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高端领军人才一流”解读
访人事处处长陈昉源


  记者:从人事工作的角度看,高端人才的引进、培养与使用如何有效衔接?您能否介绍我校“卓越2512人才工程”的主要内容?
  陈昉源:人才的引进是基础,培养是途径,使用是目的。坚持引育并重,培养优秀人才,引进拔尖人才,通过以才引才、以才聚才、以才育才,造就一支整体素质高、学术实力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教师队伍。积极创造条件,人尽其才,用当适用,充分发挥高端人才在学科、团队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卓越2512人才工程”重点在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培育学科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等方面实现突破,全面提升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学术水平和发展能力。“2”指的是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科学家20人左右。包括“国家特支计划”杰出人才、“两院”院士、“千人计划”入选专家。“5”培养指的是指优秀学科带头人50名左右,包括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特支计划”领军人才、湖北省“百人计划”入选专家等。“1”指的是培养学科领域或方向优秀学术带头人100名左右,包括“楚天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农业科研杰出人才等。“2”指的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潜能的青年教学科研骨干200名左右。
  记者:党代会报告提出,未来五年,学校力争引进400名左右的优秀专任教师,其中海外背景的优秀博士150名以上;力争新增院士1-2名、“千人计划”特聘专家5-10名、长江学者3-5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6名、国家教学名师2-3名、国家和省部创新团队8-10个。人才引进我们建立了学校、学院和学科的三级责任制,可以说是全校上下人人肩上有指标,它如何具体落实?
  陈昉源:学校建立了学校、学院、系三级“领导联系人才制”,成立了人才建设领导小组。书记、校长任组长,战略科学家及教学、科研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负责人才建设规划及重大事宜的决策;下设办公室,分管副校长为主任,人事处处长为常务副主任,统筹人才建设各项资源,协调办理日常具体事务。学院层面,党政主要负责人为人才队伍建设第一责任人。学科层面,学科领域高岗专家岗位职责中明确规定要承担学科队伍建设任务,要积极引进人才,充分依靠专家以才引才、以才聚才、以才育才。
  全校上下齐抓共管,共同致力于人才来校后的工作、生活服务,让人才“引得来,留得住,干得好”。学校“管政策”,负责政策调整、制度改革以适应新的人才引进形势需要;基层“管协调、管服务”,甘做“人才”的搬凳人,协调好各方力量和资源,为人才的工作和生活提供高效优质服务;学科专家“管规划、管标准”,做好学科与人才规划,不断提高引才质量标准,完善引进程序,严把质量关。
  记者:学校在人事制度方面如何创新人才引进机制、激励机制、退出机制和评价机制?
  陈昉源:在人才引进机制方面,学校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形成了“以才育才、以才引才、以才聚才”的良好氛围。各学科高岗专家均肩负人才队伍建设的职责,从人才的引进、培养、团队建设到实验室(研究室)、课程、项目建设等各个方面,充分发挥高岗专家的带动和培育作用。高岗教师,特别是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以培养超越自己的人为重要历史使命。
  在人才激励机制上,学校围绕积极向上的原则,根据事业发展目标定位,创新人才工作途径,整合人力、物力、财力等显性资源,优化信息、氛围、学术等软环境资源,构建人才成长的摇篮和可持续发展的平台,挖掘人才潜力、发挥人才效益。比如鼓励人才海外访学,并在制度上保障原有收入不减;围绕激励提高,改革职称评审办法,提升教学科研水平;出台学校综合奖励办法,激励教职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做出贡献。
  在人才退出机制上,规范岗位聘用,坚持“岗位到学科(科室)、职责到岗位、分类设岗、目标考核、聘约管理”的全员聘用制度,将年度考核与聘期考核相结合,逐步建立非升即转或非升即走的流转有序、进出通畅的人才退出机制。
  在人才评价机制方面,针对不同学科发展状况、不同性质工作,学校坚持分类指导原则,逐步建立健全不同岗位类型、不同学科特点的注重质量与业绩的绩效评价体系,并按照岗位特点对不同类型人员实行分类管理。
  记者:党代会报告提出,学校将投入人才队伍建设经费2亿元。这笔钱怎么花,会在未来5年具体投入到人才队伍建设的哪些方面?
  陈昉源:经费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学校历来高度重视,2亿元是预算内经费,我们相信只要有高水平人才,学校在经费上将会继续坚持上不封顶原则。这些资金主要是投入在新进人才条件建设和已有人才培养上。这也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信号:人才是可以集聚、创造资源的第一资源,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学校主要资源均应围绕着人才进行配置,各单位要想争取学校建设资源就必须大力引进和培育“标签人才”。
  首先,在人才引进上。学校将不断加强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坚持高端引领,坚持以才引才,充分发挥中央、教育部、湖北省各类人才计划的平台作用,逐步完善高端引领、分层引进的人才引进体系。通过“千人计划”、“百人计划”引进一批国际知名、能够带动学科发展的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通过“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楚天学者计划”引进一批在国际学术界有一定影响的高水平学科带头人;通过“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引进一批优秀学术人才。此外,提倡以用为本,不求所有、不求所在、不求何来、但求所用,支持和鼓励通过短期讲学、学术合作、联合培养等方式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
  第二,在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的同时,学校将更加重视现有人才的培养,完善覆盖各层次人才的“狮山卓越师资培养计划”。结合中央“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也称特支计划或万人计划)”、湖北省高端人才支持计划(“楚才攀登计划”),启动了“院士有效候选人”和“国家级人才项目有效候选人”培植计划;稳步实施“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后备人选培植计划”,启动了“人文社会科学优秀青年人才培养计划”、“狮山青年学者”资助计划和“狮山青年骨干教师研修计划”,通过稳定支持培育了一批青年骨干。在此基础上,以领军人才为核心遴选一批教学科研团队进行重点培育,支持其尽早入选基金委、教育部、湖北省相关团队建设项目,从而支撑学科发展再上新台阶。
  (学通社记者袁秀双舒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