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创建于1915年


曾记否,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们记忆中的华东水利学院,可数的几个系科,可数的教学楼房,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高等教育事业百废待兴,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河海怎样进一步发展?河海如何大踏步前进?河海人在思索,河海人在探求。忽如一夜春风来,神州大地百花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似春雷震撼大地,大江南北涌动了改革开放的浪潮。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尊重知识,师生振奋。风正劲,帆正满,华东水利学院借改革之风扬帆起航。开拓进取、追求卓越,继往开来、追求卓越。三十年锐意改革,三十年长足发展。1985年恢复河海大学校名,1986年常州校区建立,1996年学校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2000年学校隶属教育部管理,2001年现代化的江宁校区迎接新生,2002年学校获准试办研究生院,2005年学校以优秀的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2007年正式批准设立研究生院,2008年河海大学文天学院成立,河海发展的脚步追随着时代的节拍,迈出的每一个足迹踏实坚定。看今朝,河海大学一校三区,规模宏大事业发展,弘扬传统同创辉煌,报效国家积极贡献。岁月如潮,流淌了三十个寒暑春秋;岁月如歌,吟唱着难忘的时代旋律。三十年严谨治学桃李芬芳,河海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在高等教育改革的历程中成长、发展、壮大。培养高质量人才,是学校工作的主旋律,致高、致用、致远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学科由单科性向多科性发展,今天的河海已经拥有16个专业院系,50个本科专业。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7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9个省级重点学科;9个国家级以及省部级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级以及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7个博士后流动站;38个博士点,124个硕士点,18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领域及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授权点。水利工程、土木工程两学科综合实力处于全国领先位置。从水利、土木、港航等传统专业,发展到文、理、经、管、法多学科协调发展。研究生院的成立,实现了学校发展“质”的突破,使得高层次人才培养大步向前。河海大学现已成为具有水利特色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的基地。获准建设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又将河海大学带进了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新高峰,向着特色研究生型大学迈进。三万多名学子,在这里学习知识经受锻炼;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人才培养多层次。新疆学生,西藏学生,还有来自国外的留学生,人才培养多元化。1442工程,基地强化班,海军国防生,人才培养多模式。这里是民族团结进步的快乐集体,这里是五洲四海友人的温暖家园,这里更是求真求知厚德修身的理想之地。三十年教育理念不断更新,学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注重学生素质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建立工科基础课程力学教学基地,四校联办国家人文素质教育基地,建立工程训练中心,设立一批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重量级专家学者与大学生面对面;与海军、武警水电部队共同培养军队科技人才。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力学竞赛、创新思维大赛、水工设计大赛、结构设计大赛,提供机会,构筑平台,鼓励大学生科技创新。机器人足球在国际大赛中争金夺银,挑战杯接连获得优秀奖励,各种创新成果层出不穷,各类知识竞赛捷报频传。下工地,去农村,进街道,入海疆;了解国情,了解水情,了解民情。新一代大学生在实践中成长。十四次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全国先进,健美操在国际大赛中摘得桂冠,足球队在全国高校比赛中身手矫健,大学生“名嘴”在全国辩论赛中一举“探花”。一张张奖状赢得社会的赞誉,一面面奖牌昭示付出的艰辛。良好的就业率,逐年上升的生源质量,彰显了人才培养的成绩。基础宽,重实践,学风好,品德优———这是原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院士对河海学子的评价,也是对河海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肯定。学校的力学教学基地被评为“优秀教学基地点”,涌现出力学、数学、“两课”等基础课优秀教师群体,一批批国家级、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优秀教材、精品课程应运而生。三十年为国家承担重大科研任务做出贡献,学校面向国家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各项科学研究努力做到高、新、尖。我们提出了大亚湾核电站取水口方案,既合理,又省钱;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一万八千公里的海岸线上,我们进行了全国海岸带与滩涂资源调研,为沿海地区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南水北调工程,黄河小浪底水利工程,我们的专家负责项目、监控安全;数字黄河,数字防汛,节水灌溉,沙漠地下水调研,凝聚了河海人的智慧与汗水;沪宁高速公路、长江二桥、江阴大桥、润扬大桥、苏通大桥、南京地铁,这些江苏的标志性成就,都留下了河海科技人的足迹。太湖水污染治理,苏州市城市水环境综合规划,镇江市水环境综合治理专项,无锡水生态水环境治理,一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973”前期专项、“948”项目等国家层面科技计划项目,体现了河海人科研发展的新领域新水平;长江口航道治理、淮河入海水道、二滩、溪洛渡、水布垭、龙滩、小湾、万家寨、向家坝等重大水利、水电工程项目中都有河海人的身影。社会学、人文、经管学科成就斐然,移民研究水平国际一流,成为学校学科发展与科研的新增长点。承接的科研经费跳跃增长,2007年度学校的科技总经费达到3.47亿元。一批科研成果取得重大突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五十多项,省部级奖五百多项。三十年杰出人才不断涌现,河海大学加强培养、积极引进,打造师资队伍的高质量与高水平,推动事业发展、学科继续前进。永远忘不了,严恺院士、徐芝纶院士,呕心沥血毕生付出,著作等身千秋传名,他们的师德风范已成为河海精神的根基。吴中如院士,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丢不下手中的科研;永远忘不了,许多老教授置身于教学、科研第一线,培养桃李,著书立说,提携后代,培养新人。对学校发展充满期待,倾注无限深情。一大批中青年教授、博导,承前启后治学严谨,组成一个个优秀团队、学术梯队,在国内外学术舞台上崭露头角,成为令学校引以自豪的中坚。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榜上有名,有三位教师获得国家级教学名师,长江学者,何梁何利奖,继往开来书写新篇;聘请的一批院士搏导,为河海的发展献计献策,奉献智慧。院士论坛、博士论坛、校长论坛,教育论坛、江海论坛、水信息论坛,交流研讨,学术气氛浓烈,也成为年轻学者提高学术水平、拓展知识结构的课堂。三十年校园环境建设,旧貌换新颜,国家“211工程”的实施,改善了办学条件,提高了办学层次,优化了学科结构,河海的综合实力显著提高,校园面貌换地改天———现代化的图书馆,查阅学习更加便利,国家重点实验室设施一流,令人感叹的水资源实验大厅,严恺馆、闻天馆与芝纶馆相继落成使用,科研设备更新换代,教学仪器完备先进。信息化校园高效便捷,办公环境舒适温馨,体育场、体育馆、健身房、游泳池,体育设施的改善,推动了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学生城、多功能厅、小浪底音乐台,为学生娱乐活动提供了理想的场所。校本部悠久的校史沉淀、众多的人文景观,构筑了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常州校区具有江南风格的校园建筑幽雅宜人,若水广场烘托出水文化的真谛。江宁校区的现代化气息里揉进了节水型生态校园。三个校区互为补充,相得益彰,营造了学校更大的发展空间;校园内绿树成茵,花木葱茏,环境宜人。白天花草悦目,夜晚灯箱斑斓,筑成优美的科研和育人的环境。三十年不断提升社会影响力,河海积极推进依托社会各界力量,促进学校事业的发展。成立了合作发展委员会,与130多个水利、电力、交通、环境等系统的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与长委、黄委、昆明院成勘院等单位共同建设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与苏州市、常州市、南通市签定协议,谋求合作、共同发展。河海面向世界,国际交流合作的步伐始终未停。为4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近千名博士、硕士、学士;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50多所高校,联合办学,合作科研;参与国际重大研究课题,主办承办国际学术会议,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派教师出去进修、访问,选学生出国留学、深造,国际合作向深度开拓,国际交流向广度进军。三十年坚持管理体制改革,推陈出新,学校坚持探索与实践,努力打造高水平大学,不断提高管理质量与水平。学校的团结和振兴,离不开党的建设工作的支撑。党的建设成就不凡,依法治校,以德立校,加强干部的队伍建设,廉政建设,制度建设。引入竞争机制搞好学校后勤,教师住房得到很大改善,离退休同志也有活动中心,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唱歌跳舞一展风姿。校园文化丰富多彩,高雅艺术走进校园,科技节、艺术节、金水节节节精彩,合唱比赛、演讲比赛、跳绳比赛场场争先,河海大学正成为师生员工的精神家园。学校的党校获得“红旗党校”,学校获得全国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学校还多次获得江苏省、水利部文明单位等荣誉河海大学事业发展壮大,离不开党和国家对水利人才教育事业的重视与关心。难忘的1985年,邓小平为学校题写了河海大学的校名;难忘的1995年,江泽民、李鹏等亲笔题词,祝贺学校建校80周年;难忘的2005年,河海90周年校庆前夕,温家宝总理亲临河海,看实验大厅,问教师冷暖,听学校介绍,与学生谈心,以“献身求实负责”的水利精神寄予期望,在图书馆前演讲的话语言犹在耳激动人心。各级党和政府对河海的发展,都给予积极支持与亲切关怀。难忘的建校90周年庆典,隆重而热闹,河海大学笑迎四方嘉宾。全国政协原副主席,教育部长、水利部长,省委省政府领导,共和国的将军,以及中外兄弟高校的校长嘉宾,亲临学校祝贺校庆;庆祝大会上教育部长、水利部长签定协议,两部共建河海大学,来自全国的新老校友欢聚一堂,与我们共同描绘发展的前景。朝气蓬勃,河风海韵,万人表演,河海人沉浸在节日的喜悦中,一系列的庆祝活动,激发了河海人热爱河海、歌颂河海、祝福河海、奉献河海的深情,河海人对未来无限遐想满怀豪情。三十年,我们薪火传承,三十年,我们携手并肩。老一辈河海人把科教兴国当作己任,新一代河海人追求卓越奋力向前。这是值得纪念的三十年,这是值得自豪的三十年,我们牢记“发展是硬道理”这样的话音,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我们努力建设和谐校园。岁月流金,真情永在,今天的河海大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将不负党和国家的重托和厚望,锐意改革,开拓进取,为把河海大学建成具有国际一流水利学科与若干优势学科,多学科综合发展,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河海大学从历史中走来,迎着太阳奔去。河海人将会一如既往,朝着新的高度,奋力腾飞!张建民孟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