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聚众智 举全力 解难题
我校全面推进2013 年毕业生就业工作本报记者 韦苇







  2013 届高校毕业生离校毕业在即,就业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 数比去年整整多出19 万,达699 万之多,大学生就业市场供大于求,被人称作“史上最难就业 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就业形势,学校高度重视,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聚焦大学生就业, 聚众智,举全力,扎实推进工作,努力破解难题,打响了就业攻坚战。各学院多措并举,多管齐 下助力学生充分就业、成功就业,力争交出一份毕业生就业工作合格的答卷。
  
全面排摸情况 理思路求对策
针对2013 年就业新形势,学校就业工作部 门走访调研了各二级学院,分层次了解就业现状 以及面临的困难;各学院排摸应届毕业生就业情 况,梳理有关问题,进行就业进展同期比对,有针 对性地推出应对措施,推进2013 年大学生就业 工作,助力毕业生顺利就业、充分就业。
  今年我校毕业生人数达7987 人,较去年增 加430 人,增长率为5.69% 。其中本专科毕业生 人数6327 人,较去年增加277 人,增长率为 4.58% ;毕业研究生人数1660 人,较去年增加 197 人,增长率为13.47% 。
  3 月底,学校对2013 届全体本专科毕业 生、毕业研究生就业现状进行了全面仔细的排 摸。从尚未签约就业的毕业生在升学方面、教师 入编考方面、实习方面、创业方面、报考公务员 方面、基层就业方面的情况排摸中,感到今年的 就业压力更大,难度更高。厘出了一批因学业问 题、生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问题、能力素质问 题等影响就业竞争力提升的就业困难本专科毕 业生、毕业研究生。了解到有的毕业研究生因上 海户籍政策、专业限制等相关因素限制影响毕 业求职,有的毕业生全身心关注毕业设计、毕业 论文、重修学分等,暂无求职意向等情况。
  此外, 我校外省市生源比例大幅提升带来 的希望留沪工作人数增加与留沪工作难度增加 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今年,我校外省市生源人数 3809 人,较去年增加1464 人,增长16.49% ,达 到47.70% 。其中,本专科毕业生外省市生源人 数较去年增加1330 人,达到38.78% ;毕业研究 生外省市生源人数较去年增加134 人,达到 81.69% ,创历年新高。
  当前,毕业生更加看重工作单位性质和社 会知名度,更加看重工作收入水平和职业发展 前景,更加看重进入国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工作 的机会。但是,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又很 难快速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大量来自于销售、 市场、客服、酒店业等服务行业的基础性工作也 不受毕业生青睐。
  深入细致的调查排摸,仔细认真的分析研究, 使学校、学院掌握了毕业生就业的第一手资料,为 有效举措的推出,推进就业工作作了很好的铺垫。
  
学校多管齐下 办实事推新招
凝聚共识,目标导引。学校面对2013 年就业 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毕业 生就业工作,多次举行会议商议、研究学校各层 次毕业生就业工作,达成共识:做好毕业生就业 工作是体现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 然要求;是促进高等教育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 的必然要求;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高 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以目标为导 引,学校各职能部门和学院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摆 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和各 方投入,积极拓展就业领域,加强就业指导服务。 明确提出,2013 年继续保持我校毕业生初次就业 率基本稳定在95% 左右,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推 进高质量的就业。
  攻克难点,推出新措。学校在扎实做好就业 常规工作的基础上重磅推出了新举措。从去年 9 月起启动了2012—2013 就业优质服务年活 动。为本届毕业生举行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 同行业的校园招聘会18 场,来校招聘单位 2000 余家,提供岗位近两万个;联合市人保局 开展“六个一”就业指导讲座,邀请区县教育局 人事干部举行“走近区县教育”入编考辅导,开 展五大“咨询工作坊”活动等各类讲座百余场; 组织“走近行业”参观临港产业区、浦东软件园、 松江教育、徐汇中学等。
  学校着力做好困难学生就业援助工作,启 动了“就业援助计划”,帮助就业困难和经济困 难的2013 届毕业生顺利就业。该计划向2013 届就业困难和经济困难毕业生发放“五个一”就 业援助大礼包:向经济困难毕业生发放一份就 业补助,降低学生简历制作、求职服装、面试交 通等费用的成本;为每一位就业困难毕业选配 相关行业、企业 HR 担任求职教练提供一对一 求职辅导,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了解企业 需求,提高求职技能;联合学校人力资源测评中 心,为每一位双困毕业生提供免费的职业形象 设计,拍摄求职照,提升职业形象;诚邀双困毕 业生参与一场成功求职榜样经验分享活动,分 享成功就业毕业生的经验,增强其成功求职的 信心;赠送一本求职指南,为每一位双困毕业生 指点求职迷津。
  学校还积极做好残疾毕业生岗位重点推荐, 开展心理健康问题学生心理咨询等,建立“一对 一”帮扶机制。关心、跟踪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进 展和岗位落实,为他们回原籍就业提供便利。
  学校举行了2013 年毕业生就业工作推进 会。会议首次发布了《上海师范大学本科毕业生就 业状况调研报告》和《上海师范大学毕业研究生就 业情况研判分析报告》。会议剖析了2013 年就业 新形势,部署了推进就业工作的新任务,提出了新 要求。会后,校领导走访联系学院了解就业工作情 况,与学院再商助推毕业生顺利就业之策。
  加强引导,转变观念。学校加大对学生系统 化、全程化、个性化的就业教育,特别强化毕业 生的就业观教育,通过形势宣讲会、主题班会、 先进典型报告会等多样化活动,引导毕业生认 清就业形势,切实转变就业观念,认清自我,从 实际出发,合理选择岗位,早签约、早就业。在更 广阔的天地施展才华。“观念变,天地宽”。在老 师们的积极引导下,一些毕业生到中小微企业、 非公有制企业就业、文化创意产业和城乡社区 公共文化服务等领域就业,有的毕业研究生到 企业就业,到重要行业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 长三角二三级城市、县域城镇就业。相关专业毕 业生赴海外汉语教学岗位就业。
  完善体系,加大投入。学校建立并不断完善 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进一步拓展就业渠道,加 强校园就业市场和信息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强 就业服务条件保障和就业指导队伍建设。
  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组织各类协作体,联 合开拓就业市场,探索联合培养机制,推进“校 地合作、校产合作、校企合作”,与长三角政府、 区县、产业集群或产业园区、企业共建就业实习 基地。充分发挥校园就业市场的主渠道和基础 性作用,深入挖掘岗位信息,积极组织招聘会、 宣讲会等各种形式的校园招聘活动。
  学校着力加强就业信息平台建设,及时宣传 和发布招聘会岗位信息,利用就业信息网、学院 网站就业频道、微博、微信、飞信等传播手段让广 大学生及时知晓有关就业信息,充分利用有效信 息,以实现成功就业。以学校就业信息网为主要 平台,提升就业、实习单位招聘信息发布数量和 匹配度。同时,学校充分利用“全国大学生就业信 息服务一体化系统”,推进毕业生信息和外省市 不同行业、用人单位需求信息及时有效共享。
  着眼基层,落实项目。学校扎实推进、精心 实施“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和“到村任 职”等已有的项目。举行“三支一扶”和“到村任 职”项目政策宣讲会,通过政策宣讲、各层面的 动员、咨询活动让广大毕业生了解有关情况,报 名参与项目,到基层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经 受锻炼,增长才干,服务奉献。
  学校建立激励机制,加大投入,出台奖励政 策,拨出专款设立“基层就业专项奖学金”。对参与 该项目的毕业生给予每人1000 元人民币的奖励。 有关部门还积极组织这些项目的考试辅导活动, 通过有针对性的辅导学习,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 能力和竞争能力,提高招录概率。有关部门、各学 院工作前移,政策宣讲及时到位,使得报名参加该 项目的毕业生充分了解政策、用好政策,顺利实现 到基层就业的美好愿望。
  学校各学院积极配合相关兵役部门,通力 合作,做到宣传参军入伍有关政策早宣传,尽早 启动相关工作,扎实做好2013 年高校毕业生入 伍预征工作。
  服务管理,规范高效。学校高效做好毕业生就 业管理服务工作。签约、办理就业手续等工作,不断 简化流程,提高效率,提升质量。加强就业状况统 计、分析和监测预警,健全毕业生就业进展数据动 态管理机制,动态掌握每一位毕业生就业意向和进 展情况,及时提供有效的指导与服务。把就业状况 作为招生计划制定、质量评估、经费投入、专业设 置、培养方案调整、班子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学校不断加大大学生 创新教育力度,鼓励自主创业促进创业带动就 业。将“建设大学生创新实践、创业孵化基地”作 为学校2013 年实事项目之一,狠抓落实。多部门 协同“作战”,推进创业教育、创业实践、项目孵 化、赛事交流等工作。学校进一步推进 KAB 创 业课程建设,通过大学生自主创业节,创业导师、 企业家、校友导师与学子互动等活动,营造校园 创业氛围,激发学生创业精神,帮助学生了解创 业政策,提升创业智慧和能力。
  学校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参加“挑战 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活动,大力扶植 学生创业项目参赛孵化。一些毕业生在以创业 实现自身就业的同时,圆了创业梦想,也吸纳带 动了更多毕业生就业,较好地发挥了创业带来 的就业倍增效应。
  
各学院多措并举 出实招重实效
与此同时,各学院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主 动性、创造性,全员参与,利用校内外一切有利 资源,全方位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
  群策群力,扎实推进。各学院党政班子高度 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把毕业生就业工作当作 一把手工程放在重要议事日程上。召开联席会、 研讨会、通气会等商议、研讨、通报就业工作,推 出有效举措,力促就业工作打开新局面。各学院 积极与学校联动,通过就业市场开拓、就业政策 制定和完善、就业基地拓展、升学辅导、国际合 作项目拓展、就业动态监控、帮扶就业困难学生 等举措大力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
  各学院不断提升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质量和 就业心理咨询水平,结合专业特点和行业发展 开展指导活动,引导学生不断强化职业生涯规 划意识,提升就业技能和核心竞争力,端正就业 心态。针对毕业生个性化的就业需求,开展多种 多样的就业咨询和就业指导活动,不断提高就 业指导的针对性、实效性,满足毕业生多元化的 就业需求和择业愿望。
  大力拓展渠道,开拓就业市场。各学院领导 深入走访相关企业、用人单位、就业实习基地, 加强联谊增进感情,深入调研,了解行业和用人 单位人才需求规格,积极挖掘毕业生就业资源, 发掘就业岗位,不断进行教育改革,努力培养 “适销对路”人才。
  各学院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有利资源,发挥 并挖掘人脉力量,邀请专家、学者、优秀校友、成 功人士、高层管理者等担任就业指导员、求职教 练,为学生阐述企业文化、就业锦囊、成功之道, 现身说法,助力学生早日成功走上就业岗位。
  柴多火焰高,人多办法好。各学院集思广 益,积极发挥专业教师的作用,“借力”、“借脑”, 联系、推荐有关单位来学校参加校园招聘会招 录人才,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就业,鼓励教师 参与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各学院关注学生多样化的毕业出路和多 元成才途径,除了企业就业、”赴村任职“、参 军入伍、自主创业外,还鼓励学生出国留学、 报考公务员、考研深造。各学院搭建平台,推 出政策解读、方法指导、免费辅导等活动,助力 学生获得多样 化成功。今年, 数理学院、音 乐学院、法政 学院等毕业生 考研都取得了 较好的成绩, 考研录取率、 名校录取率有 新的突破。
  结 合 实 际,凸显亮点。 各学院在大力 推进就业工作 的同时,结合 市场实际、学 院实际、学生 实际,不断凝练就业工作特色,凸显亮点。
  建筑工程学院等不断探索建立毕业生就业 与相关行业、相关领域、相关单位人才需求的对接 机制。积极推进毕业生信息和用人单位需求无缝 对接、共同享用机制。学院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 平台,使用人单位需求信息及时有效共享,就业信 息“触手可及”,助力学生及时就业、充分就业。
  谢晋影视艺术学院院长登上就业指导讲 坛,为毕业生阐述就业形势,勉励学生放平心 态,从基层做起,脚踏实地,岗位成才;学院仔细 梳理毕业生就业有关情况并整理归类,因材施 教,加强个性化指导和岗位推荐;建立帮扶结对 制度,院务班子成员和专业负责人与就业困难 学生一一结对。
  人文与传播学院等整体联动,集合优势资源 形成推进合力,完善职业发展教育体系。学院教 职工利用一切资源,推荐学生参加就业面试、举 办就业宣讲会和实习招聘会;为学生提供四联单 快递到付,代办就业手续,代办信息登记号等人 性化服务措施,有效提升了签约率;提前谋划,构 建“考研、出国、就业”并重的分类指导体系。
  外国语学院重视学生就业进行信息的更新 和追踪,学生就业动向的登记和排摸,做到人人 清、时时清;学院已形成学业和就业状况的学期反 馈制。
  数理学院等做好师范生入编考辅导,加强 与区县教育局互动。
  教育学院建立辅导员与毕业生每周定期联 系制,实时了解就业情况并进行个性化就业指 导和就业岗位推荐。
  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建立学业预警机制, 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法政学院等建立就业工作激励机制,对签 约率超高、成功帮扶毕业生就业等先进个人进 行奖励。
  旅游学院在本科生中推行签约就业奖励 制度。
  美术学院推出特别辅导活动,聘请专业老 师对报考教师资格证书和报考教育局入编考试 的同学进行面试辅导。
  音乐学院拓展本硕连读国际合作项目,鼓 励学生继续深造。
  对外汉语学院整合校友资源、院外资源、学 院资源,提升就业竞争力,拓展就业市场。
  体育学院设立“精英班”,实施教育教学改 革,就业工作实行“等、推、盯”三字方针。
  马克思主义学院集中走访专业实习基地, 深入调研。
  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聘任新一批就业特聘 讲师。
  商学院推进就业实习基地建设,发挥党员 教师、校友资源的作用,全方位做好双困毕业生 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 择业观、提高求职技巧、提升职业形象。
  青年学院加强家校沟通,形成工作合力,帮 助学生顺利就业、成功就业。
  面临即将而至的六月,毕业季也进入了 尾声。目前,学校及各学院正在加速推进各项 就业工作做最后的冲刺。近日,校工会、妇委会 还就毕业生就业工作发出了“助飞梦想,成就 未来”行动倡议。我们有理由期待一个攻克“史 上最难就业年”胜利的全面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