到底是眼界开阔。...

老记说事 2024-06-14

写书写出千万码洋!人民日报记者如何搂草打兔子?

见识固然不可或缺,然而“无胆则笔墨萎缩”。费伟伟认为首先要有放胆敢言的勇气,如果一个人畏畏缩缩、顾及太多,即使他富有学识,也毫无用武之地,可能提出的建设性意见也无人知晓。费伟伟观察到新闻界存在这样一种生态:“几个记者在一起议论某个热点话题,跑口的记者往往说得头头是道,有事实,有见解。因为他有‘专业’优势,情况熟悉,明白问题的实质和要害...

持证记者超7300人!这家媒体亮“家底儿”

传媒茶话会发现,相比2022年,2023年央视新闻社交平台矩阵用户数增长超5500万,用户总数超7.9亿;央视频客户端下载量增加5000万次,累计下载量达5.45亿次;云听用户增长6000万,累计用户突破2.6亿。据此推算,2023年,总台各社交平台矩阵用户增长超1.65亿。截至2023年底,总台共开办51个电视频道、22套对内广播频...

又一全党学习教育正在进行!历次党内集中教育规范表述来了

三严三实”是指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规范表述】“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不规范表述】“三严三实”主题教育“三严三实”学习教育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三严三实”主题学习教育“三严三实”教育“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4“两学一做”学习教育(2016年以来)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是面...

“新国风”历史题材纪录片在文化传承中的影像转译作用

近年来,《中国》《我在故宫修文物》《“字”从遇见你》《此画怎讲》等历史题材纪录片多元创新,形塑中国纪录片创作的新景观。这些纪录片在叙事与美学层面各美其美,但都具有浓郁的“新国风”视效呈现与文本表达。“新国风”有别于“国风”“古风”之处在其“新”,既体现在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性挖掘与塑造的媒介手段之新,又表现于传统文化融合青年文化的创新性...

传媒 2024-06-14

深入推动人工智能与出版传媒业的深度融合

从期刊发展来说,期刊源于科技进步、兴于科技创新,而又通过汇聚、传播创新知识反作用于科技的发展,成为人类科技发展的重要推手。所以,包括期刊在内的出版传媒业,要积极适应技术变革、数字变革的大趋势,加快调整发展思路、发展模式和发展布局。2024年,“人工智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明确提出,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积极推进数...

传媒 2024-06-07

重大主题报道的年轻态如何炼成?

国两会议程多、议题重,对其报道如何获得年轻网友的持续关注?经过多年摸索和实践,人民日报新媒体在重大主题融媒体报道中,从小切口入手、靠轻量化传播,打造创意的年轻态,激发年轻受众的兴趣、增强他们的参与度,让主旨宏大的内容引发关注和共鸣。无创意不传播。围绕重大主题,人民日报新媒体在新媒体产品策划过程中,注意创新创意,吸引年轻网友点进来、赞起...

传媒 2024-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