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大学思政理论课的教学之 “困”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我国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的必修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往往会存在出勤率低、课堂纪律差、教学效果不明显等现象。如何让大学生思政理论课更受大学生欢迎,从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重要作用,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记者采访了法学院思政中心主任龚惠香老师以及部分同学,听听他们的意见。
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课本上的条目显得过于抽象,跟我们的生活没什么联系,并且课本内容与高中时期政治课学习的内容大同小异,学习第二遍自然变得漫不经心。”一位刚上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同学这样表示。理论课知识内容本身就比较抽象概括,期末的考核要求也不高,学生普遍不会有很高的听课热情。
对此,龚惠香老师表示,教师应该在原有的教学内容上不断拓展深入,挖掘出更多联系学生实际,引发学生思考的新东西。同时,教师应当努力保证课程内容的时效性与针对性,摒弃教条式的政治灌输,加入能引起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与流行元素,使书本中抽象理论思想具有更鲜明的时代特征。
创新课堂教学形式,注重教学互动
也有部分同学反映上了大学之后,课业压力没有像高中时那么大,思想上也变得放松,再加上一两百个人一起上课的模式,就更加容易导致注意力不集中,久而久之课堂纪律就变得松散,缺课早退的人数也就多了。那么,思想政治哲学类课程究竟要怎样吸引同学呢?
笔者认为,PPT作为思政理论课主要的教学手段,其内容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听课情况,教师利用好PPT就变得至关重要。适当减少文字内容的陈列,而将其以图表、声音、视频的方式展示出来,学生的注意力自然会渐渐转移到课堂学习中来。另一方面,考虑到这类课程通常三四节课连着一起上,也不能只是以满满的教学内容填充,应当注意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如认真倾听学生的呼声,引导学生不成熟的认知,与学生展开平等的讨论,都能够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真正发挥思政课的教育作用。
当然老师与学生互动也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部分思想政治课的老师觉得课难上,老师和学生互动,学生不回应,同样很难做到课堂生动、富有吸引力,这也会让老师感到缺乏成就感。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型学习教师一味地授课讲解,学生被动地去接受,这种仅仅停留在课堂、教材、教师、黑板上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效率自然不会很高。然而,如果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比如组织社会调查和实践,将书本知识与社会现象相结合,使同学们能够融入社会贴近生活,了解思想政治在当下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则必定能吸引同学们的兴趣。
龚惠香老师表示,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去想象,去实践,可以通过学生申报课题项目、撰写读书报告、开展社会调查等形式,这样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而且能够全面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学术研究能力以及团队精神和公共责任意识。
如何提升学生对课堂的兴趣呢?笔者认为应该引导同学思考,并且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自讲互评讨论的结果,让各种思想在课堂这一空间里碰撞,而老师则起到一个引领的作用。
当然,教学效果是教与学双方的问题,想要走出大学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困境,需要学生和老师的共同努力。老师积极改革教学方法,而学生也应在思想上重视起来。任何事情都是知易而行难,思想政治哲学类课程出现的问题也是许多其他类文科课程所共同面临的问题,想要真正改变现状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