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养成
作者简介:中国日报欧盟分社社长,高级记者,专栏作家,荣获第十六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2019年入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先后在中国日报总社商业周刊、上海记者站和上海英文星报工作,2009年至2018年担任中国日报美国版副主编,并先后兼任中国日报驻纽约和华盛顿首席记者。多次获得中国新闻奖。如何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和传播力...
深度报道是主流媒体的拳头产品,对媒体发挥舆论导向作用、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从实践看,深度报道应该“以今日之事态,核对昨日的背景,从而说出明日的意义”,更须直面热点、解剖难点、亮出观点。这要求我们深度报道记者既要具有犀利的眼光、宽广的视野,还要具备扎实过硬的采写能力和条分缕析的解题思维。也就是说,一名深度报道的记者从入门到成熟,再...
调查研究是新华社的看家本领,是新华人的传家宝。10年前,新华社国内部设立重大报道策划中心,目的就是更好地发挥国内部“接天线”和国内分社“接地气”的优势,形成加强调研报道的合力。重大报道策划中心围绕国计民生的重大主题展开调研,先后推出扶贫调查、解码系列、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和医疗、教育、电商、外资、房地产、制造业等几十组调研报道,产生了...
饮水安全一直是我重点关注的报道领域,13年来,我采访过各种有关饮水的新闻:曾在旱灾非常严重时,跟随由老弱病残组成的挑水队,翻山越岭,走四公里多,去山洞里寻找水源;也曾跟随农妇大姐顺着弯弯曲曲的田埂,到山窝窝的稻田中间,在一口浑浊的井里,把“泥巴水”挑回家喝;还跟着八九岁的留守儿童,记录他们在扁担两头各挂一个大可乐瓶,去远处的井里挑水回...
第三十三届中国新闻奖解放日报获奖作品三等奖访谈|上海就是上海,别人越想“脱钩”,我们越要努力“反脱钩”作者:杜晨薇朱珉迕编辑:缪毅容朱泳武一条刀鱼背后的长江大保护作者:宰飞编辑:张奕H5|上海手拎马桶消亡史——家家户户的必备用品如何走向终结?作者:孟群舒狄斐曹俊编辑:尤莼洁第三十二届上海新闻奖解放日报获奖作品专门类主项特别奖化悲痛为力...
我在读书时曾参加过一个活动——师大农民之子——去北京的打工子弟学校义务支教以及去下乡调研。这些活动吸引了很多媒体的关注和报道,包括南方周末、央视《东方时空》等,因此我接触了当时中国最好的一些记者,并对新闻行业产生了兴趣。大学毕业后选择做记者有很多偶然因素,但说新闻这个行当跟历史学本身关联性不大,我倒不这么认为。我们经常说新闻是历史的草...
常新宇在抖音平台拥有45.8万关注者,认证为抖音球评人、优质篮球领域创作者;微博粉丝44.9万,快手粉丝38.5万,各平台粉丝数总和超百万。谈到开始做自媒体的契机,常新宇表示正是出于兴趣。他从小就是一名篮球迷,在微博尚未普及之时,经常在论坛和贴吧发一些篮球相关的贴文,撰写比赛相关文章。进入大学后,他才认证了微博,并正式开始运营起自媒体...
记者采写的新闻作品到编辑这一环节,还只能算毛坯,需要编辑细心琢磨,避“坑”扫“雷”,精心打磨,升华提高。注意贴切准确。在工作实践中,笔者发现了不少不准确、不贴切甚至错用的字词。例如,“弛而不息转作风”应为“驰而不息转作风”,“开足火力赶订单”应为“开足马力赶订单”“通过胡老师的讲解,苦涩的物理知识也变得津津有味了”应为“通过胡老师的讲...
2020年,是郝莹即将步入社会的一年。在走出象牙塔之前,她选择到澎湃新闻七环视频栏目实习。“我今天怎么到处在骗人?”郝莹时常有着这样的困惑。第一次做社会新闻记者的她,在新闻实操方面还不熟练。那段时间,她对着电子屏幕在各大平台和网页上搜集信息,或是扮成受害者的家属,向相关人员打电话,寻求更多的信息增量。实习期间,郝莹在带教老师的带领下,...
在韩国驻外,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近”。确实,从首尔坐飞机回北京只需要一个多小时的飞行时间,但是这种“近”也让韩国对于读者来说少了很多神秘感,记者就要更用心寻找选题和切入点,争取在近距离之下,为读者呈现一个“新鲜”的韩国。作为东亚重要国家之一,韩国本身就自带一些受关注的话题,比如韩国的“顶流”——大熊猫“福宝”一家就十分吸睛。
不过,多样化报道的步子只要敢于迈出去,办法总比困难多!如何克服出镜恐惧?其实早在参与中新社新闻直播之前,我就经常有面对镜头报道的机会。早年的我经常跑突发新闻,遇到重大突发事故、自然灾害等,都会赶赴现场进行报道。这种重大突发事件,就会有很多国内媒体同行采用连线、视频等方式,联系在现场的记者进行报道。其中2009年7月的“焦柳铁路广西境内...
叙述,描写,引语,背景”的写作四元素,如何斟酌词句,这些都是在大量的模仿积累之后打下的基本功。在写作过程中,每次当我思路受限停滞时,我就会再去读《看庄浪》去看众多稿件的标题,看《加州暴旱记》和《小二黑结婚》的开头,看《野马的爱情》借鉴故事化讲述的语言……所谓熟能生巧,不仅是自己能写好一个开头,拟好每个小标题,并且也能自己分辨出不同稿件...
2023年2月13日这一天,是我从事“三农”调研报道28年过程中一个振奋、欣慰的日子。当天,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其中提到:总结地方“小田并大田”等经验,探索在农民自愿前提下,结合农田建设、土地整治逐步解决细碎化问题。振奋,是因为这是一项富有突破意义的农村改革探索,它的价值将会被未来的农村发展证明;欣慰,是因为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
今年三月,《城堡里的马原》火了。从流量逻辑来看,这篇没什么修饰性语言、没什么“爆点”的稿子似乎出圈得莫名其妙。但也恰恰是这种朴素甚至可以说简单的文字,给我们呈现了“马原老年丧子”背后的更多面相。没有激流勇进的歌颂,没有义愤填膺的指责,罗兰用她流水一般平和的叙事方式,在读者心中留下了真实的份量。而写出这篇稿子时,罗兰入行还不到两年。此前...
作为一名常年身处基层一线的年轻记者,深知调查研究对于做好新闻采编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多年以来,我的亲身经历和我的采编写作,以及我获得的新闻奖作品,都是历经调查研究得来的。当今,党中央号召全党重视调查研究工作,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对于一名新闻工作者来说,大兴调查研究首先要深入基层一线,时刻与广大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摸实情、查实际、重实干,...
采访组:您1977年正式进入报社工作,当年只有27岁。那一年对于中国来说很不平凡,“文革”刚刚结束,国家宣布恢复高考。作为一名“老三届”下乡知青,您当年是返乡多久后入职《浙江日报》的?是怎样的机缘?杨新元:我到《浙江日报》工作完全是出于偶然。1975年10月,我“下放”农村7年后,被调到湖州永昌丝织厂工作。干了一年不到,有一天,厂里的...
蓦然回首,今年已经是我行走在新闻道路上的第三个年头了。从2020年6月毕业来到城报社,成为初出茅庐的“新人记者”,再到2021年末被派驻到杭州亚组委一线,全身心投入《杭州亚运》官方会刊杂志的采编工作,一路成长,一路收获,逐渐蜕变为能独当一面的“新闻熟工”。成为亚运记者,于我来说是一份荣耀,更是一份责任与挑战。在媒介融合的时代,年轻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