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应用型人才"和实践能力的养成社会的发 展越来越需要 能把成熟的技 术和理论应用 到实际的生产、 生活中的应用型人才。怎么做才能成为适应市场需要、受到社会欢迎的应用型人才呢?本期"皖江学堂"让我们聆听皖江学院副院长张先云的教诲。
众所周知,我院将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人才。近年来,我国 300多所独立学院以及大部分地方性本科院校都纷纷将人才培养目标锁定在应用型。这是在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发展到“大众教育”阶段,因应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而形成的发展趋势。
“应用型人才”指的是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能胜任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的一线工作岗位的专业人才。能否成为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在于实践动手能力。早有行家指出:“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是应用型人才区别于其他类型人才的非常重要的能力特征。这种能力不仅指专业技能方面的熟练性,还包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敏感性及可操作性。”
怎样才能提高实践能力、动手能力,成为适应市场需要、受到社会欢迎的应用型人才?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其一,目标明确,有的放矢。能力要求是多方面的,全面发展固然好,但必须分清主次轻重才能有所为。首先要搞清楚所学专业最核心的实践能力是什么,才能谈得上有计划、有步骤地去提高。我院现已有二十多个专业,核心能力各有不同,认定的原则是该专业所面向的工作岗位所需要的基本能力是什么。如中文专业核心的能力要求是文字和口头的表达能力,外语专业要求的是外国语言的“听说读写”能力,艺术设计和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能力是艺术设计或软件设计的能力,广告学专业是广告作品的创意和营销能力,音乐学专业是相应的声乐或器乐表演能力,新闻类专业是各类新闻的采写、制作能力,等等。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实质上也围绕着培养这些能力,切实掌握了上述能力就是你将来在人才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
其二,实践活动,积极参与。要成为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局限于在课堂上听老师传授是很难办到的,实践活动的重要特征是“干”和“做”。可以从三个层面上亲身参与,经受锻炼。一是教学计划内或学校统一安排的实践活动,如各专业的见习、课程设计、假期社会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要当作难得的实践机会,而不是应付任务。二是珍惜校内各种实践锻炼的机会。“大学生创业中心”和“皖江学子大讲坛”是我院为学生搭建的两个很有特色的实践平台,同学们可根据自己的专业选择参与。还有各系组织的专业技能比赛,如“网页设计”、“英语演讲”、“艺术设计”等竞赛要积极、广泛参与。三是积极参加全国、全省的大学生专业技能比赛,如“广告大赛”、“动漫大赛”、“计算机大赛”等。对于这类竞赛,要抱着“重在参与,力争创优”的态度,把参赛当作提高专业技能的难得机遇。
其三,实践意识,重在自觉。培养动手能力,在实践活动中提高专业技能,关键在于有明确的实践意识。提高实践能力的目标不清晰,就会或瞻前顾后,或熟视无睹,失去许多放在眼前的锻炼提高的机会。相反,有了自觉的实践意识,会发现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有许多实践运用的机会。新闻系06级的一个同学在校期间在各类媒体上发表新闻作品100多篇,并非有人聘他为兼职记者,也不是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而是作为新闻系的学生自觉进入了新闻人的角色,努力去实践的结果。
其四,实践、理论,不可偏废。强调积极参加实践活动,提高动手能力,并不意味着可以放弃理论知识的学习。
我们的实践活动是以专业理论知识作为坚实的基础,并加以实际运用,在运用中也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缺少理论指导的实践只能停留于较浅的层次。
例如,一些音乐素养较差的通俗歌手也可能会取得一时的成功,而音乐专业本科学生就不能停留在把歌唱好,而要理解音乐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内涵,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因此,对于本科生来说,应当是在系统的理论知识之上强化实践能力。
其五,实践、考研,相辅相成。有些同学进校就有考研深造的意愿,认为考研只考理论知识,就不愿花时间在实践活动上,其实这是误解。人类的知识积累是总结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形成,又运用到实践中接受检验不断提升的过程。参加专业实践活动,提高动手能力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有助于、而不是干扰了考研。当然,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要有计划安排,把握好节奏。
总之,目标明确、积极主动地在专业实践活动中提高动手能力,是成为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就看你如何去把握了。 (张先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