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
思想筑就世界■瞿振元
思想筑就世界。培育拔尖创新人才,不仅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外部社会变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创新人才不仅有知识,还要有文化,文化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须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有文化”的人,当以知识为基础,但需内化为“修养、自觉、自由和善良”。周山涛教授、刘一口教授、蔡同一教授就是这样的人,因此也就自然被学生和晚辈们景仰、尊重和爱戴。
人生就是灵魂的修行,精神的塑造,文化的传承。老师们的言传身教就是一种精神的传递,会深植在一代代学生们的心底,成为学生和晚辈们自觉的修养和人生的执著,成为一个团队、一所大学的文化,成为了灵魂。
当年,周山涛教授克服了重重困难,从无到有,凭借着自己深厚的学识,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果蔬贮藏与加工学科,从而开辟出一条崭新的道路。刘一和教授、蔡同一教授的先后加入,更是如虎添翼。三位先生秉承着共同的追求,构建着共同的目标,描摹着共同的理想。在无数个日夜更迭中,为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铺建了道路,让后来人能够循着他们的足迹前行。
教育育人,是一件神圣的事情。第一位在农大讲台上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其身后都有着良多的故事,而这些故事都与奉献有关。他们无私的将青春挥洒在这三尺讲台上,他们无悔于这样的奉献。农大一直以“育天下之英才,解民生之多艰”为校训。而三位老先生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这一校训。
2009年5月2日,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我校时,提出了“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步伐”。2011年4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明确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面对总书记的要求,我想,无论你身处农大的哪能一岗位,只要你在农大,你就能够感受到身上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培育有文化的一代新人,要运用“文化育人”的教育理念。正如胡锦涛总书记讲话中所指出的那样,“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并传播到社会、延续至后代,不断培育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事实上,这就是教育的本质。
胡小松以学生的身份为三位老师继《树》之后又出版了《路》一书,让我感受到农大人在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中的执著。
(编者注:本文是《路》一书序言,因篇幅关系,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