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优势学科创一流成效卓著———我校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学科排名全国第一


  □记者李耀麟印玲陈锐祖枫教育部今年1月29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2012年全国高校一级学科评估结果,我校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排名全国第一。喜讯传来,全校师生都为学校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的骄人成绩感到欢欣鼓舞。
  这一学科排名位次比四年前第二轮全国学科评估结果有了新的提升,新闻传播学从第二跃升至全国第一;第二轮评估排名第二的艺术学一级学科,在艺术学升格为门类后的首次排序中,戏剧与影视学位居全国第一且独占鳌头,艺术学理论(第6名)、设计学(第9名)位入全国十强,美术学(第17名)得分位次也进入了全国的前35%。此外,信息与通信工程进步非常突出,学科排名第26,得分位次首次进入前35%,比第二轮学科评估结果上升了9个位次。
  “本次学科评估的结果,显示了我校国家重点学科所在一级学科的整体实力,也是我校近年来坚持‘基础学科入主流,优势学科创一流’学科建设思路取得的显著成效”,我校主管学科建设的袁军副校长在接受采访时告诉我们:“这次学科评估具有科学性、权威性、合理性和指导性,突出了‘质量、成效、特色’的导向。通过这次学科的‘体检’,让我们摸清了家底,也看清了自己的坐标系位置。学校将继续加强优势重点学科建设,进一步理顺学科关系,整合学科资源,按照既定的建设思路,在保持已有的国内领先优势的基础上,努力实现争创世界一流学科的目标。”
  这次新一轮学科评估是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开展的,历时一年,按照自愿申请参评的原则,采用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所需数据由相关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公布的公共数据和参评单位报送的材料构成。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公示、核查,同时邀请学科专家、政府部门及企业界人士进行主观评价,在此基础上形成最终评价结果。
  校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李晓华介绍说,本次学科评估设有四个一级指标:1.“师资队伍与资源”(包括专家团队数、重点学科数、专职教师总数及师生比等);2.“科学研究水平”(包括代表性学术论文质量、人均发表学术论文数、已出版学术专著数、代表性科研项目或艺术创作成果、获奖情况等);3.“人才培养质量”(包括学位论文质量、学生国际交流情况、授予博士硕士学位数、教学成果奖及教材质量等);4.“学科声誉”(包括学术声誉、社会贡献、优秀毕业生情况、学术道德等),根据四项得分的综合水平评价学校的学科建设成效。我校学科建设办公室组织开展了全校19个一级学科的评估工作,各学院根据本次评估的指标体系首先进行预评估,并提交评估材料;在此基础上,学科办经严格审查和专家评议,最终确定了8个优势明显、有一定竞争力的学科参加了本次全国第三轮学科评估。本次评估结果为参评单位了解学科现状、促进学科内涵建设、提高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质量提供了客观信息;为学生选报学科、专业提供了参考;同时,也便于社会各界了解有关学校和科研机构学科建设状况。
  新闻传播学争得第一我校新闻传播学以92分的成绩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并列第一名,上次学科评估我们排名第二,与复旦大学并列。电视与新闻学院高晓虹院长表示,这一次取得的优异成绩让人感到欣慰,但这仅仅是一个开始。学科评估3-4年一次,在这几年的学科建设工作中,电视与新闻学院一直秉承着“保住第二,争取第一”的原则,兢兢业业地开展工作。
  在“师资队伍与资源”、“人才培养质量”这两方面,我校新闻传播学依靠学校强劲的师资实力与学科特色稳稳占据了第一位。而在“科学研究”、“学科声誉”这两方面,我校居第三和第四位。高院长认为,这表明我们还有一定的差距,其中学科声誉是一种“软实力”,由于我们没有人民大学与复旦大学那样悠久的历史,所以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对于我们而言是当下的重要任务,对社会做出了贡献,才能真正提高学科的声誉。电视与新闻学院从2012级学生开始,新创办了英语实验班,加强对学生英语的教育,为其走向国际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院长进一步表示,学科声誉的提高要靠长期的积累,在下次评比之前的三年中,我们要加大科学研究工作的力度,多参与国家级的科研项目,严加要求论文质量,在向其他学校虚心学习的同时,努力在科研上取得重大突破,获得更多建树。期待在几年之后的评估中,中国传媒大学的新闻传播学能有一个崭新的面貌。
  传播研究院雷跃捷院长把“人的因素”放到了学科建设的第一位,雷院长表示,我们要打造一个高端人才培养的平台,一个学术研究与国际教育的示范区,争取将传播研究院打造为国内一流的传播研究中心。
  在人才培养方面,雷院长谈到了他对硕士生和博士生教育的理解:教育之本质大同,都是一种对于个人修养的磨砺和提高,这关系到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在培养“国际化的新闻传播人才”这个重要的问题上,传播研究院采取了一种面向全世界的国际化培养方式,这是一种大趋势。传播研究院制定了多种国际化人才培养计划,比如发展中国家国际传播硕士班,是全英文授课。值得一提的是,有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在传播研究院进行学习,现在已有50多位外国留学生。
  雷院长介绍到,传播研究院还将重点培养和引进5-8名中青年学术尖子,培养其在所研究领域能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在不断提高全英语授课质量的同时,拟开设全法语授课课程,整合院内外学术研究资源,强化校内外横向学术合作、学科协作,并继续出版院刊《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
  对于我们学校新闻传播学学科的历史沿革,资深老教授赵玉明回忆道,我校的新闻传播学科始于1959年,在全国知名的新闻院系中,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均比我校历史长远。这两所学校也正是我们评估中的强劲对手,与我校三足鼎立。人民大学的新闻传播学科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燕京大学;而复旦大学的新闻传播学科也已经有80年的历史了。我们其实属于“第二世界”的学校,取得这样的评估成绩是值得欣慰的。但同时也应看到在这次新闻传播学科评估中,我校在科学研究、学科声誉方面与人大、复旦仍有差距,需要我们作进一步的努力。戏剧与影视学夺冠实至名归我校戏剧与影视学在本次学科评估中,以92分的成绩高居榜首。戏剧影视学院李兴国院长表示,此次学科评估戏剧与影视学整合了学校各个方面的资源和成果,在学校整体学科布局的支撑下取得了骄人成绩,不只是戏剧影视学院,艺术研究院、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等相关单位,都为这次评估作出了贡献。学科排名结果公布后,当学生考虑电视电影艺术学科的时候,会更加认同传媒大学。
  周涌副院长介绍,我校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包含了广播电视艺术学、电影学、戏剧戏曲学三个二级学科,其评估结果是三个学科的综合成绩。广播电视在我们学校有很长的历史,其中广播电视艺术学是全国该二级学科唯一的国家重点学科,电影学是全国首批获得电影学博士点的学科之一,戏剧戏曲学实力稍弱,目前正在加强建设。这几年,我校的这三个学科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一直居全国前列。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本次学科评估的重要依据之一,目前我校戏剧影视学院共有140多位老师是华表奖、金鸡奖、飞天奖、金鹰奖等多项国家大奖、省部级奖项的获得者,也有入围法国戛纳电影节和东京国际电影节的主创人员。
  戏剧影视学院原来包含学科比较多,包括戏剧戏曲学、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等。学校进行学科调整,把戏剧戏曲学、电影学的博士点都放到了艺术研究院。相对于其他高校的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我校的主要特点是将科学研究与艺术作品的创作、生产紧密联系在一起,不仅培养了一批活跃在影视剧创作第一线的高质量人才,而且我校产出的一些影视作品在国内甚至国外都有了相当的影响。我校创作表演的戏剧作品在中国戏剧奖、中国戏剧文化奖等奖项的评选中都获得了优异的成绩。
  扬扬工作室就是戏剧影视学院的传媒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一个工作室,其作品《最后只好停下来》在“全国戏剧文化奖·2011小剧场优秀戏剧展演季”获得十项殊荣,并入围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周涌副院长表示,学科建设,全校是一盘棋,在学校优化、整合、协同创新的方针指导下,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取得了比较好的发展成果,获评第一乃实至名归。争创世界一流学科任重道远我们学校目前有三个重点发展的学科,分别是新闻传播学、艺术学和信息与通信工程。袁军副校长告诉我们:新闻传播学和戏剧与影视学,两个一级学科在新一轮学科评估中有重大突破,全国排名第一,下一步的目标是争创世界一流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在参评单位增加近一倍的情况下本学科排名第26,可以说进入了本学科第二军团的前列,下一步的目标是向国内一流迈进。
  教育部学位中心领导对我校给予了高度评价:进步快,“小”学校取得重大突破。这次全国390多所高校参评,2个学科以上排名第一的学校只有19家,其中,3个以上(含3个)排名第一的学校只有10家,因此,你们学校全国排名是并列第11,有些著名的“985”高校也只有一个一级学科排名第一。你们8个一级学科参评,其中4个排名前十,很不简单。
  袁军副校长谈到学部制改革与争创世界一流学科的关系时说:我校正在进行的学部制改革,就是要在学科建设上整合资源,形成集群优势,为推进二次创业、争创世界一流学科奠定基础。这次学科评估,我校之所以能取得令人鼓舞的成绩,就是因为整合了全校的学科力量。比如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的评估材料,就整合了电视与新闻学院、广告学院、传播研究院、广播电视研究中心等单位的资源和成果。如果按照目前我校学院、研究院的架构,一个一级学科下属若干二级学科分散在几个单位,甚至是研究方向都分别设在不同的单位,资源不加以整合,用一个单位的力量去比拼,那就不可能是今天这样的结果。
  他在谈话中还强调了苏志武校长在春季工作会议上对学科建设提出的要求:学科建设要与时俱进,要不断加强。面对当前的成绩,我们切不可骄傲自满、夜郎自大,来不得半点高枕无忧、“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懈怠,而要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追求。下一步,我们要按照更高、更远建设“一流学科”的目标,切实强化“重点突破”、“分步实施”、“整体推进”战略,实现一流学科建设与学科水平整体提升的有机统一,实现学科水平整体提升与学校综合实力整体上升的有机统一。
  关于下一步我校学科建设的任务,袁军副校长说: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带动“创一流”工作的整体推进和综合提升,包括“打造一流的队伍”、“开展一流的科研”、“构筑一流的学科平台”、“培养一流的学生”等。我们要在一流学科建设这个龙头的带动下,努力实现苏校长提出的“三个统一”;一要实现一流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导师队伍、本科教学团队、创新科研团队建设的统一;二要实现一流学科建设与学位点建设、专业建设,以及教学和人才培养的统一;三要实现一流学科建设与“优秀成果产出”、“创新人才辈出”的统一。特别是,针对学校目前存在的差距和不足,我们要着力在学术大师、重大科研项目、重要科研成果等方面取得新突破,要在优秀创新团队建设、提升学术影响力上取得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