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学生们的“大家长”———记我校首届教学名师何梅琴





  顶着一头齐耳短发,长款风衣干净干练,清瘦的脸上总是浅笑盈盈———这是文学院院长何梅琴给人的第一印象,和蔼可亲,课间在教学楼的走廊常看到她与老师或学生聊天。
  然而熟悉她的老师或学生都知晓,工作起来的何老师,那是雷厉风行、一丝不苟。很多老师提起她都打趣说:“何院长啊,为了学生,简直是一个‘工作狂’。”“把课堂交给学生”
  何梅琴教授,1985年大学毕业来到平顶山学院,从事中文专业的教学。任教以来,讲授《中国古代文学》、《史记研究》、《古代文学经典选讲》、《大学语文》等课程,2005年至今任我校文学院院长。
  凡是上过何老师课的同学,都很喜欢她的讲课方式。在采访何老师时,问到她讲课有什么秘籍,何老师笑着说:“教学没有固定方法,要因人而异,作为老师,要因材施教,现在的学生思维很活跃,有时我会把课堂交给学生。”为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何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喜欢把讲台让给学生,她指定篇目让所有的学生备课、写教案,在她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讲课,自己评课,遇到有争议的问题时,她会让同学们进行辩论,然后她再点评。一讲一评加辩论,使整个课堂都变得鲜活了起来。
  2009级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许东同学最佩服何老师讲课,他说,用孔子的一句话形容何老师的课就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何老师在讲《史记研究》时,不用看课本,大段大段的《史记》文本便可脱口而出,一字不差,老师都可以身作则,学生更无理由偷懒。
  何老师向来对学生要求严格,但是严格中不乏幽默,有次快期末时,有几个学生上课迟到,她没有直接批评这些学生,而说:“整个学期大家都表现很好,没有人迟到,到了学期结束的时候有同学迟到了,可不能‘晚节不保’呀,要坚持到底、善始善终。”迟到的同学听到这些话都感到很惭愧,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迟到了。“学生工作无小事”
  自参加工作以来,何老师担任过班主任、党总支书记,她总是想方设法与学生“零距离”接触。
  何老师在担任班主任时,经常深入班级,深入学生,和他们交心聊天,了解各方面的情况,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她至今都很清楚地记得她的第一届毕业生———八五级中文一班的学生们,班上许多学生的名字她都能够脱口而出,每位同学家庭地址都能一一道来。何老师对学生举办与专业相关的活动非常支持。文学院“太阳剧社”刚成立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演出话剧《白毛女》,何老师冒着酷暑,到市里剧团为学生借服装、买道具,前前后后忙个不停,当晚的演出很成功,一千多人的科技会堂座无虚席,《平顶山日报》、平顶山市电视台都给予了报道,而演出结束的当晚她竟晕倒了,但是她说,只要为了学生,就算付出再多她都心甘情愿。
  2000年,何老师任文学院党总支书记,为了与学生接触更多,她把每周二下午设为“书记接待日”,倾听学生的心声,多渠道了解学生的各方面情况,只要对学生成才有帮助,无论事情大小,她都会尽全力为学生解决难题。
  2005年至今,何老师任文学院院长。作为院长的她依然关心着学生。2012年6月,当何老师出现在学生们自编自导的微电影《无明》和《暗金》的首映现场时,当场的同学都感动不已。参加首映会的杨鹏同学说:“这是我们学生自己举办的小活动,何院长的到来让我们很受鼓舞。”何老师说,只要对学生有帮助,只要有利于锻炼提高学生的能力才干,不管多忙,学生的活动,她就一定要到场去看一看,给他们鼓鼓劲儿。
  何老师注重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对于课堂教学,她要求每个老师必须高度重视。文学院专业课老师高冠琳说:“何院长常说我们当老师的,干的都是良心活。作为老师,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养,要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特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好每一节课。她对我们年轻教师很关心,她经常跟我们专业课教师一起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的研讨,使我们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跟踪式”服务 感动毕业生走出校门的学生像离开家门的孩子一样,让何老师牵挂着。近几年,文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毕业生陆续走上工作岗位,而今年2009级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学生有200多人目前在校外实习,2012年12月份她亲自带领几位老师到毕业生和实习生比较集中的郑州、濮阳、济南等地考察,这让同学们很受感动。很多学生见到何老师就像见到了亲人一样兴奋,刚见面就扑过去与何老师拥抱,拉着何老师的手撒娇一样地讲他们工作的体会。这些用人单位的负责人说,用了那么多毕业生,还是第一次见到院系领导、老师来走访、慰问、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你们对学生太负责了。
  何老师说他们看到自己的学生在工作岗位上能够熟练运用在校时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感到很欣慰。通过实地考察,了解了用人单位的需求,从而对现有的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改进。比如她们通过这次考察了解到创意策划、文案写作、摄影摄像、影视后期剪辑等方面的人才备受用人单位青睐,回来后,何老师就带领老师着手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在新方案中,增加实践课的比例,突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以求与社会完成更好的对接。
  27载从教严格谨慎,每日工作以身作则,干练又不失温柔,女中豪杰,感性之至。政治上关心学生,生活上帮助学生,学习上引导学生,工作上支持学生。她是学生们的“大家长”,学生都想与她接触。“为了学生再苦再累都值得。”这是何老师常挂在嘴边的话。“工作再忙也要按时吃饭。”这是熟悉她的人常跟她说的话,但是这位“工作狂”为了学生的成长和教育,工作起来非得做到极致,往往忙完才意识到肚子饿,此时却已过了饭点很久。
  (大学生通讯社记者 刘向伟 王婧仪 张利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