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思考,在前行的路上———研究生教育十周年暨学科建设研讨会培养单位负责人发言摘登



  李伟
  中国马克思主义学院


  吴鲁平青少年工作系


  陈树强社会工作学院


吴用法律系


谭祖谊经济系


  罗自文新闻与传播系


  柴宝勇
  公共管理系


  张跣
  中国语言文学系


  我校从2004年开始招收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刑法学2个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从2007年开始,原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分为2个专业招生(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属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属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2009年,院系机构再次调整,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归属到新的马克思主义学院。2012年,我院新增了外国哲学专业并招生。
  我院研究生培养工作具备以下特点:不同学科相互支撑,形成增量协调优势;培养模式丰富多样,“第二课堂”发挥作用;严格管理不能松懈,建章建制立好规矩;充分发挥现有资源,着力提高教育水平。
  现在,我院的研究生培养工作存在以下问题:招生录取名额过少,学科地位难以体现;优秀生源供给不足,学生质量参差不齐;入学动机多种多样,培养模式难以覆盖;导师责任不清不明,缺乏有效制约机制;课程设置不甚合理,教学质量有待提高。
  未来,我院将调整课程设置方案,提高教学质量;加强交流合作,开放培养体系;加强制度建设,优化导师制度;注重调查研究,优化考核体系。
在近10年的发展中,青少年工作系研究生教育工作快速发展。学科专业点不断壮大;招生人数不断增加,生源质量明显提升;导师人数不断增加,导师队伍教学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学科结构日趋合理;不断探索并创新思政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严格管理,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研究生培养走向制度化,教育、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针对高校思政专业普遍存在的招生难、出口难、学生进校后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我系坚定不移地走与时俱进的创新改革之路,特别注意“两个坚持”: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与社科理论和方法知识借鉴相结合。二要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理论研究与紧密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尤其是结合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而展开的理论研究或实证研究并举。未来,我们将为建构新型思政的“话语体系”做长期努力;走“科学化”之路;建构志同道合的“学术共同体”,加强沟通与交流;成立学科建设专家指导小组;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
社会工作学院于2006年成功申报社会学硕士研究生点,2007年招收首届学生,2011年获批成为社会学一级学科点。
  我院注重打造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建构教学、研究、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方面,注重课堂教学,亦注重实践教学;在研究方面,鼓励导师带领学生科研,也鼓励学生自主开展研究,尤其是积极参加学校资助的研究生科研项目;在社会服务方面,鼓励导师在开展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时引领学生参与,同时,激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我院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以项目的形式组织学生赴境外学习交流。我院还把在本科生中推行的“全程育人”学生工作体系应用在研究生工作上,分阶段、全方位地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入学适应、社会适应、就业指导等服务。
  未来,我院将解决以下问题:一是积极申报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二是认真研究社会工作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之间的区别,进一步明确专业型硕士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方法;三是对原有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较大幅度修订,进一步明确应用社会学和社会工作两个方向的培养方案;四是配合研究处进一步完善有关研究生的规章制度。
法律系自1993年建系,从2003年开始招收刑法学硕士研究生,迄今已有10年,共培养研究生586人。目前,我系硕士生导师为35名(含1位校外专家)。
  回顾10年的研究生招生培养工作,我系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主动推进和完善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推进校外兼职导师聘任工作,目前聘任了60余位;推进实践类课程建设,培养学生的司法职业能力;推进研究生科研工作,实施研究生科研立项资助计划;推进研究生海外交流项目,顺应国际化办学的大趋势。
  同时,我系研究生教育也面临一系列问题和挑战。第一,需进一步完善研究生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第二,需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入学生源质量;第三,需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第四,需进一步加强研究生教材建设;第五,需进一步加强学科点建设工作。
2006年,世界经济学获批理论经济学二级学科硕士点;2011年,经济系获得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同年,在该一级学科之下,设立金融学和数量经济学二级学科硕士点。
  我系研究生培养历程有以下几个特征: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控制招生规模,走“少而精”的发展道路;培养质量很高,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生源质量相对较低,本系本科毕业生报考人数较少,但增长快;研究生师资力量比较弱,指导教师专业学术背景多元化。
  今后,经济系将优化专业布局;继续控制招生规模,坚持培养“精英人才”战略;进一步优化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加强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努力提高生源质量,以高质量的培养过程和良好的毕业生就业质量,吸引本校优质生源;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整合现有师资力量,提高教师科研水平,大力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充实导师队伍。
新闻与传播系研究生包含新闻学、传播学两个专业。总体上,我系研究生生源质量有一定保证,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研究生学科体系;建立了一支有特色的研究生导师队伍;课堂教学、专业实践、学术能力培养等教学体系相对比较完备;教学方式多样;实行研究生读书报告会制度,学生学术能力有较大提升;研究生培养目标较为明确,研究生就业总体形势较好,特别是就业质量很高。
  当前,我系研究生教育主要存在下列问题:学术型定位和现实就业需求之间存在矛盾,培养目标需进一步科学化;受师资结构影响,课程体系需进一步优化;教学方式需进一步多样化、科学化,教学质量需要进一步优化;相对忽视了对学生隐形能力的培养与监控,培养管理需进一步细化。
  今后,我系将主要从学科建设的软件体系上下功夫,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力争打造两支队伍,制定两个计划: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稳定的前沿研究方向、可持续的发展规划、结构优化的学术梯队。以申报卓越人才培养基地和专业硕士为推动,为研究生营造更好的学科环境。还要优化培养方案,夯实学生专业技能,建立培养效果反馈机制。
公共管理系设有社会管理二级学科硕士点,明年开始招收首届研究生。目前,政治哲学二级学科硕士点正处在论证阶段。一个学科的设立,需要具备内在的逻辑性,要与学校的特色相结合。社会管理和政治哲学二级学科硕士点都符合我校的特色和定位。
  从长远来看,我系在办好现有学科点的基础上,要依靠社会管理二级学科硕士点培育行政管理和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依靠政治哲学二级学科硕士点培育政治学一级学科,着重突破瓶颈,进一步实现学科整合,真正体现学校的的青年和政治特色。这也符合社会对学校的期待。
  我校在设立公共管理硕士(MPA)上具有多个优势:符合我校特色,契合我校的发展定位;依托团中央的组织系统支持;我校有培训团干部的优厚资源和优良传统;MPA能整合学校各学科资源,以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为主,兼有经济学、管理学甚至社会学课程等。
2013年,中国语言文学系获批目录外二级学科硕士点。目前,文化哲学硕士点正在建设中。文化哲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型学科。一方面,它将哲学作为文化研究的对象,采用“文化性”思考的范式,把价值世界与现实世界相结合,寻求哲学可能具有的更大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它对文化进行“哲学性”思考,通过对文化符号的不断反思和追问,对文化模式和文化精神展开形而上的思考,探寻贯穿多种文化现象的普遍性结论。
  文化哲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的设置十分必要。首先,它适应了学科发展的现实要求,将进一步促进该领域学术研究的蓬勃发展;第二,对文化进行哲学性思考,对哲学进行文化性思考,实现不同学科、不同研究方法之间的相互贯通,在价值世界与现实世界、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寻找学术新的突破点和生长点。
  文化哲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系统掌握文化哲学一般知识,深入理解中西文化哲学的基本问题,尤其是其中关于文化批判、文化形态、文化主体、文化价值、文化传播领域的研究,能够把哲学与文学、史学结合起来,具有较宽广的学术视野和一定的科研能力,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胜任与本学科相关的教学、科研、管理等实际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