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是曲周实验站建站40周年。四十年来,农大人与曲周人民共同谱写了长期合作、共荣共赢的恢弘乐章。一个大学和一个县长期全面合作四十年,这在中国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任凭风云变幻,但农大人的传统没有变,农大人和曲周人民的感情没有变。
是责任、事业和感情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农大人扎根在曲周,和曲周干部群众共同奋斗,为曲周,为黄淮海平原、为中国农业农村发展无私奉献。
在曲周实验站团队中,具体有多少代是不好划分的。我属于哪一代,我也搞不清楚。我只知道他们中间有我的老师和老师的老师,有我的学生和学生的学生。
李连捷院士是在曲周最老的一代,四十年前年过6旬的他也曾来到曲周,与自己的学生们一起为曲周盐碱地治理尽力,至今曲周人民还记得他挥镐挖沟、推车拉土的身影;石元春、辛德惠院士他们是曲周试验区的创始人,他们与他们的同辈们最早来到曲周,住“三漏房”(漏风、漏雨、漏土),吃“两红饭”(红薯、红高粱),风里雨里、严寒酷暑,做调查、做研究、改土治碱,在曲周留下了许多家喻户晓的传说;比他们晚一代的黄仁安、肖荧南、李维炯等老师也毫不吝啬地将自己的年华留在曲周。黄仁安老师为了堵住塌方的渠道,不顾刺骨寒冷,跳入水中;李老师、肖老师为给当地老乡引进项目,翻车遇险,几乎丧命,爬起来继续工作;再后来的翟志席、马永良、吴文良、宇振荣、牛灵安、李季等等,也在面对出国、经商的诱惑时,义无返顾地选择了“下海”下黄淮海,把青春留在了曲周;我是 1983年第一次去曲周,石元春先生带我们地貌与第四纪实习。那次我看到了尚未治理的盐碱地,盐土堆林立,寸草不生,深深为之震撼;也看到了治理后的丰收景象,深深为先辈功绩而骄傲;也体会到了曲周人民和农大的感情。正是这些促使我在毕业后来到曲周试验区工作。一也许是巧合,也许是必然,曲周试验区科研团队中共产党员是主体,几乎全是党员。共产党的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共产党员的责任就是为人民服务。
我刚去曲周的时候,尽管工作、生活已经有所改善,但是曲周仍然还是贫困落后的曲周,实验站经常停电停水,我最长的一次七天没有洗脸 (可能也是我太懒的缘故)。辛先生带着我们跑遍了曲周,跑遍了邯郸市,到田间地块,采土、取水化验,在农户炕头调查访问,白天跑野外,晚上则在昏暗的灯光下,研究讨论制定规划;一个抽屉盒、一个电灯泡、一块玻璃板就是我们的绘图桌;实验站的一辆破旧金杯面包车拉我们跑了几十万公里。那时我的孩子刚出生,连续两年在曲周的时间都达到170天以上 (不包括来回路上的时间),学校规定180天可以奖励工资一级也没能捞上。许多同学出国深造,同龄的同事都提了职称。当时情绪也有所波动。辛先生总是不断地教导我们,人生的价值就是为人民服务,名利都是身外之物,坚持始终必成正果,为人民服务其乐无穷。辛先生的言传身教,激励我们坚持了下来,在曲周落后面貌中实现了自我。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辛先生的座右铭,开始我们觉得似乎有点“讲大话”,当他去世后我们整理他的日记,才知道“为人民服务”是他的心声。
为人民服务是曲周试验区的团队精神。二作为教师、科研人员做科研天经地义,作为农业科研下乡也是必然的。但是曲周试验区的科研不仅是做课题,而是做事业。做事业就不能参杂私心杂念,做事业就必须坚持始终。事业的责任激励我们长期不间断地在农村第一线研究与实践。曲周人民需要的就是我们的研究课题,农业农村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我们的研究项目。
在综合治理阶段,我们奔赴曲周重盐碱区就是为了解决长期阻碍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的“旱涝碱咸”问题,经过十个春秋的奋斗,在摸清水盐运动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整套综合防治措施,并由一代、二代、三代试区扩展到全县28万亩盐碱地,取得了“改土治碱”的伟大胜利。
在综合农业阶段,我们把提高粮棉产量与提高农民收入作为我们的目标。我们开展了农牧结合、温室蔬菜、农产品加工等“非专业”的研究;组织农民成立了“曲周农民新技术协会”,推广农业新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千方百计提高农民收入。
在卖粮难、农业生产徘徊的时候,我们与曲周县共同制定了“曲周绿色产业发展规划”,推动曲周农业的发展;帮助农民建立有机农业生产合作社;帮助曲周县发展农业产业龙头,林板一体化产业、天然色素产业、畜牧养殖产业等等都凝聚了我们的心血。
随着曲周县的发展,单靠农业已经不能支撑曲周县经济的增长,为此我们和县委县政府不断地研讨提出了曲周县城乡一体化产业发展战略,完成了城乡一体化新农村发展规划,规划形成 “1城4镇68村”镇村体系,并且建立了新农村建设的样板:我们倡议企业成立了“曲周新农村建设有限公司”和他们合作建立了白寨新农村建设样板,以产业化发展促进人口集中;在小弟八村建立了村庄就地改造,农民自主逐步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样板;不仅推动了新农村建设,也为曲周城市化和工业化争取了土地空间。
曲周县、黄淮海平原农业农村发展就是我们的事业。三四十年来,实验站站长已经更换8届,曲周县委、县政府也换了若干届,但是农大和曲周人民长期建立的感情日久弥深。这既是我们为曲周人民服务的动力,也是曲周试验区能长期发展的保证。
我这里讲两个亲身经历的故事。
1999年辛德惠先生逝世,按照先生的遗愿,曲周人民把他的骨灰葬在曲周。第二年清明节,一早四面八来的乡亲们涌向曲周实验站,一里之外“三码车”全部熄火,六路纵队排队进入墓地前的小树林,近千农民鸦雀无声,为他们敬爱的辛老师祭奠、扫墓。其场景让人震撼。
2010年7月22日,当我卸任曲周实验站站长,暂时告别曲周回北京。曲周县17个委办局的领导而且多数都是一把手,赶到实验站为我送行,一直送到高速入口处,依依不舍。我掉泪了。我感受到了他们的感情,也感到了身上的责任。
我还是曲周试验区团队的成员,我愿意担当起薪火传承的责任,把科学、为民、奉献的曲周精神永远传下去。
最后,我以一首小诗结束我的演讲:
曾许葬身恩师旁,早将曲邑作故乡。
无悔汗水浸浮卤,常怀科学图富强。
绿色空间自然美,丰裕生活万民康。
功名利禄云烟过,坦荡人生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