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
尚书勇老师,副教授,博士,博士后,宜宾化工与轻纺研究中心副主任。已在多个国际顶级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承担及主研国家、省部级项目10余项;主编教材一部,09年,10年在中国化工学会主办的“三井化学杯”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中获得多个奖项。
尚书
我校化学与化工学院刘雪娇、刘小斌、黎军、练宏、张娟等5名优秀学子在校团委的精心组织和尚书勇博士后、徐慧远博士、朱登磊副教授等指导教师的悉心指导下,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历时近两年的艰苦备战,凭着扎实的基本功和坚韧的毅力,以作品 “300MW 燃煤电厂烟道气中CO2捕集及利用系统设计”在获宜宾学院选拔赛第一名、四川赛区一等奖的基础上入围“挑战杯”全国终审决赛参加现场问辩,经过六天的现场展示、封闭评审、问辩释疑后再传捷报,荣获“全国三等奖”。
记者:我们的作品能够在第十二届“挑战杯”上获得全国三等奖,都有哪些可以借鉴和总结的经验?
尚书勇:应该说我们的作品能够获奖是非常幸运的,在全国16976件作品的背景下能够进入前637件,应该说是非常幸运的。如果非要总结一下作品的获奖实质,我想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作品贴近社会需求,关心国计民生。CO2作为对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温室气体,如何减排并实现其资源化利用显得尤为重要。而以化石燃料为主要能源的燃煤电厂是CO2的集中排放源,其排放的CO2排放量在工业CO2排放总量中占60%以上。实现燃煤电厂CO2的捕集及资源化技术,对于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应对温室效应、全球变暖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发展可靠技术的减少CO2排放的碳捕集、封存及利用系统(CCS&U)将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其次是类别突出,作品的性质是化工设计,是“挑战杯”创办以来自然科学类从未有过的参赛作品形式,原来的作品主要是学术论文和科技发明等,偶尔有设计也是一种小型作品的设计,从未涉及到大型工业装置及工艺的设计,而我们的作品则是从真正的工程企业需求出发,将现有的各种先进技术、先进设计理念等引入到工程上。
第三是技术先进,在作品中采用了CO2的膜吸收分离,CO2、CH4和O2三重整等先进的工艺技术,清洁生产、绿色工艺、循环利用、近零排放等先进的设计理念。
第四是作品扎实,尽管采用了诸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设计理念,又有着独特的作品形式,但是只做这些花里胡哨的形而上学的内容,作品是很难获奖的。因此,注重扎实的设计基础内容才是作品获奖的“王道”,作品设计说明书采用了ASPEN PLUS、PROII、CAD、PdMax等各种新型软件,仅以计算量来说,每次的计算都在几个小时,甚至几个小时算出来仍然不能够收敛,甚至几天十几天的计算结果拿出来一看才发现计算结果误差竟然超过了8%,只有回过头来重新选择热力学模型和计算方程……所有的这些都让作品更加的深入和扎实。
第五是艰苦奋战,挑战杯的作品历时2年,是一个长期的奋战结果,其中的辛苦不好说,但是有几个情况可以简单佐证。2010年的暑假,参赛学生为了完成作品熬过了许多个通宵,最后终于顺利在暑期完成作品。2011年十一,几个参赛学生为了最后的模型制作,七天十一长假每天都到模型制作的工厂去,那里的师傅开玩笑说“又来签到啦?”不一而足,所有的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本次作品的完成所付出的努力和艰辛。
最后还有一点最重要的就是协作,不仅仅是参赛团队几个同学的协作,还有师生之间不断深入的交流提升作品层次的协作,还有学校各级领导、各相关职能部门为参赛作品做出的努力。尤其是团委的各位老师,如卢晔老师为了作品的顺利参赛,不仅仅在校内为作品做出努力,还努力的收集全省甚至全国各大高校所作的努力,为作品的最终获奖提供了许多重要的借鉴和参考。
记者:对于未来的 “挑战杯”竞赛,尚博士还有哪些建议?
尚书勇:对于未来的挑战杯,我希望能够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深化,这主要是由于这次我们没有获得更好的奖项。那么如何才能获得更好的奖项,或者说我们的作品还有哪些欠缺和不足。主要是我们的作品属于集成创新,无自主原始创新;项目的先进性仍有待提高;项目的深度仍然不能尽如人意;各环节数据的精确性仍有待提高。那么如何规避上述的几个问题,我认为需要做以下几个工作:
(一)完善实验室并建立专业实验室原因1———只有专业实验室才能出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的作品,才能在全国赛场上独树一帜;原因2———学科竞赛大多是教学型竞赛,无法形成项目,更谈不上转化,为了更好的践行我校的“二为”方针,建立专业实验室是一条可行的出路;原因3———专业实验室可以为我校培养更多的专门人才,不仅仅是学生,更重要的是教师,只有拥有可持续发展的教师团队才能将各学科竞赛做大做强;原因4———专业实验室将成为我校“励志班”、“创新班”的实体。
(二)继续深化和升华竞赛成果原因1———此建议是专业实验室的延伸,只有继续深化和升华竞赛成果,才能全方位的提升我校的学生培养质量、教师的指导水平以及我校的影响力;原因2———在尚无专业实验室的大环境下,仍然可以进一步深化竞赛成果,尤其是我校优秀的、深厚的数学、物电、计算机、化工等学科竞赛成果已在全国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可结合地方发展进一步发展延伸,借鸡生蛋;原因3———只有继续深化和升华竞赛成果才能为我校培养更多的专门人才;原因4———借助深化和升华竞赛成果进一步吸引更多感兴趣的学生和教师参与到“挑战杯”以及各种学科竞赛中来。
记者:哪些人或作品可以参赛?
尚书勇:凡在举办竞赛终审决赛的当年7月1日以前正式注册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各类高等院校的在校中国籍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均不含在职研究生)均可参赛。
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申报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作品参赛;申报参赛的作品必须是距竞赛终审决赛当年7月1日前两年内完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或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可分为个人作品和集体作品。
记者:参加挑战杯需做哪些准备?
尚书勇:(一)细微之处见真章,一定要多注意平时身边发生的各种小事,一定要多注意收集国内外现在的各种信息;(二)想法———实现———深度———项目需要各种能力,要在平时多注意培养各种能力;(三)要有一个好的团队,优秀的团队以及团队成员间良好的协作是作品成功的重要支撑;(四)关心国计民生,关心祖国发展,关心社会需求;(五)专注而深刻的理解专业知识,实战中强化专业能力;(六)早作准备,跨年级、跨专业联合组队实现项目的深度、广度和可持续性深化发展;(七)选择一个好的指导教师加上良好的悟性!
读万卷书→行千里路→阅人无数→名师指路→自己醒悟。