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素质
坚守38年他善于从看似“小”的人物与事件中发掘出含金量高的大典型,“感动中国”拾荒老人刘盛兰、“最美高富帅”周江疆等一大批典型,经胶东在线宣传走向全国。1976年高中读书时,我的第一篇“处女作”发表在村委会的土墙上,从此开始了长达38年的新闻之旅。永远扎根基层,热情讴歌人民,不仅成为我执著追求的不竭动力,也成就了我新闻人生的最大价值。...
□本报记者袁舒婕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个别媒体出现子虚乌有、捕风捉影、张冠李戴的虚假失实新闻,对疫情防控造成不利影响,严重损害了媒体公信力。6月9日,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召开“落实新修订《准则》要求,抵制虚假失实新闻”专题评议会,剖析成因、危害,探讨治理举措,推动新闻工作者进一步落实新修订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要求,抵制虚假失...
企业报记者怎样抓新闻?秦承民我们的职业名称叫新闻记者,这就规定了记者要以捕捉新闻为第一要务。采写消息是记者的基本功,不论是大报记者,还是企业报记者,其能量大小、水平高低,首先要看他能否笔触独到地写出引人入胜的消息。作为新闻主体的消息,在铁路企业报上的数量并不算少,但真正有分量的消息实属凤毛麟角。要说不足的话,主要问题有几方面:一、信息...
增强新闻敏感积极进行报道——从医院报道工作说起梁莹在新媒体时代,积极主动进行新闻报道是一个重要任务。这样做,一是扩大自己单位的知名度,同时也为社会释放更多的信息和正能量。笔者长期在医院从事宣传工作,对其中情况比较了解,也有颇多感触。下面写出来与大家交流。一、发现新闻线索及时报道在华西医院,科室医生和记者联系非常紧密,他们有突发新闻,通...
编辑与记者的关系是传播工作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处理好这种关系甚为重要。其中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一、自觉尊重善待编辑,主动向编辑学习知名记者艾丰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刚刚到《人民日报》的时候,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无论多么老资格的、有名气的记者,他们对夜班的编辑(上夜班的大多是年轻的编辑)都是十分尊重、十分客气的。当时的艾丰很不理解,...
记者需要有的四种“眼光”何平无论旁人怎样看,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我时常以我的许多优秀的新闻同行特别是新闻前辈们而骄傲和自豪。我钦佩他们,往往能察人所未察,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有人把记者称作社会的“瞭望者”。大抵如是。而对瞭望者来说,重要的是有一双能洞察时代风云变幻的慧眼。《记者“眼光”与辩证法》一书,集中围绕新闻工作者如何开阔眼界...
老刘,西安人,40多岁。眼睛不大,弯成新月,闪着光。初次见他,他调动脸上所有肌肉对着我笑。手拍着圆鼓鼓的前额,两腮垂挂,肚腩拱顶,像尊佛。根据当地媒体的报道,老刘是个的哥,专和执法不当较真。他每年告交警上百次,大多是帮同行,分文不取。我为此而找他,想深挖这个好故事。起初,那个“上百次”的惊悚数字还令我犹豫了半秒,但见到老刘一张佛脸上的...
独家稿件是在现场抢出来的叶晓楠?叶晓楠(左一)在采访现场作为多次参加全国两会报道的记者,我的体会是,不论上会多少次,不论现代网络等高科技手段有多发达,不论微博、微信、电邮传输有多便捷,记者到现场永远是个先决条件。因为会场的情况各各不同,如果单凭...
最近有一档电视娱乐节目特别火,叫《奔跑吧兄弟》,一群明星在镜头前奔跑,完成节目组交给的各种奇葩任务。其实,真正的“Runningman”面对的不是游戏关卡,而是交加的风雪,恐怖的恶疾,还有不可预知的危险。他们用智慧、勇气、情怀通过一个又一个关卡,获得一个又一个信息,组成一篇又一篇鲜活的文字。这些“奔跑者”,被称为“记者”;他们笔下的文...
普利策有一句在新闻界耳熟能详的名言: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新闻记者要扮演好“瞭望者”这一角色,除了敬业精神和扎实业务能力外,还需要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当前,随着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发展进入转型期,新闻工作同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局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的思维...
记者需要具备的五种能力华惠毅在各种信息每时每刻铺天盖地而来的今天,记者只有拥有见微知著的眼光,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共性中找到个性、从个性中揭示共性,从微观中把握全局,从偶然中洞察必然,才能发现新闻中的闪亮之点。为此,记者需要具备以下五种能力。第一,“以小观大”的能力通过一滴水折射太阳的光芒,是新闻报道“出彩”的常用技巧。记者要站在全...
随着传播媒介的日益丰富,不断涌现的新媒体工具催生了传统媒体与移动媒体的深度融合。为了优化信息内容与新媒体工具的结合,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如今,全媒体融合已然成为地市报改革发展的主旋律。然而,在转型期,传统媒体记者如何进行角色转换升级,成为融合时代下的全媒体记者,对于传统媒体记者而言,是一个新命题更是一个考验。不过,值得肯定的是,全媒...
有人把记者划分为两种类型:即职业型记者和事业型记者。前者,是把新闻工作当成赚钱养家糊口的职业,只想完成任务,多挣“工分”,并无其他追求。后者,是把新闻工作当成自己毕生的追求,痴迷其中,乐此不疲。近年来,仙桃日报社努力塑造一支事业型的记者队伍,对年轻记者提出了三句话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