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接05版)
■从关注矛盾到关注校园发展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校长信箱”里的投诉信很多。很多同学在“校长信箱”里“怒气冲冲”地向“告状”。
“我们宿舍的马桶坏了!”“冬天食堂的饭菜冷了!”“宿舍外的工地太吵了!”“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太差!”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针对后勤基建处、教务处、图书馆、保卫处和网络中心的意见占据着“校长信箱”来信的七成以上。据从2010~2012年的统计数据显示,这三年共收到来信1902封,投诉信多达766封,占总数的40.3%。
“为什么最近在宿舍上中国知网上不去?显示我的IP不在许可范围之内!最近正是论文的高峰期,亟需查找大量的资料,登不上知网很影响工作进度,请图书馆的老师给点建议!”一名同学在“校长信箱”“质问”着。
来信1小时内,“校长信箱”管理员就与图书馆、网络中心进行了沟通,与这名同学取得了联系分析查找原因,发现是由于其电脑浏览器使用不当造成的。问题轻松解决后,图书馆在“校长信箱”中提醒更多的同学:“建议大家在用数据库时,尽量使用IE浏览器下载全文。”
当天下午,这名同学的“怒火”全消,他再次致函校长信信箱:“今天下午刚刚发出的信件,没想到这么快就得到回复了,及时帮我解决了问题,在此说一声谢谢!”
“校长信箱”解决问题常常会动真格。有一次,“校长信箱”收到了针对某部门工作人员的投诉信。在校园里,教职员工为人师表,一言一行都是学生的榜样,学校立即对来信涉及的问题进行了认真调查。经全面调查,认为这两名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和方法、能力不适合在其岗位工作,对他们进行了严肃的批评教育,并将其调离了原岗位。
“校长信箱”不是“摆设”!在回复来信的过程中,各部门工作也得到了有力促进。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不少同学反映了建设性意见,在工作中采纳了,很好地解决了问题,”后勤基建处处长李培景很有感触。
“校长信箱”来信反映的意见让我们有些‘难受’”,教务处处长林万龙坦言:“我们认真看过来信,确实反映出我们的服务有要改进的地方”。
矛盾化解了,工作进步了;意见少了,建议多了。“校长信箱”的来信开始更多地关注到学校教学环境的改善、教学质量的提高和科研创新、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为学校发展出谋献策。从2010年~2012年,“校长信箱”共收到建言提议信644封,占总数33.9%。
2011年6月初,农学院08级硕士生陈恭来信说:“历来硕士毕业典礼上,毕业生都无缘校长亲自拨穗,只有博士生有此殊荣。很羡慕国外大学毕业,一个个提名上台,接受学位授予。”
让陈恭和许多同学们没想到的是,在两周后的研究生毕业典礼上,每一名研究生毕业生都一一上台接受了学校领导和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们所执的拨穗礼。
当天,2100多名研究生依次上台接受拨穗礼,怀着激动的心情经历、见证了这个学习生涯中的重要时刻。虽然耗费的时间有点长,领导们也很累,但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于嘉林认为,学校的这一决定体现了学校对每名同学的重视,暗含对毕业生的期许和寄托。
“校长信箱”也承载着校务公开“广播台”的功能。一些具有普遍性的问题,通过答复来信人的提问,达到向全校师生“广而告之”的目的。2010年,学校形象识别系统建设过程中,对校标进行了局部微调。一位博士生对此不理解:“校标为什啥要调整?调整后又有什么高明?请向师生解释。”学校党政办公室借答复的机会向全校师生进一步通告了学校形象识别系统建设的背景和实施情况,并详细解释了新校标调整的理念,使学校标识形象及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于是,“校长信箱”还成为政策解读、解疑答惑的窗口,三年来,共收到咨询信 434封,占总数的22.8%。
从关注矛盾到关注学校发展,投诉少了,建言多了,表扬信也悄然出现了。过去常常受到“非议”的部门,如今却得到了师生的表扬——及时解决问题,促进工作转变,让师生们满意——这正是“校长信箱”所要达到的效果。
■民主办学的“助推器”
“学校和师生的利益是一致的。”校长柯炳生多次强调要在校园民主管理中充分发挥“校长信箱”的作用,他常说,“校长信箱”不是校长一个人回答师生的提问,而是学校各职能部门对师生意见的回应机制,是学校与学生沟通的桥梁。
“校长信箱”既是师生对学校的监督机制,同时又有行政监督作为运行保障。
为了让“校长信箱”更好地发挥沟通交流和提供服务的作用,促进民主办学和依法治校,“校长信箱”管理办公室在 2011年每月对上一月度“校长信箱”中最具普遍性、重要性和复杂性的热点问题进行回顾和整理,并进行必要的延伸分析或信息补充,方便师生了解学校的安排、部门的改革思路,理解并积极支持相关工作的推进。
为了让“校长信箱”更有效运行,学校在2008年改版升级、2010年出台 《管理办法》、成立管理办公室的基础上,还多次召开“校长信箱”运行座谈会,就“校长信箱”自身的管理运行征询学生、部门意见。
“‘校长信箱’发挥了‘减压阀’的作用”,党政办公室主任钱学军在2012年12月召开的一次“校长信箱”运行座谈会上指出:“最近两年信访、抱怨明显减少———尽管也有问题从‘校长信箱’没有得到如愿解决,但也引起了关注、解答或解释。”
2008年3月,动医053班张燊因为奥运志愿者参选事宜23日向“校长信箱”写了一封信,提到了多数报名参加奥运志愿者同学的共同问题。信中写到:“我是一名奥运志愿者的候选人,有周围同学陆续收到确认被选上奥运志愿者的短信,但是我们有很大一批同学落选,我们希望虽然落选,但是也能得到正式的通知……”。
三天后,负责志愿者招募的校团委给予了答复。“我对这件事情的处理结果非常满意”,张燊表示,“‘校长信箱’很及时的回复了我的信,也很及时的把问题反馈到相关部门,在很短的时间内让问题得到了解决,我还收到团委发的一条长长的短信,言辞很诚恳。虽然是落选,但是我心里并没有很失落!”
一次,一名细心的老师致信“校长信箱”说:最近从学校主楼的电子显示屏上注意到了校训的英文:Unity,Plain,Tar鄄get,Innovation。Unity译为“团结”,Innovation译为“创新”可以理解,但无论如何也难以将Plain和“朴实”、Target和“求是”挂起钩来。
很快,校长柯炳生亲自回复说:“谢谢来信!你提的问题看起来不大,其实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以前没有注意到。校风词语的英文翻译,是比较难的,原来的翻译确实不够妥当。现在根据本意,改正为:Solidarity, integrity, truthand innovation.再次感谢你对学校的关心!”
“以前,学校的老师和学生有了什么问题,经常要直接找书记、找校长,这使得书记和校长处于一种两难境地:不管吧,会使得师生极为不满;而如果要管,则有越俎代庖的嫌疑,并且会恶性循环,促使更多的师生绕过职能部门,直接找学校主要领导。这既不利于依法治校,也妨碍了各个职能部门的工作积极性。”
校长柯炳生肯定说:“有了‘校长信箱’机制,对于绝大部分问题,职能部门能够直接快速回复解决;书记和校长只需要通过查看‘校长信箱’了解情况,并集中精力对重要和重点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指导。”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具有“农大特色”的“校长信箱”机制的建立,也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和锻炼了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学会了利用有效的途径渠道来积极寻求解决问题,而不是光会在BBS消极发牢骚;通过实名反映问题,不仅增强了勇气,也增强了责任感;不断改进自己的表达方式,使得信件中的语句越来越清晰和理性;通过看“校长信箱”中的一些回复,也认识到现实中有很多问题,并不像表面看来的那样简单……写信有回复,建议能落实,师生们参与学校管理、建言献策的积极性也在不断提高。
一封封来信的及时回复,一件件“小事”的妥善解决,不仅赢得了师生的信任和好评,也化解了许多矛盾,增强了师生的凝聚力。这样一种“农大特色”的“校长信箱”机制,有力促进了校园民主和监督,真正实现了:每天都是见面会,每天都是座谈会,人人都能参加,时时都能发言。
图片说明:
2011年6月24日,2011届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在体育馆内隆重举行,学校领导及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们为2100多名硕博士一一执拨穗礼,向他们授予学位。这“前所未有”的“礼遇”起因是一位研究生致“校长信箱”的信:“很羡慕国外大学毕业,一个个提名上台,接受学位授予。”
2012年11月初,有同学反映西校区报告厅新装修后仅可用于举行报告和会议,在西校区已没有举办文艺晚会这类活动的场地。11月13日,校长柯炳生、副校长张建华一行实地考察报告厅装修情况,要求满足学院、学生的活动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