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我心中的农大人●胡耀东









  今天,受曲周县委林元达书记、石磊县长委托,代表县四套班子和47万曲周百姓,参加中国农大组织的弘扬曲周精神报告会,我深感荣幸和激动。
  作为曲周县四套班子中的一名老同志,我生在曲周,长在曲周,工作在曲周。无论在乡镇,还是担任农业局长、农业副县长,可以说与中国农大打交道比较多。在曲周大地上,我亲眼目睹了农大师生栉风沐雨、追求真知、奉献社会的崇高精神,见证了千年“盐碱滩”变身“米粮川”的历史创举,民间百姓口口相传“先有实验站,后有曲周县”,一代代农大人用行动诠释了校训“解民生之多难,育天下之英才”
  的内涵和真谛。当前的曲周,依托贵校科技、人才等优势,正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已经踏上由“大农村”向中等城市的嬗变之路……县校合作的四十年,也是曲周跨越发展、成就奇迹的四十年。一路走来,实验站、农大人留给曲周太多的成果和感动,今天讲曲周精神,先从我心中的农大人说起,因为一代代来曲工作的农大人,将曲周精神——“责任、奉献、科学、为民”这八个字,诠释得淋漓尽致,情真意切。
  看如何将“责任”作为持续动力?
  责任是压力,更是动力,对工作、对事业默默付出、追求卓越的那股劲儿。40年来,一批批农大人为了肩上的责任,付出了太多太多。
  1973年,周恩来总理作出“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水利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指示。
  应邯郸地委请求,以石元春、辛德惠为首的盐碱土改良研究组,进驻曲周北部盐碱地中心的张庄村,建立起“治碱实验站”,开始了“改土治碱,造福曲周”的伟大事业。令人钦佩的是:研究组成员远离都市生活,抛家舍子,扎根曲周,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建站初期,他们吃的是红薯干、茅草根和红高粱混在一起的“三合面”,住的是漏风、漏雨、漏雪的“三漏房”,即使是改善生活也仅仅把咸菜用油炒炒吃而已;老一辈农大人就是在这种条件和环境下,创造了黄淮海平原盐渍化低产地区丰田高产的神话。
  如今的实验站,更有别一番景象。一批批农大教授和学生长期工作在农村一线,与当地农民同吃住、共劳动,将农业技术理论毫无保留地播撒在行株之间。万亩“双高”基地的示范成功,使曲周率先建成吨粮县;节粮型蛋鸡项目的建成投产,为周边四省蛋鸡品种的更新换代趟出了一条新路。这一切,浸透和包含着太多农大人的心血和汗水,每一个曲周人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现在想想,是什么动力支撑一代代农大人为此无悔付出,甚至倾注毕生精力?两个字——“责任”。早期的“改土治碱”,承载着全国盐渍化低产地提质增效的厚重责任;近期的科技示范与推广,肩负着保护国家粮食安全,造福一方百姓的重大责任。“责任”二字,已经让一代代农大人付出了太多心血与汗水,也必将成为中国农大与曲周携手奋进的持续动力。
  看如何将“奉献”作为最高境界?
  奉献,听起来老生常谈,常被视为空话、套话,但在农大人身上确是最真实、最真切的体现。下面,我们聊聊辛德惠院士,看看什么叫“吃苦与奉献”?
  1995年8月,当时我担任曲周县农业局长,一次偶然的机会到实验站洽谈农业园区开发事宜。记得那天,天气闷热得令人窒息。走进辛先生的办公室,我被眼前呈现的一幕惊呆了:一个体态消瘦的老头,光着膀子,穿着大裤衩,正在汗流浃背地伏案写东西;一台老掉牙的电扇蹲在墙角,吱吱扭扭地摇头吹着热风;书桌上摆放着一摞又一摞的书稿,还有一堆方便面盒子。如果没有那副宽幅眼镜,我几乎看不出来这位不修边幅的老头儿,与本地的农民有什么区别。
  回到县里,我立即向县政府领导报告,建议为辛先生装配一台空调,并顺利得到了批准。辛先生知道后,坚决不同意,说:“站里那么多同志,都没有空调,我作为一站之长,怎么能搞这个特殊呢?”在农大实验田里,人们经常看到他戴着一顶草帽,亲自带队在田间地头参加劳动,测量数据,一干就是几十年,把最宝贵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曲周,被当地老百姓亲切地称为“草帽院士”。
  回过头来看一看,研究出中国农业“两弹一星”的院士,竟然曾经生活得如此艰苦,工作得这般执着,奉献得那样无私。从辛先生身上,我们体会到“奉献”的真正内涵,真的需要曲周和农大的年轻人认真品味、感触……..
  看如何将“科学”作为核心支撑?
  曲周向往科学,农大播撒科学,两者因对“科学”的执着追求而结缘。在这里,我特别要讲一下中国农大李晓林教授和他的科技小院的故事。
  2012年4月,河北曲周科技小院的经验做法,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朝闻天下》等栏目进行了连续报道,称:科技小院,打通了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最后一米。但是,又有几个人知道科技小院创建背后的辛酸和“双高”示范基地建设中的艰辛呢?
  2009年夏天,农大帮助曲周建立万亩“双高”示范基地。李晓琳、张宏彦教授带领研究生们,冒着炎炎烈日,蹲守在田间地头,穿行在阡陌小路上,手把手教授农民灌溉、施肥和喷药。示范基地164亩夏玉米示范田的所有数据全部由他和研究生亲自采集,每一块地的产量都按照严格科学的方法进行取样、测产。整个夏天下来,人变得又黑又瘦。此外,他们利用农闲的有利时机,在乡、村科技小院开展大培训,编教材、制漫画,建立农业技术宣传长廊,形式多样,通俗易懂。培训过程中,他坚持每天亲自讲授2—3场技术培训课,中午顾不上休息,晚上还要准备次日材料,台灯经常亮到深夜。当年,他们在曲周举办了100多场培训课,培训农民5000多人次,一直忙到腊月二十三才带领学生们返回学校。
  给我印象较深的还有2010年。当年,李晓林教授对曲周2300亩小麦高产高效示范方,全部建立了农户技术挡案,对各农户地块整个生育季节的情况进行了详细记录,每组数字、每张照片都是由他和研究生们亲自采集,所有档案材料堆放在一起足有半尺多高。当地农民这样评价他们,“李教授和他的学生们,比咱还能吃苦,整天忙这忙那,从来没见过他歇过,还没见过这么勤快的“农民”。
  当前,“科技小院”成为全国农技推广典范,“双高”示范基地为北方粮食增产趟出了一条新路。这些成绩,源于农大人对曲周的深厚情谊,更源于对“科学”的不懈探索和执着追求。
  看如何将“为民”作为第一根本?
  “解民生之多艰”,中国农大说到了,更做到了。40年来,一代代农大人用心血和汗水诠释了它的深刻内涵,曲周百姓脸上的笑容便是最真实的写照。
  2011年,曲周小麦、玉米两 熟 耕 地 平 均 亩 产 达 到1000.3公斤,在全市率先实现“吨粮县”建设目标。连续七次被评为 “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先后获得“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河北省“2011年度粮食生产吨粮县”等荣誉称号。可以说,没有改土治碱的成功,“盐碱滩”不会变成“高产田”;没有一代代农大人的无私帮助,曲周经济社会发展不会取得今天的成就。
  中国农大为曲周百姓做了太多工作:驻曲研究生先后引进了秸秆还田等先进技术17项,中国农大的 “农大108”等新品种36个,推广高新技术成果45项,科技对农业和县域经济的贡献率分别达到72%、56%,全县农业产业化率达到68%,良种普及率达到90%以上。先后培育形成110多个特色专业村,涉农商标160多件。特别是在农大研究生的帮助下,大河道乡老营村培育出无籽西瓜、方形西瓜、带字文化西瓜等,注册“老营”品牌,产品远销周边省市,出口韩国、日本;槐桥乡相公庄村苹果引进推广苹果滴灌、测土配方施肥、壁蜂授粉等栽培新技术,注册苹果品牌,产品打入一线城市高端市场。
  曲周的老百姓早已把农大人当成离不开的自家人。逢年过节,他们会真诚地邀请农大师生到家做客,虽然话语行动很朴实,但流露出对农大师生的真挚感情……这便是“为民”之根本。
  四十年来,一代代农大人与曲周儿女始终将“责任”作为持续动力,将“奉献”作为最高境界,将“科学”作为核心支撑,将“为民”作为第一根本,携手奋进,克难攻坚,共同书写出气壮山河的恢弘篇章……“汗撒万亩盐碱滩,科技播满行株间,志在田畴美如画,誓叫凤城展新颜。”这首小诗,是对县校合作40年的真实写照,同时也表达出曲周人民对农大师生的感动、感激和感谢!
  四十年很短,白驹过隙,弹指一挥……四十年很长,筚路蓝缕,镌刻辉煌……站在新的起点,让我们携起手来,朝着“一心为民”的根本目标,不懈努力,共同奋斗,相信曲周和农大的合作之路定会越走越宽,我们的明天定会更加绚丽、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