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记兰大学子新春采风万里行





二月初二———新春的尾巴 张春波 摄


大山里的鼓点 赵欢欢摄


  1月20日,农历腊月二十七。还有2天就过年了,大量短途旅客踏上了回家旅程 胡辰 摄


  回家,只是为了一碗粥的温暖许晟摄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自古便是对读书人的基本要求。2012年春节期间,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倡议发起了“兰大学子新春采风万里行”的活动。学子们用笔杆和镜头寻找身边的年味,记录家乡的变化,表达自己眼中春节的点滴新意。
  这次的活动是2011年兰大新闻学子“新春走基层”的延续和拓展。从“走基层”到“采风万里行”,不仅是字面上的变化,针对学子的意味也更明确。“采风”不再局限于新闻稿件的写作,而是用各种形式和体裁来记录自己眼中的新春细节;“万里行”则体现了参与的广泛性以及实践的深度。用脚去丈量家乡,用笔去记录身边,用心去感悟生活。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张民华院长表示“希望这项活动和暑期‘重走西北角’两个活动能一直坚持下来,成为新闻院的保留项目和品牌活动。”2011年春节前夕发起这项活动的张院长在新华社工作过27年,历任新华社内蒙古分社社长、新华社吉林分社社长和新华社山东分社社长,对于新闻学子的教育他坚持学术和应用两翼齐飞。他所倡导的这一活动在某种程度上开创了国内新闻院校学生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一种崭新模式。
  春节是个特殊时机对于学新闻的人来说,留心总能发现身边的新事物、新人物,而春节正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集中呈现的时候,也是各种变化和矛盾凸显的时刻。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已经成为了记录中国西北的重要史料,相比于他那时,现在的青年更有责任和条件去记录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春节期间,有人喜事连连有人却难以“过关”,可能是喜气洋洋也可能是愁云惨淡,从春运开始,到回家的旅途,购置的年货,再到麻将桌聊天,还有放鞭炮给压岁钱等等,相似的流程却是不一样的经历和感受。截取其中的一小段甚至一个画面,就是自己眼中的春节。比如《胡辰和他的<温情车站>》,就是用镜头捕捉到拥挤嘈杂车站中的一抹温馨,此摄影作品还获得了第五届“亚洲大学生摄影展”优秀奖并入选影展。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每个人在春节期间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是不同的,记录下来,就是自己的财富和那时的一份回忆。不仅是刊登在“新春采风万里行”的专题,网站编辑部的同学正在将作品集结成册,全部保留下来。
  “平时就要做有心人,否则走上社会就不行了,新闻敏感就要靠平时的新闻训练。”这次活动正是张院长实践对学子专业教育、养成教育和人格教育的途径之一。
  春节的重要时机和各种新闻的密集呈现正是新闻学子培养新闻意识,养成新闻素养不可多得的机会。要去主动发现身边具有新闻元素的内容,比如2009级研究生高浩亮的《西北女婿过的安徽年》,2011级硕士张鹏《两兄弟的集体婚礼》等等。投了4篇稿件同时也负责这个专题的2011级硕士研究生彭原表示:希望以后能将采写编评作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处处有新闻,时时看新闻。不只是在参加活动的时候才写新闻,也不带有任何功利性的目的。
  我们常在抱怨年味淡了,但在记录身边的小事时,坚持追问和核实,就能发觉不少有趣而且有悠久传统的年味。比如过年期间“请家堂”的活动,深挖下去就会观察到它的仪式感和南北方文化的差异,这就是对时代的记录,体验自己的身边情和民俗的变迁。
  这次的活动,截止到3月8日,采风与报道所及覆盖面达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其中,在校生来稿的为21个省、市、区;毕业生来稿的为24个省、市、区。除福建省和港澳,包括台湾全部收到了来稿,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万里行。
  实习生的生力军在春催桃李的板块,有很多实习生的稿件,多来自2009级本科生。在外做半年大实习的他们,正处于学院教育和社会媒体的磨合期。从2月上旬开始在新华社吉林分社实习的2009级本科生刘宇婷谈到,只有在面对面的采访、交流中,你才能真正走近一个人、一个群体。在对环卫工人的采访中,她说在谈到自己对家庭、尤其是对女儿的亏欠的时候,她的采访对象哭了。那一刻,她才能脱离平时报道中的正面宣传,真正感受到一个劳模的血肉和她的无奈。尽管这些不会写在稿件中,却让她明白了工作于一个人的责任。
  正如顾执中老先生所言,学生走出课堂就是你的训练场。兰州大学地处西部边陲,媒体不如东部发达,学生与北上广高校的学子相比,没有那么多的实习机会。要弥补不足,只能在平时做个有心人,多练笔,完成一个全过程的学习。而这次的活动,正是帮助学子们养成观察和记录的习惯,培养他们的新闻敏感,让他们始终处于做有心人的状态中。正在《中国青年报》实习的2009级本科生唐琴就表示:“其实我认为大学生不是‘走’基层,而是一直在基层,只不过是向大家‘展示’出以前被忽略的基层真实面目而已。”
  信息时代是个机遇,但对于学子,浅阅读、浅体验无法很好的培养自己的新闻素养。而新春采风的活动恰好能实现向深阅读、深体验的转变,深入实际,去发现日常生活中的转变在哪里。
  校友的幕后提示在校友连线和媒体视窗的板块,有很多校友的来稿。不论是九几届毕业的媒体骨干还是刚毕业几年的媒介新人,对于这次的活动都很支持。在张院长的亲自联系下,校友都发来了自己的作品。
  对于学子来讲,看看校友和一线的媒体在新春期间的作品,来反观自己能否写出这样的作品。也许有的学子与一些校友毕业时间只差一两年,但之间的距离何止一公里。做个有心人,去读读看同学文章的优劣之处,以及校友文章的成熟点甚至问题在哪里。
  校友的文章对在校生是个很好的刺激,能给学子很多的提示。比如国内一线的媒体关注点在哪里,他们的记者是如何走基层的,不同的媒体在不同时段的报道是有明显差异的。注意选题的差异性,对作品进行比较分析,这正是刊登校友稿件的初衷。学子自己对于文章玩味咀嚼的过程正是新闻素养养成的过程。学生可以在采风和对比校友的稿件中发现自己的短板,即时弥补。而且新闻院的老师也参与到了这次的采风中,刘晓程老师,阴雨永老师都发来了自己的稿件,他们的文章能给学子很多的提示和报道题材以及采写角度的拓展。
  兰大新闻院2010届的硕士研究生姜伟超现工作于新华社甘肃分社,他在采访中强调“新闻是跑出来的。一定要多实践,尤其是在读研期间,要尽可能多的参加新闻单位的实习。”他告诉记者,在实际新华社的招聘中,新闻专业的学生招的少,因为初入职的新闻学子在采访写作上与其他院的学生是处于同一起跑线上的,又没有专业背景,没有他们的厚发力强,只有更快的上手才能得到机会。“这就需要平时多接触社会,做个有心人,大马路上都是新闻。记住要把脚踏在地上,用双脚去学习。”而兰大新闻院2010届的本科毕业生李鹏现在是新华社西藏分社的电视记者,他强调在学校就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多看多模仿,同样的新闻题材每年都会有新意的。在实践中要注意锻炼自己的公关策划,与人打交道的能力。对于新闻院这次走基层的活动,接受采访的校友表示这对于新闻学子是个很好的锻炼,这种实践性的活动学子应该更多的参加。
  兰大在传媒界已经有一批一线把关人,而这次校友文章的刊登,可以说也是给在校生建立了一个清晰的校友脉络图。可以帮助他们了解到校友资源,明确自己的目标。
  编辑部的故事第一届新春走基层的活动始于2011年阴历腊月廿八,网站编辑部的魏占新老师说:“我收到了张民华院长的来信,他建议网站编辑部的同学抽空写一点儿寒假的见闻或者春节采风一类的稿件,也可以拍一些相关的图片,以增加学院网站的新春气息。随后我与网站编辑部的几位主编简单商议之后决定由编辑部向全院新闻学子发出倡议,号召大家积极参与新春走基层活动。”从想法产生到倡议发出只有2-3天的时间,由于已经迫近春节,第一届的活动主要由当时网站读图走廊栏目的责编许晟来具体策划组织,张院长和魏老师提供指导。
  第二届也就是本次的活动和去年的活动相比,从专题页面的设计、栏目的数量以及来稿数量都有明显的改观。并且首次对专题网页的设计进行了整体构思和策划,新增了校友连线、媒体视窗、微言传情、新春小贴士等特色栏目,使专题页面整体呈现出浓郁的节日气息,大大提升了页面的呈现效果。本次主要有6个编辑在寒假期间轮流值班,在家中的后台系统上刊发来稿。寒假主动无偿加班,对于他们也是难忘的体验。但“对于媒体工作者来说,一向都是没有双休日和黄金周,只有新闻双休日,新闻黄金周。这对于他们角色意识的养成和人格的塑造极为重要。”院长说道。
  联系约稿、编辑稿件、选择栏目、准备四月底的颁奖晚会,一系列的工作,对于网站编辑来说,也是新闻编辑意识和习惯的养成过程。以前慢节奏的状态正在远去,写稿发稿更加讲求实效性。“院长要求我们及时发稿,中午能发的就不要拖到晚上”,网站编辑陈媛媛表示。
  “有时候,我会故意给编辑们‘设陷’”,院长谈起这个兴趣盎然。他会在收到的校友来稿中略作改动,然后去看编辑过的稿件,看看他们有没有找出错字或者其他问题所在,逐步培养他们的编辑意识。
  新春采风万里行的颁奖晚会将在四月底举行,评审工作由甘肃日报、新华社甘肃分社的记者、媒体人与学院老师一道完成。这个活动还会继续下去,坚守它的团队正在打造。惟愿下届的活动,能有更多新闻院以外的兰大学子参加,能有包括诗歌在内的更多体裁,共同记录这个时代兰大人的下一个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